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极端变化,当心患上“心碎病”

2016-12-21 17:48苏丽萍倪静
科学之友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综合征性格心脏

苏丽萍+倪静

日常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情绪波动,只是轻重程度有所不同。前段时间,某女士失恋后心情不好,被医生诊断为患上了“应激性心肌病”,俗称“心碎综合征”。心理专家分析,如同某女士这样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各类器官已是共识,医学研究也表明,在过分焦虑、悲伤、愤怒等情绪下,人的心脏都会很受伤,有时就像歌词里唱得那样:我的心碎了无痕、心痛得无法呼吸……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很多躯体症状。

“心碎病”真的有

11月11日,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作单身节,今年黄女士却也跟着一起过了。黄女士28岁,是一名公司白领,本已经与相恋3年的男友计划好明年5月份结婚,却因男友移情别恋,匆匆将这段感情画上了句号。失恋后的黄女士悲痛欲绝,整日郁郁寡欢,茶饭不思,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一坐就是一天,也拒绝与外人接触。失恋后,黄女士还经常感觉胸口疼痛、憋闷、喘不上气,到医院做了心电图、胸透等一系列检查后却发现一切正常,最终医生诊断她患上了“应激性心肌病”,俗称“心碎综合征”。

专家介绍,“心碎综合征”其实并不是真的心碎了,只是这种痛起来的感觉,就像心真的碎了一样。人在遇到重大的情感打击时,交感神经就会大量分泌儿茶酚胺类递质,导致心肌强烈收缩,心脏活动异常,出现心尖球形改变,这时心脏的跳动能力突然减弱,造成剧烈胸痛或呼吸困难等类似心脏病发的症状,临床上称为急性心肌病。

“心碎综合征”是一种突发的非缺血性短暂心肌收缩异常疾病,其中有大约2/3的患者在经历了重大情绪事件(如爱人身亡、离婚、分手等)的负面影响后发病,进而导致急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室破裂等。当人遇到过量或突如其来的“情绪压力”时,身体会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及其他化学物质,并流入血管。这些物质对心脏来说俨如毒素,会影响肌肉正常活动,或令毛细血管收缩,减弱心脏跳动能力,造成类似心脏病发的症状。

专家表示,类似黄女士这种“心碎综合征”也跟情绪有明确的关系。情绪极端变化,如愤怒、伤心时,不管本身有没有心脏病,都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脏问题。一般情况下,在一定可控程度内的消极情绪,如轻度愤怒、抑郁、焦虑等,身体会通过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神经内分泌活动改变等进行适应性调节,不会致病,但人在情绪非常大像激动、愤怒时,就会出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比如你跟别人吵架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脸发白或发红、身体发抖等,这种情况就是交感神经兴奋的一个外在表现。内在方面,对心脏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刺激的作用,交感神经高度兴奋之后,本来不该兴奋的部位过度兴奋,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专家说。

专家进一步解释,“心碎综合征”患者中,女性患者高达90%,可能是因为情绪应激时,雌激素促进了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的释放。由于受各种各样的刺激,人体内调动大量的肾上腺激素急剧分泌,这会诱发心脏和血管的剧烈收缩,造成人体心脏缺血,呈块状坏死,甚至猝死。而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则由于糖皮质激素大量释放,造成神经细胞的毒性损害,导致抑郁;进一步造成的糖代谢、脂肪代谢异常,血压升高、肥胖等加重抑郁症状的出现。

“心碎”可以“不药而愈”

心理专家曾做过一项治疗——在问诊后对一些确定因焦虑情绪引发心脏症状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等抗焦虑治疗,结果有近百人“不药而愈”。心脏病是如此,焦虑引发的其他躯体症状也是如此。

专家表示,当情绪失控或消极情绪长期存在时,身体会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同时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工作负担加重,使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同时还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从而诱发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的急性改变会导致心肌梗死,慢性改变则会导致慢性血管供血不足。

