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馆+”思维推动文化馆事业创新发展

2016-12-19 19:14林琰
艺术评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品牌创新模式文化馆

林琰

摘要:在我国,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依靠力量,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以"文化馆+"的思维来研究和推动文化馆工作,有利于整合、联合、融合一切优质资源加快实现事业发展的新突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文化需求。

关键词:文化馆+ 文化 品牌 创新模式 科技

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整合、联合、融合一切适应时代的有利因素,提升效能,服务群众,以“文化馆+”思维去适应“现代”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文化馆+“文化”

(一)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内文化的总和,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历史传统,熔铸出不同品格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群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地域文化来自于本地区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认同,它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分。尊重地域文化,把它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内涵,这既是对历史上已经形成的深厚地域文化的自觉传承,又是对更高文化发展目标的支撑,应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化是所有艺术之根,是母体、是本元。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都拥有各自鲜明独特深厚的文化。通过对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认真挖掘,开发利用,能使群众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培育地方特色文化的主体,正确处理好群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非常重要。要坚持“以人为本”,竭力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突出群众文化的地域特征、时代主题和群众的精神风貌,进一步丰富拓展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真正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艺术审美情趣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同时,差异性本身又会增强互相之间的欣赏和吸引力,研究、发展的可能性也会变得更大。

(二)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一个区域的群众文化是代表着这个区域文化的整体特征,同时文化艺术的发展要有不竭的生命力,就不能拘泥于一种方式或者一个环境下的发展,应该尽可能探求多形式、大空间的发展。群众文化亦如是。文化馆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往往群众文化工作在本地区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即便它已经逐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自身价值,如果不能逐渐地向外发展、传播和交流,就会遇到“瓶颈”。诚然,文化馆的主要职能是“全民艺术普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但“基本”并不意味着“低端”。文化馆在提供普及型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外,还应为全社会提供提高型的高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中讲求更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高度。“高度”何来?在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新形势下,想要冲破原来固有的空间,势必要在全球化语境中来探讨考量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路径,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我们现有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新文明观”,这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放眼国际,展望未来。对于文化馆来说,就是要以国际视野来发展群众文化。这与之前提到的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矛盾。相反的,文化馆如果能更好地让地域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把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让群众文化以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世界对话,无疑将更有利于带着最深沉精神追求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应该就是对人类文明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历史规律以及人类建造美好“地球村”愿景的最好诠释。

二、文化馆+“品牌”

(一)强化品牌活动建设。如果说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馆工作的“龙头”,舞活了“龙头”,“龙身”自然会全身全力跟着舞动,那么品牌活动则是“龙头”上的“龙珠”,龙珠熠熠生辉,才能飞龙乘云。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活动品牌,是群众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品牌越强,号召力越大,影响力越广,文化馆要有效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供给水平,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效能,让群众认可你,跟随你,就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用心、用情、用智慧更好地挖掘、整合群众文化资源,策划打造一批新颖独特、生动有趣,立得住、独具魅力的群文特色品牌。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文化民生,提高普惠程度,把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社会低收入者等特殊群体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品牌活动量身定做、“私人订制”、精准服务。要坚持城市与农村群众文化统筹发展,大力实施城乡文化互动互助工程,努力把城市的文化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农村的文化资源、文化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凝聚合力。要促进城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多下乡、常下乡,农村群众品牌活动多进城、常进城,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服务均等化,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大众,植根心底。此外,还要注重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进一步增强群众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断促进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做大做强文化馆品牌。

(二)注重艺术精品创作。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是衡量和检验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品牌。对于文化馆而言,群众文艺创作是反映体现文化馆工作水准和检验艺术成果的重要内容,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吸引、引导、启迪群众。因此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打造文化馆群众文化创作品牌,这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因而,文化馆群众文化创作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首,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受众反应、社会影响等综合因素作为评判群众文化产品的主要指标。通过进行全链条式跟踪指导,层层把关,不断加大群众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建立基层联系点等方式,引导群众文化工作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扬“工匠精神”,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打磨推敲,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既“养眼”又“养心”、真正滋润心灵,深受群众欢迎的群众文化艺术精品。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进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文化消费过程中,引导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文化馆+“创新模式”

(一)运行模式创新——理事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建立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通过建立法人治理架构、完善法人治理规则、健全各项监管机制,进一步落实自主权,有利于调动一切有利条件和资源激发文化事业单位动力和活力的重要举措。建立文化馆理事会,是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前提,在政府与文化馆之间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减少政府主管部门对文化馆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落实文化馆法人自主权,实现文化馆的依法独立运作、自我管理和职责担当。需要强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此,文化馆理事会必须依法落实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合理设置各项制度章程,使坚持党的领导与新的组织架构相互促进、融为一体,这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客观需要和基本原则。鉴于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是一项系统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试点”为“起点”,选取条件成熟、具有改革内在动力的文化馆先行试点,在总结和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审时度势、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为逐步推开全面覆盖夯实基础。

