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开“梅”枝头

2016-12-19 17:08王新博
曲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刘老师曲艺艺术

王新博

“我从河南商丘的演出现场来领奖,也是带着为基层群众演出后的兴奋心情来领奖的。从基层到殿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那是根、是魂。”这是10月16日在中国曲协举办的“德艺兼修 担当使命:加强曲艺界行风建设”座谈会上,刚刚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河南坠子演员陈梅生代表获奖演员发言时说的一番话。

陈梅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曲艺团书记,中国曲协会员,中国曲协河南坠子艺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市曲协副主席,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代表性传承人。虽然身兼数职,但是当你与她初次见面时,她只会爽朗地说一句:“我就是河南坠子演员陈梅生!”

一、文化熏陶,梦想成真

陈梅生出生于河南省舞阳县,当时家乡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舞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她少年的心灵深处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其童年时代,家乡的曲艺艺术就非常盛行,她耳闻目睹,愈加喜欢,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登上舞台演唱。她是家中的长女,爸爸妈妈虽然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却并不保守,允许孩子们发挥本性、自由成长。父母为了让她出去长长见识,少年时的陈梅生在北京当军医的舅舅家生活了将近一年。一年的北京生活,开阔了这个农村小姑娘的眼界,使她幼小的心灵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回到家乡不久,县里招收广播员,在北京生活了一年又富有语言天赋的陈梅生,凭着娴熟的普通话入选了。那时 ,县城大街上一度整天飘荡着她的声音,这种紧张却有趣的生活令她兴奋,她向往在更多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时候机会又来了,县文化馆成立曲艺培训班,招收了一批河南坠子学员,陈梅生也在火热报名的队伍中,这就是自己小时候听过的曲艺艺术啊,而且更优美更流畅更精致,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门艺术。

培训班结束后,她随班里学员下乡实习演出,唱小段、报幕,这个机敏活泼的女孩很受老师们喜爱。1986年3月在县文化馆老师的帮助下,她有幸参加了赵铮老师在河南省戏校举办的曲艺班,得到了河南坠子一代大家赵铮的亲自教授,赵老师希望她报考省艺校,做自己的学生。陈梅生1986年参加高考,恰逢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天津)到河南招生,她不出所料被曲校优先录取,圆了童年的梦想。从此,她开始了人生的转折,走上了曲艺这条路。

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梅生的心情总是难以平静,她说:“1986年,省艺校和北方曲校都考上了,我上哪个呢?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去天津上学,那里能开眼界见世面啊。天津临近首都北京,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又是文化部直属院校,这些对于当时的我,一个农村孩子的吸 引力太大了。特别是来招生的赵俊杰校长,他带着和蔼的笑容,用亲切的河南口音侃侃而谈,也让我坚定了求学天津的想法。”

二、巧遇恩师,刻苦学习

1986年秋天,陈梅生成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长篇书专业”的首届学生,专攻河南坠子长书专业,与她同习坠子大书的还有开封的李爱红和南阳的徐来香。入校后巧遇受聘担任河南坠子大书教师的著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代表性传承人刘宗琴先生,三姐妹初见刘老师,激动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因为刘老师是久负盛名的河南坠子艺术家,她们在家乡时就久仰其大名,万分崇拜,如今自己能跟从 先生学艺,得其言传身教,真可谓荣幸之至。

刘宗琴演唱的中路坠子唱腔热情奔放、豪迈大气,旋律跌宕起伏、婉转动听,给陈梅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为此,她在学习上狠下功夫。陈梅生这样回忆她的曲校生涯:“那时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并以身作则,带领我们每天练早功、做早课、绕口令、使简板,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基础功课从不放松。而每次刘老师要‘会课的时候,自己都要起个大早,跑到学校附近的水上公园‘加班练嗓子、背段子、溜嘴皮、练简板,生怕表现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上课时刘老师总是特别严肃认真,每一句白、每一句唱、每一个气息运用她都会给我们反复地示范。正是因为学艺之初这种严格的要求,所以直到我已中年的今天,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教学中,我都不敢麻痹大意,从不放松对自己的标准,严格严肃严谨,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

