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外文化交流中曲艺的价值与意义

2016-12-19 17:10曲华江
曲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曲艺交流

曲华江

在21世纪的中国外交战略中,文化外交始终占突出地位,习近平曾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传统曲艺交流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赢得良好的国际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80年代,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以艺术指导身份率中国曲艺说唱团赴美国访问,首开曲艺在国外被正式表演的先河。此次出访阵容强大,包括了侯宝林、孙书筠、常宝华、常贵田、侯耀文、石富宽、籍薇、韩宝利、邢晏芝、邢晏春、赵连甲等国内知名曲艺家。他们先后在纽约、华盛顿、落杉矶、旧金山等4城市正式公演9场。这次访问,被誉为继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率中国京剧团访美演出之后的又一盛举。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曲艺也加快了走出国门的步伐,“巴黎中国曲艺节”、“新西兰新春同乐日”、“德国柏林曲艺展演周”、“中华曲艺海外行”、“海峡两岸欢乐汇”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相继推出近千名曲艺艺术家和30多个曲种赴境外交流,带有中国地域特色的曲艺艺术全面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深刻展示了中华民族和谐理念和民族价值观,成为帮助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的最有效的载体之一。

一、曲艺交流的外交意义

(一)什么是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是国家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及个人,通过对外国国家政府或民众开展文化活动,以达到传播国家意志、实现国家利益之目的的一种外交行为。其表现形式和文化的类型密不可分。相比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等,文化外交具有高度的“和平性”和“柔软性”,更易被目标国所接受,因而能有效地起到传递思想、增进了解,促进合作、维护利益,塑造形象、树立威望之作用。文化外交与传统的军事外交、经济外交等完全不同,但又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实现国家利益的重任。文化交流作为国家外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早在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特别提到各国使领馆的职责之一就是“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间之友好关系,及发展两国间之经济、文化与科技关系”时就得到了国际法的确认。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频繁,文化外交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重点之一。

我国在尊重和主张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广泛与世界各国开展平等的文化交流,在国际上拥有一大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朋友和伙伴。对外文化交流逐步确立了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方式运作、交流和贸易并重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新格局,以“今日中国”艺术周、“今日中国”系列主题演出、“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题的各类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国家整体外交工作;“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欢乐春节”等国际性文化节庆、赛事和展会品牌不断涌现,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同16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二)传统曲艺交流对文化外交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传统曲艺交流主要指的是受政府主导或受政府鼓励和支持的组织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向海外民众传播曲艺的活动。曲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曲艺对外交流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文化交流比其他任何手段更有利于消除疑虑和隔阂,加深了解和友谊,它可以在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先行一步,可以超越一些敏感“禁区”,在官方关系已经确立时,又可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2007年,中国曲艺家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笑语欢歌”交流演出,时任驻日大使的王毅说:“去年中日关系紧张,很多人难得一笑,曲艺家的到来换回了久违的笑声,中日关系的改善有曲艺家的功劳。”

二、曲艺交流在文化外交中的价值与作用

曲艺交流的受众包括海外华侨华人、汉字文化圈的民众和其他海外民众。

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受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海外的华人华侨虽然在传承中华文化上有代际和地域差异,但他们尊崇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爱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曲协应邀组团以“中国曲艺精品汇演”、“中国相声红星大汇演”、“相声快板之夜”等演出形式参加每两年举办的以“继承传统文化、发扬现代精神”为主题的新加坡华族文化艺术节,受到当地华侨华人的热烈欢迎。新加坡热爱曲艺的华人更是创立社团弘扬艺术,如1986年由韩劳达、杨世斌等一批相声演员和作者发起建立的新风相声学会。多年来,新风和直落布兰雅、拉丁马士两民众俱乐部联合主办了多次曲艺演出,让新加坡爱好相声的观众欣赏到中国曲艺名家艺术的风采。另外曲艺因其浓厚的民族特征,不但有利于加强华侨华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有助于年轻一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炎黄子孙培育族群认同感提供了文化土壤。2012年,中国曲协出访法属圭亚那,开创了中国国家级曲艺家到此演出的先河。当地的华侨公所、江浙沪华侨联合会等不遗余力地推进中文教育和传承文化。经过多年的曲艺交流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海外的华侨华人是我们与西方主流社会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在他们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同时中国的曲艺和文化也会逐渐影响和点滴渗透到西方社会。

