代际传递之困

2016-12-17 14:33黄磊
检察风云 2016年23期
关键词:代际书香慈善

黄磊

9月1日,历时10年调研与起草的中国首部“慈善法”开始实施;9月9日,中国第二个公益日,善款金额超过6亿元,刷新了国内互联网的募捐纪录。但也正是这种背景,让同期的另一则新闻显得越加凄惨——甘肃农妇杨改兰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她自己以及四个孩子的生命,之后其丈夫在悲恸之下也服毒身亡。

代际传递与逆袭

甘肃六口死亡惨案之后,《你没穷过你不懂》《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几篇文章在全媒体急速传播,又一次调动起了公众的忧虑情绪,关于贫困的代际传递话题又一次摆在了公众面前。

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同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的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学界普遍认为除了身处极权社会之外,地理位置、健康疾病、教育缺失是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重要原因,区别在于前两者不可预见且难转变,后者往往是可预见可转变的。

据中国青年网2015年数据,当年全国范围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这意味着近三十年间农村大学生数量下降了一半。纵使今年农村大学生比例略有回涨,但今年北大录取农村大学生的数量也只占16.3%,这还是近年比例最高的,而且类似的情况亦发生在其他高校。

自然,现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城镇化进程中带动大量农民入城,从整体上降低了农村人口比重,而这群进城的城郊人群本身素质相对偏远山区的还是略高,这就在无形中又降低了农村大学生比例;其次,在朝素质教育转移的大背景下,优势教育资源分布日益不均。在连英语教育都难以普及的贫困地区,又何以言及“3+X”中的“X”?城市中的各类辅导班显然又进一步加剧了二者之间的鸿沟。

更为重要的,教育本身的投入产出比日益降低。作为长周期性的家庭投资,不仅有着贫困地区的经济因素影响,同时亦有着投资“意愿”的影响。当教育投资远没有直接从事体力型或技术型劳务回报快,当教育投资越可能面临“毕业就失业”、“啃老一族”等投资失败时,那高额的投资包括预先借支就越显得毫无意义,这也是近年“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的原因。

众所周知的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的透明化、金融流通的数据化以及日益规范的市场经济机制,让以往通过区域间倒卖、强买强卖、欺诈以及劳动密集型创业难以为继,这意味着知识、技能及管理能力匮乏的背景下致富乃至逆袭的可能性日益降低;意味着在教育缺失的情况下,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增加;同时也意味着社会阶层分化、固化的可能性日益增加,而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的整体稳定。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在封建社会下有着积极的抚世意义。因为在封建社会下,社会资源及财富分配呈金字塔状,除了几个盛世之外,底层的民众大都处于贫困之中,因此一者需要对贫穷者进行安抚,强化教养,独善其身,少给社会添乱,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则在道德上对统治者提出兼济天下的要求,从而实现儒家心目中的德治、仁治的目标。

然而,在没有社会性的救助机制,没有足够的中产阶级支撑之下,仅靠统治阶级中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兼济天下的任务显难实现,因此自古毁家纾难者少有,赤贫而独善者亦少有之,这反倒印证了另一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普遍接受过一些教育的统治阶级来说,适当兼济并不可谓过,但对于出身贫困的人群,要其在贫困之下还能够维持一种独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更高的苛求。

现代社会的民主化基础及相应的现代治理结构,决定了不仅对于贫困人群需要有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也有赖于建立社会性的救济通道和相应机制,只是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国家的发展战略,不同国家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决定了对贫困人群的倾斜和扶助力度。这也是现代慈善制度的前身,也是我国逐渐由国家公募一家独大向放开民间慈善、倡导私募转移,借此制定并通过首部慈善法的时代背景。

可见,现代社会要寻求的,不仅仅是要建立起更为稳定的纺锤形社会,亦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资源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通道,而与之对应的思维就不应再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于达者,兼济天下应当是一种法定义务,而不仅仅是道德要求,其更应当表现在缴纳相应的税收,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对于穷者,独善其身不应成为一种责任,其应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及发展权,就必须给其充足的申诉和表达渠道,从而通过救济渠道对其进行相应的保障和资助,并提高其脱离贫困的能力。