为了让学生吸取不同艺术流派的精华,北方曲校的领导、老师费尽苦心,广聘名师,与刘宗琴老师同时受骋的还有安徽的河南坠子代表人物吕明琴先生。陈梅生姐妹三人有幸得到两位名家亲传,各自都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同时,天津艺术名家云集,更使她开阔了艺术视野,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校期间,陈梅生学习了刘宗琴老师的大书代表作《杨家将》,1990年毕业后分配到了河南省曲艺团成为了一名河南坠子演员。得益于长期跟随在刘老师身边建立起来的深厚师生情、母女情,她又随老师学习了中篇《李逵夺鱼》《李自成》等经典作品。那时候刘老师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仍然像在学校时一样严肃认真。老师教学不应付,学生学习更是不敢含糊,那段时期的学习对陈梅生的艺术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三、热爱曲艺,不懈追求

成长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不经磨难又怎能功德圆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传统文化出现滑坡,全国各地戏曲、曲艺艺术团体都不景气。当时陈梅生刚刚进入省曲艺团,她满以为自己在刘老师身边,近水楼台,可以进一步钻研老师的艺术,并在舞台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进步。不想演出市场萧条,艺术建设空缺,更为严重的是河南坠子没有市场,单位几乎没什么演出。一时间,茫然惶惑让陈梅生不知何去何从,却又不能原地不动听天由命,她只好转而参演当时盛行的相声、小品,并且参加了一些影视剧的拍摄。

参演小品、相声现场效果热烈,拍摄影视剧个人收入增加,但是那份从十几岁起就深埋在心中的坠子情缘却总是挥之不去,性格爽朗的陈梅生一度消沉黯然;幸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成熟,坚信几百年传下来的中国人自己的好东西不会就此中断,反而是有一天艺术复苏却无人承续才是最可怕的。“可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档啊!”猝然心惊之后,是快速调整心态,此后她注重总结每一场演出,对比“白口”与“唱活”的不同处理方式,时刻为河南坠子做积累。她的心血没有白费,当她再一次拿起心爱的简板,伴随着悠扬的坠胡曲声唱起坠子时,竟然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她现在虽然以演唱短段为主,却能融入坠子大书的艺术手法,她的表演既有刘宗琴先生激昂奔放、深沉大度的风格,又有吕明琴先生优美流畅、俏丽清新的特色,同时富有华丽端庄、爽朗明快的个人气质。

四、兼收并蓄,传承发展

陈梅生最大的特点是在演出中注重秉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她作为河南坠子省级传承人,能够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多年来陈梅生虚心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请教、探讨,大胆尝试创新,不断掌握了一些新的演出技巧,丰富了自己的演出形式,提高了自己的演出水平。她不但表演传统优秀曲目,还表演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曲目,顶着市场的压力,为河南坠子的复兴倾心尽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她有一位支持、爱护她的好丈夫,而且还得到了曲艺音乐家、坠胡演奏家杨庆林,坠胡演奏家陈胜利、郑要伟,曲艺作家李广宇、张守振、杨妤婕等人的通力支持,推出了《夜明珠传奇》《司马迁》《说古道今唱中州》《出征》《中原美》《姐妹花》《少林缘》《盗仙草》等一大批坠子新作品,并多次在国 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其中《姐妹花》《出征》《杨家将》《中原美》等被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栏目录播。2009年,陈梅生成功举办了河南坠子个人专场演唱会,并出版了个人专辑《梅花绽放中原美》。2014年春节,她参加了河南文化艺术团赴台湾演出,成功地将河南坠子带到了宝岛台湾,并受到了台湾同胞的喜爱。

