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的北美手机史

2016-12-19 05:45陶短房
世界博览 2016年21期
关键词:铱星大哥大黑莓

陶短房

肩题:从摩托罗拉到苹果

导语:

说到手机,就不能不提到如今只有老电影迷才耳熟能详的“大哥大”;说到“大哥大”,则不能不提到全球手机的“老祖宗”摩托罗拉。

正文:

什么叫“大哥大”?当年这个绰号源自香港枪战片,来由则是电影中黑社会“大哥大”人手一只摩托罗拉Dynatac,显得威风凛凛。

“大哥大”的虽生犹死

“大哥大”净重达近一斤四两,个头类似老电影里军队使用的步谈机,上头竖着根高高大大的天线,底部则平平坦坦,可以方便地“站”在桌上。笔者一位曾在90年代初投身商海、一度风生水起的朋友多年后回忆当初的“叱咤风云”,第一句话就是“那时候我们团队多威风,出去吃个午饭,十几只‘大哥大在桌上竖成一圈”。

腰别寻呼机的汤姆·克鲁斯,是那个时代移动通信的一个现实符号。

“大哥大”的身价自然也是“大哥大”:1983年上市时标价3995美元,80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时“身价”高达两三万人民币,且“91”头的号码奇货可居,不是谁想要就能到手的,“机是英雄钱是胆”,“大哥大”的威风,一多半来自它的高身价和稀缺度。

为了弄出这个“走到哪都能打电话”的威风玩意,1928年就成立的摩托罗拉公司可谓煞费苦心:上世纪60年代,摩托罗拉已是“寻呼机之王”,1969年7月实现人类首次登月的“阿波罗-11”上装备的俗称“高级寻呼机”的无线应答器,正是摩托罗拉的杰作,脍炙人口的阿姆斯特朗“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名言,也正是通过这个“高级寻呼机”传回地球。然而“天上的东西”只赚吆喝,却赚不了大钱,摩托罗拉从70年代初起就秘密研发一种基于模拟通信原理的无线移动电话,1973年,摩托罗拉Dynatac的样机首次面世,震惊了欧美通讯市场。

但当时无线通讯受到严格管制,大规模推向民用个人市场存在重重障碍,而无线通信的推广需要建设大量基站,模拟原理基站的覆盖半径又十分有限,这对“大哥大”生产商和无线通信服务提供商而言,都意味着极大的投资和巨大的风险。当时许多专业人士都对手机的商业前景不抱乐观态度,有人认为还是应该走专业高端路线,发展用于探险、找矿、野外考察等用途,以卫星为中继的“卫星手机”,还有人则觉得“寻呼机加电话亭”的模式更现实。

但摩托罗拉却胸有成竹,在他们看来,自己拥有大量技术储备,更关键是拥有寻呼机时代积累的下游合作网络和基站运营基础,真正的“门槛”是政府的管制。

1983年,在不懈努力下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终于给商用移动通信“松绑”,放宽了无线通信通道和器材的管制,并给摩托罗拉发放了许可证,1984年“大哥大”正式投放市场,这是公认世界上第一代真正的商用手机。

“大哥大”时代延续了约莫10年,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被更先进的数字移动电话所取代,但市场的“大哥大”情结仍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许多早期数字手机甚至模仿了“大哥大”的造型。笔者90年代使用的第一台手机,正是“数字时代”之初NEC仿“大哥大”外形推出的,被许多人戏称“假大哥大”的G68,当时这台比“大哥大”小几个圈、但同样可以稳稳站在桌上的早期数码手机连收发中文短信的功能都没有,被开发商称为“小型移动电话”,笔者一直用到2003年初,在上海地铁里摸出来接电话时已被邻座惊呼为“庞然大物”、“老掉牙的古董”了。