(二)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星级管理+金牌服务。现代文化馆的建设必须要有现代的管理模式来支撑,文化馆强化“星级管理,金牌服务”,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文化馆事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文化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一方面对民间群众文艺团队进行“星级管理”。随着群众文化的广泛开展和百姓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民间群众文艺团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总的来看,由于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利用存在一定的难度。采用“星级管理”的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对区域内民间群众艺术团队进行梳理,纳入管理体系,按照公益演出数量、演出效果专业考评、观众意见反馈等制定完善考评机制,考评结果用于“评星定级”,以“小额资助”的方式进行奖励。同时,要求获得资助的团队按照要求广泛参与到区域的公益活动中,每年一评,优胜劣汰。这样,“以奖代补”提高团队的积极性,“淘汰机制”又能形成良性竞争意识,有效避免“平均主义”的无效管理,推动文化馆群众思想文化主阵地功能的发挥和作用的提长,掌握话语权,从而引导民间群众文艺团队真正成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对于内部员工,要开展“金牌服务”管理。按照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统筹设计各类培训内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让每一个员工明晰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服务大众”是必须承担的角色以及出色地担当起这一角色的标准和要求。同时,把“金牌服务”标准纳入到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制度体系中,奖惩挂钩,确保培训成果切实落实到行动上、工作中,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塑造文化馆良好的对外形象,更好的实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功能。

(三)联动架构模式创新——联盟+总分馆。在我国现有行政和财政体制下,构建“联盟+总分馆”模式可以有效推进全区域文化馆(站)资源的整合共享联动。总分馆是指以区县级文化馆为总馆,街道乡镇文化站为分馆,社区(村)文化室为基层服务点,形成“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网点”的模式,让分馆成为总馆的有机组成部分,让若干社区服务网点成为分馆的延伸补充,实现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文化馆联盟是指以市级馆为主席馆,区县级馆为联盟馆,公益性社会机构为联盟团体,形成“一个主席馆+多个联盟馆+若干联盟团体”的模式,其中主席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开展“轮值”,即联盟成员单位可以轮流担任主席馆,并牵头组成主席团,谋划实施当年联盟的各项活动。这种去行政化的联动架构较好地规避了现有体制机制下,政府层面上无法完成不同隶属关系下文化馆人、财、物等方面整合而导致的群众文化资源使用不能最大化发挥效能的问题。文化馆及公益性社会团体以自发的形式,“击掌为盟”,主动团结起来,每个成员单位的优质资源和服务优势可以用来和大家共享,同样,每个单位的需求和不足,也可以借助联盟平台获得满足、弥补和提升。以“联盟”的形式联结起区域群众文化资源,以“总分馆”形式汇集基层文化站点的服务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了1+1>2的聚合效应,在一个区域内形成规范管理、高效运行、有生命力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在更好地关注文化民生,切实服务人民群众的同时,不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

四、文化馆+“科技”

近年来,全国文化馆事业总体有了很大发展。但对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少文化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还比较传统单一,通常只是停留在舞台上开展群众文化演出、阵地上进行文化艺术培训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馆作为我国开展群众文化重要职能机构作用的广泛全面发挥。要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让传统的群众文化展示插上科技的翅膀,无疑会让文化馆能量和活力的显现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说,数字化是文化馆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升级,快速全面实践“全民艺术普及”的最有效的辅助方式和途径。因此,文化馆要在工作推进的全过程运用好科技的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传播方式灵活性和多样性等优势,积极尝试找到与数字化的契合点。要进一步加快提高基层数字文化技术装备水平,构建标准统一、覆盖城乡、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群众文化服务集成平台和群众需求收集平台,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大力推进群众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加工,利用微博、微信举办微演出、微展览、微讲座,将高品质的演出、展览、讲座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同步传送。在线上资源建设的同时,同样注重线下体验、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使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撒网布线”,开展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天候、零门槛,更加方便、快捷、精准、高效的服务,真正建立起一个实体文化馆和虚拟文化馆相结合,现代、多元、开放,充满魅力的属于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这也是新时期赋予文化馆的责任和使命。

五、结语

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依靠力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以“文化馆+”思维研究推动工作,才能激发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新活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文化需求。“文化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化馆人需要继续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雒树刚.加快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15-07-08(07).

[2]杨海峰.浅谈如何更好的开展地方群众文化活动[J].文化教育,2011,(05).

[3]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2010,(04).

猜你喜欢
品牌创新模式文化馆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旅游经济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