所谓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琉球、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受中华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曾经或现在仍然使用汉字、以汉语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文化、习俗、价值理念相近。这些都为曲艺在这些国家的传播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日本的落语、漫才、讲谈、义大夫等与中国的相声、评书、鼓曲等曲艺形式有着亲缘性,它们在语言、叙事方式、结构技巧、题材等方面非常相似,数千年的往来潜移默化影响着两国曲艺各自的发展脉络。1964年,新内表演艺术家冈本文弥首次率中日文化交流协会“中国曲艺鉴赏团”访问中国,此后又十多次来华,与中国曲艺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此后因为他和弟子的相继去世,交流一度陷入低谷,但近年来,在中野晓、川上桂司等致力于中日交流的曲艺家努力下,两国交流又重新活跃起来。自2006年起,每年一次的“笑语欢歌”演出活动更是增进了日本人民对曲艺的认识和热爱,使他们对中国产生了亲近感。此外,在韩国、蒙古等国曲艺交流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2013年,中韩建交20年之际,中国曲艺代表团首次访韩,面向韩国观众、学者、艺术家展示、宣传、推介曲艺。一些韩国学生在看过曲艺家们精湛演出后表示要好好学习汉语,做中韩两国的友好使者。随着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在各国的建立,学习汉语已经成为这些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以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曲艺艺术更是学习汉语的有益补充。

通过曲艺海外交流,将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传播出去,成为世界共享的精神文化理念。2008年,中国曲协组团赴法国、葡萄牙访问演出,开启了曲艺家单独组团访欧先河,为曲艺在西方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2010年起,两年一届的巴黎中国曲艺节不仅成为向法国社会展现中国民族艺术的窗口,还成为中法两国人民沟通心灵、联络友谊、共襄发展的桥梁和纽带。2006年,2007年中国曲协两次考察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幽默艺术节,2010年中国曲艺终于首次登上艺术节舞台,并于此后每年受邀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中国曲协主席姜昆说:“快乐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它能跨越语言的障碍,跨越文化的隔膜。我们的理想是将世界的欢乐引入中国,将中国的欢笑洒向世界。”加拿大国际幽默艺术节组委会负责人史蒂芬·切尔皮特坦诚地说,就像许多外国人一样,他心目中的中国人几乎还是保守、内敛、被动的形象,但看完演出后,他完全被征服了,在那些从内心深处爆发的笑声背后,他看到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自信、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友好态度,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力量。

三、曲艺走出去的有利条件和遇到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化全球化进程不断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瞩目,对中国文化的再认识和再评价成为世界潮流,再加上中国政府对文化工作非常重视,在政策、经济上对于传统曲艺扶持的力度很大,中华文化“走出去”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一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有限,西方国家在舆论话语权等方面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二是文化艺术方面的人才培养还需要建立更加完备的机制以解决青黄不接的现状,特别是要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要培养一大批既懂得文化艺术,又懂得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复合型人才;三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适应时代变化给我们提供的新的机遇或挑战,以更加适合时代潮流的、适合国际惯例这样的思维来看待文化建设,为文化交流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由此可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推动传承与创新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本质要求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以说,这种主流文化越是强大,它对非主流文化就愈具有感召力、引导性。反之,如果主流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中不能健康发展与强势推进,它就可能被非主流文化所消减。在强化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对非主流文化给予足够的包容,令其正常生长、发展,为主流文化提供民族的形式、时代的特点、世界的元素,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方面的精神与文化需要。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基本态度应该是鼓励百花齐放,同时支持积极的文化、改造落后的文化、抵制腐朽的文化。处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即坚持主流文化的一元性与非主流文化的多元性的辩证统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现代文化必须学会与传统文化和谐相处,并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当然,传统文化中,不乏有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起阻碍作用的成分,故任何民族都不应该拘泥于传统而不可自拔、无所作为,传统及现实都要求文化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进行创新,培育现代的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目前的曲艺对外演出中,曲目还多是传统题材,帝王将相、英雄贤士、才子佳人等,有思想意识、时代背景的差别,如何注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如何继承创新值得思考。

