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书的安然旅程

2016-12-19 17:20王伟
曲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曲艺

王伟

提到《曲艺》杂志,如对一盏不饮自醉的醇醪,似待一位不期而遇的朋友。近日获悉她的生日将至,细问才知与母亲同龄。作为她的一名普通读者与得益于她帮助的渡者,方悔过往是否唐突了什么,而时下,竟不知当何以为贺。如此,回顾过往因她而经历的前后,且当一种纪念吧。

结缘于《曲艺》,当从偶遇的一位恩师谈起。我是山东省聊城市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一年前因代表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聊城市杂技团)参加了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的“齐鲁非遗大讲堂”,从而有幸聆听了《曲艺》杂志特约编委——山东省曲协主席孙立生关于“非遗视角下曲艺艺术传承、发展”的讲座。因有感于孙主席在当下曲艺艺术传承中关于人的因素的犀利与精辟解读,遂连夜将个人收获总结了一篇题为《由曲艺谈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课后笔记。幸运的是,他一面将文字推荐给了曲艺杂志社,一面鼓励我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坚持写下去。我的文字在去年第6期的杂志中得到了分享,书写的自信油然而生。自此,我与《曲艺》无意间达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因缘,其间收获万千。

一、有与无:她陪伴我在有趣与无用之间寻得快乐

生活在鲁西湖水环绕的小城,除了本职工作,我还兼做着会计、文员与主持人,好像每天每刻都有数不清的事情要做,偶然停下脚步挤出一点点时间读书或是学习进修,都是本着“有用”的目的。于是,奔忙于紧张的工作与生活节奏,“有用”的事越来越多,但与之相随的却是“无趣”的时光。

《曲艺》的出现,悄悄地改变了我对自由时间的支配方式。最初,是因为特约编委里有姜昆、苏叔阳、赵连甲、冯巩、牛群这些耀眼的名字跃动,《特别策划》《人物坊》《论坛》《轶闻》《作品平台》……内容的丰富性大大地满足了我对曲艺学科知识的渴望;天长日久我渐渐为其诗性与思辨所吸引,盼她、读她成为一种如期的等待与相随。在稍闲的时光里,我会选择阳光、清茶和几册“无用”却喜欢的书为伴,当然,《曲艺》必不可少,这几乎成为一种奢侈的闲。

张潮《幽梦影》里曾有着一段关于闲时的闲话:“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如此,或者可以为自己的闲之奢侈作出理想化的因由与合理化的开脱。也许真正的悠闲看上去“无用”,却培育着天真气与好奇心,萌生着一份超乎功利的“有趣”。恰正是这种偶然间的“无用”,让我在闲中求学。凭着对《曲艺》及其学科的天真气与好奇心,为了增进对《曲艺》的了解,我兴冲冲地报名参加了中国文联组织的曲艺培训班,正式成为一名曲艺学员。为时七天的学习,我第一次在专业视域下感知了相声、山东快书、快板书等曲艺形式的基本概论,初步了解了中国曲艺的过往与今朝,被曲艺表演艺术家们的无私奉献与精诚团结隐隐感染,更被那些默默无闻继承与传播民族曲艺文化的一线英雄深深打动。

庆幸的是,再不必有苏轼“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遗憾,“无用”的书与“无用”的事,让我难得闲哉的生活渐渐“有趣”起来。从瞽优旧事到文学溯源,从劝人向善到与人为善,与《曲艺》相知的时光里,我不知不觉间做起了志愿者。求教于刘恩水、张明东、刘方平等本地曲艺人,往来于山东交通学院、北京西马金润小学探寻山东快书的校园传承,周末喜相逢观众席听相声、明湖居角落里看琴书……每每我将所学、所遇以文字的方式捕捉、记录,总是能够得到曲艺杂志社编辑老师的鼓励与赞许,一来二去,他们成了我“闲时”最好的老师与朋友。私以为,“无用”的“有趣”未必不是一种快乐,而《曲艺》陪伴我在这样的快乐中感知了生活的意义。

二、往与今:她引发我于过往与当今之间静心思考

循着《曲艺》这盏不饮自醉的醇醪,我常常深思,在曲艺历程的长河里望去,侯宝林、骆玉笙、高元钧、薛宝琨等难道仅仅是过去式的一个普通名姓,北京琴书、苏州评弹、梅花大鼓都只是各自孤立于地理坐标上天各一方的形式名称?李白当年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为我们留下了诗性的未解之谜,幸运的是,《曲艺》丰富多彩的栏目以富有亲和力与故事性的诠释,将“四运循环转,寒暑自相承”的岁月背后的往事再现,让我渐渐了解到曲艺古往今来那些自然之间的不平凡。《曲艺》以不同的专栏展百家之说,将曲艺历史中的奥妙一一诠释,如此看来,她更像是一座“切断众流凭一柱,仰观四面拥千峰”的桥梁,将过往的故人与旧事送回了大众视线。

如一束阳光洒在平淡的小日子,读《曲艺》的过程如同在追随着曲艺人前行的步伐中思索为人处事的道理,不知不觉中便被一种正气引领。作为一个业外读者,我不仅从文章中获知了曲艺历史幕后的千辛万苦与纵贯南北曲艺形式的千丝万缕,也因读书所得而渐渐获取了心灵的安宁,一路行走,一路沉思。作为《曲艺》的忠实读者,得编辑部老师的帮助,在交流学习的同时,我也分享了自己在见闻中的感悟。去年冬季,因对曲艺史的执迷,借闲时将古籍中的瞽优旧事整理编撰了一篇曲艺美学价值的思考;今年春季,我追随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蓝海(孙镇业之子)来到山东快书艺术的高校讲坛,被其学艺过程中父子深情与山东快书人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感染,记录了一段父子相承的雅韵春秋。

《大学》开篇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曲艺这门陌生且丰富的学科面前,《曲艺》引领着我前行,“知、定、静、安、虑、得”成为我求知的心路历程,其中每一步都是成长,引发我于过往与当今之间静心、思考、收获。

三、读与书:我追随她在读与书的旅程中安然行进

读书如磨墨,是人磨墨亦是墨磨人。文字生涯,冷暖甜酸,休咎得失,际遇万千。追随《曲艺》的读与书,是一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清湛似水、不动如山的旅程。在快乐与思考中静守一份平和从容,是我对其“曲高和众、艺术养心”的理解与践行。

曲高和众,曲之高靠的是她的文学性与艺术性,其基础在于养心;和之众,要求其通俗性与实用性,其命脉植于乡土。曲艺是带有乡情乡音的地域文化,其社会关注度与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是曲艺发展现状的一种投射。

《曲艺》是“大家”的,也是大家的。我从接过第一本杂志起,每期都能目睹“大家”的风采,或是纪念、专访,或是作品、专栏,来自基层地域性的声音相对有限。“和之众”可否扩展为“与众相关”呢?如何增加与众相关的分量,或许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如此,我更愿意把她看作是观照曲艺岁月、连接人民大众的一座心桥。

正如林徽因的诗中所写:

他的美丽,如同山月的锁钥,正见出人类匠心;

他的心灵,浸入寒波,在一钩倒影里续成圆形。

他的存在,却不为嬉戏的闲情—而为责任;

他的理想,该寄给人生的行旅者一种虔诚。

猜你喜欢
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曲艺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第九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新闻发布会在福建南安召开
“互联网+”和高校曲艺专业教育对曲艺传承的影响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不同传播方式对于曲艺发展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曲艺教学实践分析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