进入数码时代,“大哥大”的缔造者摩托罗拉似乎不再那么八面威风,尽管凭借底蕴,他们仍然创造出无数个第一:第一个触摸屏手机(1999年A6188),第一部2G模式的GPRS手机(2000年P7389i),第一部超薄翻盖手机(2004年RAZAV3,第一部翻盖手机、1989年的MicroTAC同样出自摩托罗拉),第一部透明翻盖手机(2006年A1200)……在“功能机次时代”,摩托罗拉虽然不再是一马当先的“大哥大”,但也不失为时有杰作的霸主之一。

然而这一时期摩托罗拉已显示出某些不合时宜的优势意识,许多决策和预判都出现重大失误:花费太长时间和太多代价徒劳地试图维持手机的高身价,结果被欧、日对手白白抢占了先机;在手机网络制式标准上两次判断错误,先是在GPRS上纠缠过久,继而又错押CDMA而非后来被证明更普及的GSM(2007年全球使用GSM的手机比例高达82%),更灾难性地将数码时代的开启年份判断迟了4年(以为是2000年左右,实际上1996年数字时代就不可阻挡地到来了)……正是这一系列的失误,让摩托罗拉丧失了“独霸”地位,若非底子实在太厚,或许后果会更糟。

一些分析家指出,摩托罗拉决策层带有典型的“技术决定论”思维定式,如认为“数码时代不会那么早到来”的理由,是当时数码通讯技术远不如模拟通讯技术成熟稳定,而判定CDMA是下一代标准制式的理由,则是在同等成熟度条件下,后者比前者技术上先进。他们忽视了在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市场和下游合作商的选择更为关键,而由于利益并非总是一致,它们的选择也常常和摩托罗拉这样的手机厂商不同。

还没等摩托罗拉吃完“后悔药”,更具毁灭性的一幕发生了:智能手机时代在不经意间突然开启,“老字号”、“大哥大”摩托罗拉措手不及,最终在几年内分崩离析——基础设施业务在2010年被卖给诺基亚-西门子,2011年1月分拆后专营手机业务的摩托罗拉移动半年后被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2014年1月,被剥离了众多关键专利的摩托罗拉移动又被以29.1亿美元的“折扣价”卖给了联想集团,尽管若干依托安卓平台的“联想版”摩托罗拉智能机仍然可以在北美市场上找到,却已被挤进了“双非”(非主流手机运营商、非主流计划)行列,按照一些市场人士的说法,这个昔日的“大哥大”已“功能性死亡”了。

其实摩托罗拉是较早关注并掌握智能手机技术的,但他们再次习惯性忽视了新技术“白菜化”的速度,在竞争对手黑莓、苹果悄然启动“智能次时代”时,他们却孜孜不倦地在功能机材质、翻盖、外观等细枝末节上死缠烂打,并将智能手机预研的宝错押在Lilux系统上;待终于猛省,却又错把黑莓当成头号对手和模仿对象,结果煞费苦心推出的全键盘风格智能手机Milestone只风光了一年(2009-2010),就在“触摸屏大潮”中被击得粉碎。极富讽刺意味的是,如前所述,实际上摩托罗拉才是手机触摸屏技术的先行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如今的北美手机市场,摩托罗拉“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的两家一代之雄

有人曾评述称,摩托罗拉在模拟-数码时代之交之所以屡屡后知后觉、判断失误,是因为在提防另一个在他们看来更“像样”的对手——铱星手机上下了太多功夫。

黑莓手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全球商务人士的唯一选择。

铱星手机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卫星基站模式”的实际倡导者,当时一部分业内人士在预判手机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时,认为手机的“高价时代”会持续很久,而大规模普及地面基站成本太高,不够现实,因此未来的趋势应该是依托卫星发展高价、专业的野外移动通信。

根据这一思路,一些投资者和技术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筹建了铱星公司,计划使用77枚运行在不同轨道上的通信中继卫星,为地面上的手机提供覆盖全球的“无死角”移动通话服务。在国际元素表上,“77”是铱的序列号,“铱星”的代号就是由此而来。

当时的“大哥大”和早期数码手机受基站覆盖范围有限影响,存在许多死角,不少人不得不同时装备手机和寻呼机,而在城市之外、尤其极地、高山、荒漠等地的通话服务则难以畅通,甚至一片空白,“铱星方案”显得在技术上十分完美,因此曾被许多行家看好“将取代摩托罗拉”,摩托罗拉自身也高度紧张。