(三)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历史的经验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与文化繁荣主要是靠本国人民的杰出创造以及外来文化的滋养。本土文化拥有自己的优势,外来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二者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催生新的文化形式、品类、思想、气象。在坚持本土文化主体性时,我们切不可封闭、保守、消极、排外、敝帚自珍;在学习引进外来文化时亦不可简单照搬、直接嫁接,而应以我为主、开放自信、兼容并包、共享人类文明。我国盛唐以及当今的文化兴盛都无不表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积极交流、对话才是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曲艺的对外交流中,我们也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派出了日本、韩国、蒙古考察学习团进行深入、连续的研究交流。

四、把握机遇,奋发有为,开创曲艺艺术对外交流新局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举世瞩目,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应做到与之相称,被世界所认知和理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所肩负的国际责任,要求我们通过中华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完善中国表达、树立中国形象。从另一方面讲,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是与其它国家文化友好交流,相互借鉴,不断交融的过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既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基本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

(一)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

当前中国人在文化认同中存在着重要断层,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民族文化自觉亟待加强。通过曲艺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增强人民对文化的认同,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在历届的巴黎中国曲艺节上,最具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情乡韵的曲艺节目受到法国评委及观众的亲睐,没有现代舞台浮华的道具布景、灯光音响、伴奏音乐,一把三弦,一把板胡,或是琵琶,朴实干净,衬托出演唱者唱腔神韵。立足自身的真正优秀、精湛的民族艺术赢得了最广泛、深入的文化认同。

(二)加大对民间文化团体组织的支持力度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在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大对民间文化团体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与支持力度。民间文化组织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并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民间特色。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赖以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对此,我们要十分珍惜、爱护,并要不断加以弘扬,不断开拓创新。近些年来,我们联合地方政府、地方院团、民间社团开展了一系列海外曲艺交流活动,把浙江的绍兴莲花落,四川的清音,福建的南音,广东的粤曲,河北的木板大鼓等带出国门,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

(三)以更加开放的态势融入国际社会

21世纪,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会越来越突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更显迫切,因为不同文化的沟通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费孝通曾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曲艺对外交流中既自信展示自身魅力,又积极学习他国艺术之长,如邀请国外幽默艺术大师参加数次国际幽默艺术周演出,引进日本吉本喜剧等。

(四)加强普及力度,丰富传播手段

在文化交流中,要充分认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西方观众对曲艺相对比较陌生,原因之一就是宣传和普及的缺失,如果渠道不畅,再好的艺术也只能是“养在深闺人不知”。依托海外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开设曲艺欣赏课,举办曲艺讲座,组织曲艺社团,普及曲艺知识;在国内也可以开辟针对海外民众的演出场所,逐步培养观众;利用纸媒、电视、广播、网络等手段,把曲艺艺术传播出去,增强文化的亲和力和辐射力。在普及宣传上,曲艺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首次在法国举行中国曲艺讲座,讲评与演出示范相映衬,吸引了金发碧眼的听众,在提问环节,观众们就中国曲艺的人物、化妆、曲艺音像制品的购买提出了比较专业的问题,足见观众理解甚至喜欢上了这门艺术。

(五)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对外文化交流“一盘棋”

毋庸置疑,我国近几年来的对外文化交流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格局,对弘扬中华文化“走出去”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些交流活动的质量参次不齐、渠道不畅、效果不佳,远远没有达到文化交流所预期的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出现的新规律新特点,建立有效的文化交流工作机制,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有针对性地在重点地区和国家举办重大对外文化活动,从而更好地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科学、常态地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国信息,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气清更觉山川近,心远愈知宇宙宽”。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态度,继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续写新时期对外文化工作更加华美的篇章。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曲艺交流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如此交流,太暖!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