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铁氧化物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

2016-12-19 17:30王林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1期

摘要:通过多种手段对转炉炼钢的材料以及制作流程进行探索,可以解决或减轻资源浪费的问题,降低转炉炼钢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更为有效地控制炼钢成本。文章对含铁氧化物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转炉炼钢;烧结返矿;炼钢污泥;含铁氧化物;炼钢成本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F71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1-003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01.020

1 烧结返矿在转炉冶炼过程中的基本反应原理

烧结返矿从其物资构成上来看,主要由含铁矿和其他矿石相混合而形成,这类矿石的磁铁矿、方铁矿和赤铁矿含量较高,首要的粘连相是用熔点为1205℃的铁橄榄石、熔点为1093℃的钙铁橄榄石、熔点为1540℃的硅灰石和熔点为1449℃的硅酸二钙和铁酸钙构成的,在这以外另有少许的游离石英和游离石灰。烧结返矿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材料,反应良好而且具有一定碱度,拥有较低的硫磷含量,性质比较稳定,熔点不高。进入转炉之前的炉温最好控制在1300℃~1500℃之间,这样返矿入炉后就会取得比较好的熔化效果。烧结返矿反应能够大量地吸收反应环境中的热量,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而当周围空气温度升高的时候,熔渣粘度就会提高,进而出现“结坨”现象,反应生成的一氧化铁物质被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之内,无法向外传播,从而对成渣的速度造成影响。不难看出,成渣反应产生的一氧化铁向外传播作为一个限制性的环节,只有在外部施加一个物理条件,加快成渣反应的运行速度。并且成渣反应是可逆的,可以反过来生成反应物,其中生成的元素可以反过来生成参加原料,这样就要求我们严格控制反应条件,避免浪费。

2 加大返矿用量的基本方案

2.1 转炉冶炼前期

转炉吹炼反应的前期,可以看作整个反应的准备期,在这个时期就应该对熔池的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让参与反应的原料尽可能地参与反应,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率,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应该把熔池的温度控制在1200℃~1400℃之间,以便熔渣的快速形成。转炉冶炼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冶炼前期主要参与冶反应的是两个渣系,FE渣系和FeO-SiO2-CaO渣系,在这个阶段,高浓度的FeO是最主要的特点,而二元碱度R在2左右的渣系,钢渣之间的界面张力较大、粘度减小,泡沫化可能性比较高,而一旦出现泡沫化的现象,其稳定性就会变得比较差,会有喷溅的情况出现,但这种情况下的熔渣又能很方便地进行脱P,因此及时加入足量的镁球可以起到稳定反应的作用,为了能够让整个渣系的形成速度大大加快,同时让该渣系保持比较高的稳定性,以达到前期脱P的反应目的,一旦在返矿过程中有分解反应产生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FeO成渣,其中产生的FeO能够促进活性石灰的熔化,而磷的氧化物3CaO·P2O5在炉渣中极不稳定,一旦熔池的温度大于1500℃,就会出现逆向移动的问题,P就会熔回材料里。所以我们加入返矿最合适的时机就是在转炉吹炼进行的前期,但是如果我们大量加入返矿,就会降低熔池的温度,影响CO大量氧化的温度,造成渣中FeO积累,引起低温喷溅。

2.2 转炉冶炼中期

转炉炼钢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转炉炼钢的中期,最明显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这个时期对熔炉的温度同样有非常高的要求,最好稳定在1450℃~1600℃,在这个温度下各种原料都可以完美反应,完成激烈脱碳的工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温度的升高过于明显而且难以控制,因此碳-氧反应剧烈,一氧化铁含量大幅度减少,当供养强度不足时,就会出现“返干”现象,此时整个渣系将会从铁质向钙质转变,因为此阶段相对于上一阶段更高的FeO含量,因此碱度就会大幅度上升。“钙质”渣系的主要特点是熔渣熔点高、碱度高,P在渣中的存在形态由3CaO·P2O5向4CaO·P2O5转变,变得更为稳定。在吹炼中期C-O反应剧烈,熔池温度升高太快,消耗的FeO增加,渣系中FeO含量较低,熔渣黏度增加,导致钢水“回P”。第一,Fe2O3=2(FeO)+O,返矿分解吸热,起到调节熔池温度的作用,防止脱碳反应太激烈导致渣中FeO降低太快出现“返干”现象,减少熔渣向钢水返P;第二,返矿分解产生的FeO参与成渣反应2(SiO2)+FeO+CaO(S)=2CaO·FeO·SiO2,缓解熔池“返干”现象,避免金属喷溅或粘枪事故发生;第三,返矿分解产生的FeO元素被铁水中的[C]还原,生成单质铁,提高钢水收得率,同时返矿中带入的O参与脱碳反应,缩短吹炼周期。由于这一时期熔池温度较高,返矿加入后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Fe2O3=2(FeO)+O分解反应,同时由于熔池比较活跃,动力学条件较好,反应成渣反应2(SiO2)+FeO+CaO(S)=2CaO·FeO·SiO2也很快完成,部分FeO还参与了反应脱碳反应Fe3O4=3FeO+O,因此转炉冶炼中期是返矿大量加入较理想的

