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视角”下的记叙文写作教学

2016-12-20 20:44马俊杰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程序性陈述课例

马俊杰

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教学内容。很多师生进入这个教学领域之后,浑浑噩噩,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出现停步不前、缓慢退步的窘境。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人物动作描写”的课堂环节:

●人物动作描写”的概念

人物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个性特征的一种描写手段。

●“人物动作描写”的技法

(一)观察细致,生动描摹

【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赏析】这段话中,作者善于细腻观察,通过“穿”“蹒跚”“攀”等动词将父亲过铁道的艰难情形生动地展现出来。

【训练】请结合下文段所营造出的情境,选用合适的动词填入下空。

妈妈送来了几个糖块,我也非常想吃,但妈妈说妹妹最近病了,让我不要和妹妹抢,看着妹妹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的眼睛      ,嘴      ,喉结      ,手      。

(二)掌握顺序,巧用修辞

【片段】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子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

【赏析】这段话中,作者将主人公吃瓜子的失败与成功的过程按照恰当的顺序非常生动地展示了出来,引人入胜。

【训练】请在空格中补充一个比喻句。

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好像        ,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

(三)动词锤炼,精妙展现

【片段】经过一天紧张的军训生活之后,小王拖着精疲力尽的身影,扎进床铺上,将一生的倦意平整地铺在了床上,安静地睡着了。

【赏析】这一段话中,最精妙的词语在于“拖”“扎”以及“铺”等。这些词语凸显了一个经过一天军训之后的“小王”身上浓浓的倦意。

【训练】请选用合适的动词填入下列的空格中。

老马来找我要钱,我        几张钞票给了他。(如果我喜欢老马用什么动词?厌恶用什么动词?)

●教师总结

人物动作描写须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内容是:注重观察,描写要讲究顺序,同时合理运用修辞与经过锤炼后的动词。

为了便于论说相关问题。我们先把上述的课例搁于一旁,来从语文教学的一些常识入手论说。众所周知,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差异。写作强调输出,阅读侧重输入。写作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运用,阅读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的审美鉴赏。因而,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我们要牢牢秉持二者如上的差异,从知识本身的特性上将阅读课与写作课甄别对待,莫将两种课型混为一谈。从刚刚呈现的课例来看,笔者以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将阅读赏析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进而轻视甚至是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本质特点。那么,究竟,中学语文阶段的作文教学有何本质性特性呢?笔者以为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写作知识的特殊性

我们每天教学所依赖的知识有多种类型,其中,由于分类标准不一,所得出的分类结果亦是不同。当下,影响较大的是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所提出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论说。在他看来,陈述性知识是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陈述某些事实或现象,描述某些事件及客体,也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常回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对的程序性知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我们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而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要回答“怎么办”的知识。

有了上述关于“知识”的分类认知之后,我们便不难对“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类。显然,“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知道“哪篇文章写得好”“为什么这篇文章好”以及“这篇文章好在哪里”等“陈述性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明晓“这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等“程序性知识”。

二、写作教学的过程性

著名特级教师郑桂华老师曾说:“要较好地实施写作过程的教学指导,依赖两个条件,一是明确哪些知识对学生的写作有重要的训练价值,可以称之为‘公共知识,二是围绕这些‘公共知识,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训练步骤。譬如关于描写,重点就不能只是让学生知道‘描写很重要‘描写要具体、生动的道理和写作要求,而是帮助他们做到如何具体生动地描写;再如记叙性文章的选材,不能只是让学生懂得‘材料应该具体典型新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出‘具体典型新颖的材料,等等。”

这段话里,透露出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其中,“写作过程的教学指导”是核心关键词。实际上,正是因为“作文教学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范畴,也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办”的问题,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竭力创设一些环节来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是怎么来的”,微观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词语是怎么来的”。而微观层面的这种“写作过程”观为我们教授“人物动作描写”会带来极大的启发意义。

通过认真审阅上面的课例并结合关于“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之后,我们会发现“人物动作描写”的特质与“一般细节描写”的特质几乎保持了相当的吻合度。也即是说:一般意义上的细节描写,我们强调“细腻”“顺序得当”“突出特点”等特质,然而“人物动作描写”如果我们仍旧强调这些特质的话,“人物描写”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换言之,如果我们在“人物动作描写”中讲“细腻”,讲“突出特点”,那么“人物语言描写”呢?“人物外貌描写”呢?显然,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会发现,除了上面提到的“作文教学知识”的归属不清,常与“阅读教学知识”混淆、“作文教学过程”被忽视之外,“人物动作描写”的独特性的教学价值点也未得到有效显现。下面,笔者拟从“作文教学过程”“人物动作描写的特质”两个重要教学基点出发,以“程序性知识”的特点作为教学框架,对上述课例中的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与完善。

在上述所呈现的课例“动词锤炼,精妙展现”部分中,教者引述了一句话:“经过一天紧张的军训生活之后,小王拖着精疲力尽的身影,扎进床铺上,将一生的倦意平整地铺在了床上,安静地睡着了。”并进行了相关“阅读教学式”的分析,我们自然是对这种分析持否定态度,但是从建构的意义上而言,我们应该着重讲解什么内容呢?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去呈现呢?

笔者以为,这句话中所涉及的动词是有品位高下区分的。首先,“拖”“扎”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动词锤炼;其次,“铺”这个动词耐人寻味的地方有不少——创意高、印象深。那么,对于这句话中的“动词锤炼”,教者教授的重心应该是“这个‘铺字是怎么来的?”即帮助学生在遇到类似情景问题的时候,能够沿着一些可循可觅的路径去思考。这个传神动词“铺”的出现,实际上并非按照一般意义上构思“动词”的视角去进行的。一般意义上的“动词锤炼”,往往会从发出动词的“主动者”“施动者”出发去考虑,实际上,在这句话中,作者并没有按照这个思路,而是从“睡觉”所涉及的对象——床、铺去考虑,联想出了一个“铺”,并与“倦意”巧妙地联系了起来。这才是这个动词“从哪里来”所涉及的核心与本质。因而,具体到教学设计上而言,教者应该对这一句话的动词区别对待,对“铺”进行上述的分析,并类比几个实例进行训练,进而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亦突出“人物动作描写”的独特性。如此也就紧扣了“写作教学”中的“过程思维”。

猜你喜欢
程序性陈述课例
虚假陈述重大性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陈述刘
课例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细胞坏死及其信号通路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浅析程序性知识教育游戏设计
关于程序性辩护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