今年8月,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而在国内饱受关注的热点,还在于小说中所渲染的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和差距。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社会结构亦如是,当底层缺乏向上层移动的通道,缺乏慈善体系等在内的对贫困人群有效的资助和帮扶,缺乏社会机制层面对达者兼济天下的法律义务性要求,只关注并通过道德、体制强迫贫穷者独善其身,那社会分层就只会固化,而贫富差距也只会进一步拉大,最终反噬整个社会。

授鱼与授渔

慈善界的热点人物陈光标近期摊上大事,其担任掌门人的江苏黄埔公司最近被指“伪造大量公章”,还被财新、网易在内的多家媒体披露其公司经营、慈善捐赠存在造假的情况,其个人更被称为慈善界负能量,这在中国慈善事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引起不少热议。

陈光标只是慈善界个案。虽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对个体人均的募捐数额不高,但慈善界的各类基金会、公益项目并不在少数,政府相关职权部门的看望、探视、扶贫结对也不可谓不多。然而扶贫中的一些案例,却总让人有更多深思。

一者,结对帮扶中,每每年节之时,责任人需以送米、送油、送奶或送几百块钱的方式表示爱心,受赠方习以为常、收之泰然,赠与方完成任务,打道回府;一者,一些基金会以赠送价值多少元之物品,邀请多少明星,举办几次歌舞会,邀请几家媒体,打上几个广告,献上几首歌曲来给慈善标榜规模;又有,某公益组织给大凉山彝族自治州送来幼猪,举办授课培训,可很多贫困户领到之后,旋即屠而食之。

中国并不乏爱心人士,但对于扶贫来说,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却依旧是个问题。从可持续发展来说,授鱼是短期资助,然长期授鱼只会助长、鼓励贫者的慵懒之风,既然“等”、“靠”、“要”能够解决问题,又何须辛勤劳作?天上习惯性掉馅饼的话,亦难免处之泰然,更恐陷入“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的尴尬局面。

授渔瞄准可持续发展,包含着帮助提升生存技能,提高获取财富能力,并对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进行长期支持与鼓励。然而,对渔不感兴趣或者只想慵懒吃鱼者,授渔工作往往变得吃力不讨好。正如上述案例中所讲到的,贫困户将幼猪屠而食之,有些贫困户是考虑到猪的养殖成本过高,风险过大;有些贫困户则是压根对养猪不感兴趣只是对送上门的猪肉并无拒绝之心;有些贫困户显然就是为了吃一口乳猪肉而已。

换而言之,授鱼或者授渔,不少情况下只是资助者的一厢情愿,感动于自己的感动之中,却失望于自己的期望之外。对于受资助者,大多只是奉行于实务的功利主义,略好的可能奉上几句感谢话,甚至在镜头前跪拜一番,但大都漠然。究其原因,行善者与贫困者之间,事实上依旧如两条平行线,鲜有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少有真正从贫困者的需求层面进行真正的必要援助。

书香与铜臭

书香原指书中夹香草发出的香味,后被用以代指读书风气;铜臭,直指的是铜制品上的一种气味,后多用于代指贪财忘义。可见,从字词本身的意义来说,已经表达出传统理念上很明确的价值取向,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古书香门第并不多见,追逐名利者却大有人在。

“勤读六经,考场求售”,在古代书香所以香,在于普通民众晋升上层的通道就在于寒窗苦读,一旦“卖与帝王家”,身外之物的铜臭自然纷至沓来,这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由来。因此,书香为本,铜臭为末,主流价值观并不是不追求铜臭,而是贫困人家要跳出代际传递之困,要实现逆袭,就必须依赖于书香。

时下物欲横流,教育已成产业,书香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孩童天赋异禀者除外)实则已成包袱,书有指定用书、教辅用书、课外辅导书,还少不得要强化班、辅导班、兴趣班,书香背后并不乏铜臭味道。而毕业后就失业,脑体倒挂显然又强化了贫困阶层对读书无用论的认可,当书香都不足以助力贫困人家跳出代际传递之时,贫困的代际传递就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当我们跳出个案,跳出这个鸿沟来观望时代变迁时,我们就不免发现,在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今天,教育总体投入却不成正比,这种经热与教冷,不知是否暗合当下社会对书香与铜臭价值的判定?而这,恰是我们真正需要去正视的东西。

猜你喜欢
代际书香慈善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最是书香能致远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书香何来
慈善义卖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