自1996年至1998年,先后有66枚“铱星”在太空定位,由于和中国在1993年签约,后者用“长征”火箭发射了多枚“铱星”,因此铱星手机一度在中国也与很高知名度。1998年11月1日,铱星手机正式投入运营使用,引来各界高度关注和热烈追捧,时任副总统戈尔甚至亲自打通了第一个铱星手机电话。

但刚刚呱呱坠地的铱星很快就“早夭”:翌年3月18日,铱星公司宣布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尽管仍挣扎了一段时间,2000年铱星手机的“无死角”覆盖已无法维持,2005年前后已实际停止运营。

铱星在技术上至今仍不失其先进性,但在商业上确是彻底失败的:即便缩水后的“66星网”,总造价也在50亿美元以上,这迫使铱星公司不得不把手机价格标得比“大哥大”时代早期的摩托罗拉更贵(4000美元,后降至3000美元),而由于“每个电话都是太空漫游”,铱星的话费达到令人咋舌的1美元-1.5美元/分钟(前者是铱星手机之间通话、后者是铱星手机和普通电话间通话的价格),这使得铱星手机的用户被局限在航空航海人员、野外作业者、登山家、极地探险家等特殊人群。当数码手机技术和价位不断降低,地面基站覆盖范围也持续扩大后,价格上毫无竞争力的铱星手机对大都市普通用户而言已不具备任何吸引力,有限的特殊人群根本无力支撑铱星公司浩繁的运营成本,迫使后者只能继续饮鸩止渴地维持高价路线,从而陷入“怎么做都是死”的恶性循环,而随着手持式GPS设备的普及,铱星手机甚至连特殊人群的有限市场也流失殆尽,一枚枚耗尽寿命的“铱星”相继失灵却无力补网,最终只能黯然谢幕。

与之相比,2002年在加拿大横空出世的“黑莓”手机则创造过更大的辉煌——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市场上的。

“黑莓”从诞生起就是专为“智能次时代”量身定制的,其首款是同样由RIM公司(后改名黑莓公司)研发、1999年推出的6230型,使用专用加密电邮系统、自主开发的BB平台,并拥有一个小巧的全键盘,6230和其改进型——全彩色屏幕的7230,在“9.11”的一片混乱中成为唯一能及时传递实时信息,并能附加图片的普及性通信系统,因此名声大噪。

由于具备强大的办公功能,可以使用“黑莓”构建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的内部办公邮件系统,加上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全键盘让“黑莓”在当时以“手机身材、笔记本电脑功能”脍炙人口,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黑莓”几乎成为“智能手机”的代名词,北美许多行政机构、司法系统和大公司都将“黑莓”作为指定办公用手机,这让“黑莓”在2004年便突破百万用户大关,2005年更突破400万,其中逾20万为美国各级政府官员,翌年黑莓被评为福布斯“2005年全球20大高增长品牌”之一,增长率高达36%。“黑莓”在当时是这样的有魅力,在网络社交平台助推下爆冷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入主白宫后为能继续使用“黑莓”,甚至不惜推动修改相关法例。

然而“黑莓”在大优局面下却开始屡屡犯错:先后开发的三代主力BB平台技术继承性极差,导致大量老客户流失,更难以形成和后起之秀苹果、安卓平台的竞争力,最终自己也不得不于2015年11月改用安卓平台;在智能手机进入触摸屏时代后犹豫不决,同时推出兼具全键盘和触摸屏的Q系列和全触摸屏的Z系列,结果两头不讨好,全盘皆输;由于管理混乱,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黑莓公司决策屡屡失误,2011年4季度时市场占有率已从3年前的20%降至3.4%,此后更随着美国政府机构、大商家的倒戈“几近脑死亡”。2016年7月11日,黑莓停产了经典的全键盘BB Classic手机,这被认为是“实际上承认黑莓模式的失败”,9月28日,黑莓宣布不再生产手机硬件,从而彻底退出手机市场。