时期。

2.3 转炉冶炼后期

在进行转炉吹炼的最后一个阶段,因为有前期和中期的积累,所以熔渣的碱度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地步,甚至会有游离态的一氧化钙出现,这样就会提高炉渣中一氧化镁的活性,钢渣之间会发生“回锰”脱碳反应。在这个时期不宜加入大量的返矿,第一,因为返矿加入后发生反应Fe2O3=2(FeO)+O,导致后期熔池温度降低,影响转炉终点温度;第二,由于熔渣碱度较高,炉内物质的流动性相应下降,因此返矿后期应该严格控制矿物的加入量。根据上述分析,制定出了合理的返矿添加控制工艺,使得工艺技术日臻完善,操枪工的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迅速提高。现阶段大致可以实现仅凭烧结返矿就满足30kg/t的钢材用量,并能增加转炉渣钢之间的分配系数,降低原料损耗,提高生产效率。

3 炼钢污泥处理主要利用方式

炼钢污泥是氧气顶吹转炉除尘过程中清除出来的杂质,能够进行二次利用,是我们践行环保、降低原料损耗度的一个重要方向。炼钢污泥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铁元素和碱性氧化物的含量比较高以及粒度细(≤0.074mm含量达90%以上)、含水量高、黏性大等特性。从化学成分上看,污泥可以作为烧结、球团原料在生产中加以利用,不仅可以代替部分含铁原料和粘结剂、熔剂,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钢厂排污。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转炉炼钢行业对于炼钢污泥的处理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循环利用,重新作为原料填入炉内;二是通过冷固污泥球团工艺,用作转炉炼钢的助熔剂和造渣剂,走小循环道路。

4 转炉炼钢污泥利用的技术

从目前国内转炉炼钢行业现状来分析,针对烧结、球团利用污泥的工艺大概有以下提到的方法:制球法、拌和法、浓缩喷浆法以及直接使用法。所谓的制球法就是把脱水后的污泥加入一点水泥处理,然后冷冻成一个污泥球来配合烧结。就当下情况而言,我公司炼铁厂车间外配目前在我公司炼铁厂车间外配5%污泥球与二混料混合烧结。通过一个年度的实践工作,我们从炼钢污泥利用的方向,总结出如下结论:污泥球粒度构成较好,+3mm粒级到达85%以上,抗压强度可以到达50N以上,或可以满足出产的需求,车间外配污泥球烧结取得了杰出的结果。烧结配加污泥球可以解决直接配加、拌和法所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二次扬尘和抛摆刺激性气息气体),同时有利于烧结出产。烧结车间采取外配污泥球工艺,年耗损污泥10万吨。为了减少生产成本,我公司将污泥制球用于烧结配料手艺进行了流程再造,即制球后的污泥直接利用于转炉炼钢。在废弃物利用的同时,减少了中间流转环节,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利用效率。

5 技术经济指标改善及效益

炼钢污泥通过压球机制球后入转炉使用,用量约为15kg/t;烧结返矿由于粉末率高,入炉回收率低,通过废钢槽在加废钢过程中入炉使用,用量达到15kg/t,合计达到30kg/t。节约氧气消耗1.35立方/t钢,吨钢由56.2立方降至54.85立方。降低钢铁料消耗11.5kg/t,吨钢由1059kg降至1047.5kg;按综合铁原料价格1500元/t

计算,吨钢节约17.25元。改善转炉炼钢前期化渣困难,促进化渣、转炉脱磷率提高3%~5%。吨钢可节约石灰用量3.5kg/t,按石灰价格400元/吨计算,吨钢可节约成本1.4元/t。含铁氧化物作为废钢替代物,做到内部资源循环利用,不需采购高价废钢,减少资金占用和降低购买难度。炼钢污泥作为“三废”之一得到循环利用,提升废物价值;烧结返矿如果再次返回烧结将增加烧结环节熔剂成本,炼钢直接利用有效降低成本,改善烧结矿

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杰,王晓晶.转炉炼钢过程中烧结返矿应用的生产实践[J].天津冶金,2012,(4).

[2] 颜根发,金永明,朱培伦.转炉污泥资源化处理循环模式合理性的探讨[J].钢铁,2008,(12).

作者简介:王林(1975-),男,四川巴中人,四川达钢集团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炼钢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等。

(责任编辑: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