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016-12-19 21:26刘义国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6期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模式

刘义国

摘要:相较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农科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主要为社会培养农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构建农科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的原则;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农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第三部分重点指出了构建农科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农科专业;应用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78-02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各高等院校已将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列为学校教学的重点。农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尤其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学生亲自到田间现场进行参观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对于农科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研究,有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构建农科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的原则

1.应用性原则。农科专业在设置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时首先要遵循应用性的原则,合理设计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构,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完整传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应用性教学为基础展开课程教学。除此之外,在构建教学模式时,要保证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前提,培养农科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并使个人的努力方向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为学生以后参加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传授为基础原则。应用型课程教学仍需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进行教学,因此在构建教学模式时学校仍需以理论知识为前提开展教学。农科专业的应用型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性的实践知识,例如农业种植等方面的技术原理,农业管理方面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规范等。例如《旱作农业概论》主要是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针对干旱地区的地形特点、降雨量的多少设置相关的教学课程,使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专家学者总结的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等,为以后参与实践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农科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更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做好农业方面的工作。

3.能力培养为主原则。培养农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农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构建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因此,农科专业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应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能力培养贯穿到课程教学的每个部分。除此之外,学校在设置课程前,应对农科行业的相关岗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本前提设计课程教学方案,配置课程结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及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4.素质教育为目标原则。新课标要求学校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于农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来说,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包括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实践参与能力,也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价值观。因此,学校在设置教学课程时,除了农科专业的课程,也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农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农科专业是一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但很多学校的农科专业在设置课程时仍旧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甚至一些理论知识不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之内,并且没有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没有正确理解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与学术性课程教学模式的不同,忽视了其应用型的功能,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经验却是理论知识的来源。例如,在一些相较干旱的地区,如果不到实地分析、调查,很难清楚地了解当地土地的水分含量、水土保持程度以及降雨量等,对于其适合种植的作物种植种类、播种时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如果没有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即使了解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但不能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也不能种植出可以正常生长的作物。因此,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2.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联系不紧密。构建农科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农科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针对社会上农业方面的岗位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对学生进行教学。然而,当前一些专科院校的农科专业在进行招生时只是按计划招生,并非针对农科行业的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按照市场的真实需求,招生计划仍旧十分传统,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仍旧十分单一,使学生步入社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农科方面的单位招不到所需的人才。因此这种与市场需求相脱离的教学模式对于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教学质量落后。农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农学学科的知识,也要学习生物学科、物理学科以及化学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学习大学的基础课程,例如大学英语、马哲等。这就致使农科专业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教高。但是很多学校的基础课程的教师数量很少,并且一些专科教师的综合水平较低,满足不了教学的实际需要。

除此之外,由于农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特殊环境下对不同作物的培养,都需要一步步地实践研究,这就需要学生有比较完善的实验设备和实习场地。但很多院校教学条件相对滞后,实验设备落后,实践场地缺乏,致使在进行应用型课程教学时难以顺利实施。

三、构建农科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方法

1.合理配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构。在构建课程教学模式时,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二者合理搭配。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在保证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为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例如《旱作农业概论》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经常组织学生到田间或实验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实验,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当前的气候变化、土壤特点等进行分析,对适合种植的不同作物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并通过测量记录当地的降雨量、水土保持程度等,选择最为适合种植的作物,或将一些作物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些都要通过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亲身的实践参与以及思考、教师的指点等才能完成。

2.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农科专业在设置教学课程时,应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相应的农科企业或行业相衔接,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强调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使教学内容与农科机构或行业的当前需求以及未来需求,重点围绕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旱作农业主要是研究在缺乏人工灌溉的条件下的一种农业,对于旱作农业进行研究,使干旱地区也能够成功种植高产量的农作物,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农科机构和行业十分重视的一个项目,因此,旱作农业方面的人才也是社会上急需的一种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将《旱作农业概论》设为农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强化该方面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性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到校外的农科岗位进行实践培训,例如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分组选派培训,从不同课程的教师中首先选出一部分到校办企业或者附近城镇的农业园等进行基地锻炼,这部分教师实地锻炼结束后,再组织另一部分参加,教师在校办企业或农业园中可以轮岗实习,了解每个岗位的真实情况,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应加强学生实验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学校加强与农科行业的相关企业合作,使学生都这些企业学习实践,为学生最大程度地提供实践操作的空间,另一方面,学校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引进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建设相应的实验教学场所,为应用型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总结:

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在于主要是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学习理论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农科专业课程像《旱作农业概论》在设置教学课程时,应以理论教学为前提,组织学生多到田间或实验场地进行实地参观实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丽梅,张英良.建设应用型课程 实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2]邹志生.高校应用型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市场化”刍议[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猜你喜欢
应用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