许多专业分析指出,即便到最后黑莓在硬件上仍不愧为精品中的精品,但他们长期以来一味将硬件的完善当成新品开发的第一要素,且罔顾市场和顾客需求、感受的变化,最终被市场抛弃。

一些专家指出,黑莓最后一代操作系统BB-10“起大早赶晚集”,最终从领先者变成落后者,且沉浸在商务市场上不能自拔,对“智能手机娱乐化”的趋势麻木不仁,执着地坚持生产“下班时的办公设备”,而非“移动的万能电子平台”。BB-10是2013年1月才发布的新平台,此时智能电子产品娱乐化已成定局,但这款平台首发时只有7万个第三方应用程序,而苹果和安卓分别有近80万和70多万个,当时CNBC指出,“这意味着许多客户将不得不忍痛抛弃如此不方便的新‘黑莓,尽管后者的硬件或许更好”。

更滑稽的是,黑莓在全键盘和触摸屏间的摇摆犹豫竟持续了许多年——前面提到、2016年7月11日停产的classic全键盘手机,竟然是2014年12月才推出的,这差不多相当于在伊拉克战争时隆重推出一款“最完善”的双翼螺旋桨战斗机,而这款“恐龙级”怀旧机,竟被黑莓改组后的决策层郑重其事当作“救命稻草”。

手机渗透进千家万户的生活之后,如何处理废弃的旧货,成为困扰这个城市的一大问题。

公平地说,黑莓的衰落也不乏外界因素:其邮件系统过于保密的性能,曾导致阿联酋等国封杀其邮件和短信功能,一些国家甚至始终不允许“黑莓”正式入网,但即便这些外界因素,黑莓公司自己也同样难辞其咎——自始至终,他们一直在危机公关和性能改进方面后知后觉。

苹果和谷歌的虚虚实实

21世纪初,正当摩托罗拉在模拟与数码、GSM与CDMA、功能机与智能机这几大十字路口举棋不定的时候,一份合作方案递交到“大哥大”决策层面前,和苹果公司联手开发基于触摸屏技术的新型智能手机。

“大哥大”对这份方案意兴阑珊:苹果固然是知名公司,却是以电脑类产品闻名的,何德何能在手机这个崭新的领域和摩托罗拉平起平坐?念及此,摩托罗拉向对方提出了苛刻的合作条件——产品必须由摩托罗拉冠名,未经摩托罗拉授权,苹果不得擅自变更设计或添加软件。

此时苹果的掌门正是大名鼎鼎的乔布斯,他权衡再三,断然放弃了和摩托罗拉的联姻,并树立了“苹果智能手机必须依托自己的操作平台和软件在线商店”这一延续至今的原则。2004年,就在“黑莓”如日中天之际,表面上和手机业并无多大关系的苹果组建了一个总人数多达千人以上的“紫色计划团队”,和AT&T旗下无线网络公司Cingular秘密合作,开始研发后来被称作iPhone的新型智能手机。

和“大哥大”不同,Cingular赋予苹果硬软件开发和自主品牌的一切自由度,交换条件仅仅是4年的美国独家销售权。在绝密环境下,苹果和AT&T秘密开发了一系列硬件、软件。

2007年1月9日,一年一度的Macworld大会上,第一代iPhone横空出世,和iPad、iPod构成了著名的“3i”,智能手机从此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和定位为“办公室外的办公设备”的“黑莓”不同,iPhone从面世之日起就定位为“时尚电子产品”,目标是“无缝嵌入”千百万用户的家庭和个人生活,让“时尚电子产品”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iPhone不仅“好用”,而且“时尚”、“好玩”,不仅是“移动办公用品”,也是微型平板电脑、多媒体播放器、袖珍数码照相/摄像机和便携式游戏机。