近年来,她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省级非遗传承人,倍感肩头担子沉重;她虚心学习,不断加强自身艺术修养,在大、中、小学开办讲座,普及河南坠子艺术。赴台湾演出回来后她去看望恩师,一向端庄沉静甚至有些严厉的老太太激动地对自己的学生说:“梅生我谢谢你,谢谢你把咱们河南坠子带到台湾,让台湾同胞也知道咱们的好东西。”陈梅生当时流下了眼泪,她知道老师对自己有着多么深切的期望,也知道她展示的不仅是河南坠子的新成就,更重要的是向世人诠释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河南坠子艺术的文化心声。

五、观众至上,勇于担当

作为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曲艺团书记,陈梅生在工作中积极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倡导“敬重舞台,服务大众”,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在舞台艺术到基层惠民演出中,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演员,陈梅生不仅在业务上给予青年人大力帮助,更对他们做人做事严格要求,并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走进基层演出的间隙,她积极组织全体演职人员到红二十五军革命根据地和焦裕禄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并与全体党员交流共同写出心得体会,还多次组织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习总书记讲话和《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让大家认识到曲艺工作者不仅要在创作表演上追求卓越,也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增强道德判断,强化人格修为,担当起“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

陈梅生总是说:“我是农民的女儿,我知道基层百姓多么需要文化生活。”正因为如此,她特别愿意下乡演出。在一次去位于嵩山北麓的巩义地区的站街镇柏茂村走基层演出中,通往村里的唯一一条小路由于前几日的强降水导致一段主路被冲垮,演员们乘坐的大巴完全无法通行。面临演还是撤的两难境地,他们没有放弃,想到当地十里八村百姓期盼的眼神,答案只有一个:演!陈梅生和全体演职员一起在泥泞的路上垫砖撒土,使沉重的舞台设备车蚁行于一面是土丘,一面是沟壑的山间弯道,演职员们手拿肩扛着服装道具徒步前行,热心的村民闻讯后也来帮忙……几公里的路竟然走了两个多小时。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才发现演出现场在一块狭窄的陡坡上,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演出的决心,大家众志成城,用精彩的表演回报当地百姓的热情与帮助,乡亲们用最朴实真挚的掌声和叫好声表达了对演职员们的感谢与尊重。

近年来,在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舞台艺术到基层惠民演出中,陈梅生带着她的河南坠子走进全省多个乡镇、厂矿企业、部队、学校,演出千余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我们为观众献上精彩的表演,观众检验监督着我们的文艺作品,用这种方式促进我们提高艺术水平,更好地为观众服务,这已成为我们艺术水平发展进步的一种良性循环。而且演出的同时还锻炼了我们的队伍,增加了青年演员的舞台实践,丰富了经验,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升。”陈梅生说。

六、不忘初心,坚守理想

2016年,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赛事开始,陈梅生毫不犹豫决定再次参赛,连最好的姐妹都劝她慎重,“你早已是国家一级演员、非遗传承人、团领导,干嘛非得参加这个比赛呢,万一落选多没面子。”陈梅生却爽快地回答:“比赛评奖落选是常事,没什么丢面子的;全国同行齐聚一堂,交流切磋,对于促进曲艺事业发展大有好处。坠子的发源地是河南,我要在全国的舞台上把河南本土的坠子展示给大家。”

为了纪念去世一年的恩师刘宗琴先生,陈梅生选择了恩师的代表作、长篇大书《杨家将》选回《砸御匾》一折,以此向老师致敬,这也是她自小就跟刘老师学唱的曲目。她以深沉大气的演唱、庄谐相宜的说表以及大书特有的叙事说理、抒情描景、塑造人物、烘托气氛的艺术手法征服了评委和观众,一举获得牡丹奖表演奖。

在颁奖晚会后的“德艺兼修、担当使命:加强曲艺界行风建设座谈会”上,陈梅生代表获奖演员发言:“唯有继续努力,方能不辱使命。以不忘初心、坚守理想、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讴歌全新的伟大时代,做党和人民需要的曲艺工作者。”

猜你喜欢
刘老师曲艺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春天的样子
《曲艺泉城》
幽默的刘老师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