乔布斯采用了著名的“饥饿营销”法,让一代代iPhone新机发布、全球上市成为一次次抢购嘉年华,短短12年里,苹果总计推出15个型号的iPhone手机,“大变样”的型号更迭也有7次之多,并成功地扭转了以往人们将手机当作“耐用品”的消费习惯,吸引众多“果粉”随着苹果公司型号更迭的频率频繁更换手机(划时代的iPhone4S面世时风传有人不惜卖肾换4S,尽管最终证明不过是无稽之谈,但iPhone系列手机此后就多了个“肾系列”的诨名。

2011年3月2日,苹果宣布售出iPhone系列手机一亿部,同年9月27日,乔布斯时代最后一款iPhone——4S正式发布,10天后开始在全球7个国家同时上市,并创出24小时销售1000万部的惊人纪录。就在这一年,苹果超过诺基亚,成为全球盈利最多的手机生产商,翌年1月,苹果宣布此前一个季度公司利润53%来自iPhone.。

早期的iPhone曾受到不少争议和质疑,有人指出这种新型手机“什么都好,就是通话效果不好”,有人诟病iPhone手机短暂的待机时间(由于电池不可拆卸更换问题就更突出)和脆弱的数据/充电线(这个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以至于有人戏称数据/充电线是“苹果最糟糕的产品”),2010年美国著名市场评审机构“消费者报告”甚至直斥iPhone4“硬件有硬伤”,“不建议消费者购买”,但这些问题大多在频繁的型号更新和巧妙的危机公关面前得到解决或缓解。

4S发布后仅一周,“苹果之父”乔布斯因病去世,苹果进入“库克时代”。

库克时代所推出的5系列、6系列、SE和今年9月7日刚刚公布的7系列,虽未再诞生如iPhone和6S这样划时代的杰作,一些煞费苦心的改进(如6系列和“可穿戴设备”的关联,和7系列取消有线耳机)市场也并不买账,但苹果依然稳执高端智能手机的牛耳。

许多观察家公正地指出,苹果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度自主和相对封闭的操作平台和软硬件开发、销售模式让苹果“死忠”的黏性很强,许多人一旦适应了iOS平台就再也无法适应其它规格的智能手机,而iOS系统又是苹果的“独门绝学”,此外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也增加了iPhone的安全系数;但这种自主、封闭也让第三方软件开发者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使App版本的第三方应用软件远不如安卓系丰富多彩,苹果也无力全面拉开阵仗和谷歌系手机生产商争夺所有档次的智能手机市场,无法成为“新大哥大”。

摩托罗拉“虽生犹死”,黑莓和铱星“虽死犹生”,北美手机生产领域却并没有完全成为苹果的“独唱”:2003年,名不见经传的安卓公司在鲁宾领导下将原拟用于数码相机、基于Linux原理的安卓操作平台专用于智能手机,其潜力被谷歌公司敏锐捕捉。2005年7月11日,谷歌收购安卓,两年后的11月5日,谷歌领衔全球多家手机制造商成立“开放式手持智能电子设备联盟”,为全球各手机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开源、免费、持续升级更新的开放式操作平台选择,2008年10月22日,第一部实用性安卓系手机——HTC Dream面世,此后短短几年间,安卓系迅速“吞噬”了原本使用Symbian(诺基亚)、Windows Phone(微软开发的手机操作平台,一度被广泛看好)、“黑莓”BB平台的各路智能手机平台市场,形成对苹果iOS的包围之势。

安卓系的开源特质同样是双刃剑:加盟厂家众多,不会因某一家的失误或变故而遭致满盘皆输,同时第三方软件开发者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调动;但由此也带来了安全性下降、系统“越带越慢”等副作用。

和苹果“全体系自力更生”截然相反,谷歌至今未真正生产过一部手机(收购摩托罗拉只是为了获得其专利),而仅仅依靠开源的安卓系统,成为在全球智能手机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极。从目前情况看,“单打独斗”的苹果“高端市场之王”的地位很难被撼动,而安卓系的“遍地开花”也让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铱星大哥大黑莓
火星是个大哥大
基于铱星机会信号的定位技术
铱星绝地重生
黑莓彻底退出手机界
闲聊铱星
石家庄上空的“铱星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