一般来说,例如心脏病,或者急性心肌梗死会给病人留下永久的伤害,其病情不易好转,而“心碎综合征”病人的心脏不会受到永久伤害,通常在接受住院治疗,经过卧床休息后,病情就可以好转,并不会对心脏造成多大的伤害影响,即使发病时心脏出现增大的现象,也只是暂时的,治愈之后,心脏也会渐渐恢复正常。

专家表示,每个人都有不良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已经产生,就应当通过适当的途径发泄,例如通过运动等健康方式予以排遣,千万不要闷在心里。如果任由比较剧烈的情绪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越大,“比如会导致吃不下饭、心跳加速等。如果经过1~2周还不见好,情绪不见平复,甚至出现不想活等不好的念头,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人体一旦不能分泌让情绪快乐的物质,就会陷入长期睡眠不良,情绪烦躁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应该到医院进行药物治疗,适当补充能调动快乐情绪的物质,如五羟色胺、多巴胺。以此来排解患者压力,让患者的神经系统慢慢修复。”

“以失恋为例,应该找人倾诉和探讨这段经历。有些人想尽办法遗忘,其实还牢记心里,对健康并没有好处。如果十分痛苦,最好哭出来,这样可以去除体内因压力痛苦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使负面情绪得到有效释放。”专家说。

喜怒不形于色反而伤“心”

其实,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少不开心或者产生不良情绪,一些看似理智、善于自控和调节情绪的人,其实更容易“自伤”甚至“自残”。

专家表示,人体一些脏器的工作情况等会随着情绪而变化,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控制。而那些表面看来似乎控制住情绪的人,实际上却可能使情绪的垃圾转入体内,反而会给体内器官带来压力,甚至是无形的伤害。

其实“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并不是脾气好,而是他们善于强行压抑情绪的外露,如果不及时发泄,长此以往,反而会给自己的心脏和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忍耐亦有度,逾度不可再忍。喜形于色,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利于养生。以哭为例,当悲伤或愤怒时,大哭一场,将心头之郁积发泄出来,情绪就会得到平衡,心境也就能平和下来。相反,若把天大的委屈都藏在心里,紧闭情绪之门,表面上无所谓、嘻嘻哈哈,心里却淌着血、流着泪,定会加剧心理和生理的失衡,给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有调查显示,不少癌症病人在发病前多有长期忍耐、压抑情绪的情况。乳腺癌的病人70%以上属“肝气郁结”的表现,即所谓的“癌性格”的人易患肿瘤,其中超限的忍耐便是最突出的表现。

早在2?000年前,医学家就肯定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肾”“忧伤肺”“思伤脾”等。七情过激,同样会导致身心俱伤、诱发疾病。把控好自己的情绪,首先要自知,即时刻体察自己的情绪,明确自己当前的情绪状况。其次要宽容,应以宽容的心态对人、对己、对事。最后,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控制你。

专家提醒,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寻求各种手段来排解压力,比如,向亲人、朋友倾诉,积极调动自己的情绪。如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人就会进入抑郁阶段,糖皮质激素升高会导致神经细胞,如调节情绪的细胞或睡眠细胞长期浸泡在这种毒性环境当中,久而久之便会逐渐凋亡。

“心碎综合征”和性格有关

据悉,“心碎综合征”的发生与人的性格有关,性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某些人格特征的人容易发展出焦虑病症的倾向,例如强迫型人格与自恋型人格。这两种人格特质的共同之处是都很在乎自我、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功能,面临一些生活上的变化时,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周遭人、事、物的兴趣,转为较专注于自己的身体。

“当他们为此看医师时,倘若医师没给予确切的解释说明,将使他们疑虑更深,进而产生恶性循环,更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甚至担心患了什么怪病。另外,一些老人由于惧怕死亡,也会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关注。”也有国外学者将人的性格做了不同的划分。

A型性格容易患“心碎综合征”

美国学者最早将人的性格分为A型和B型,A型性格表现为急躁、易冲动、缺乏耐心、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和争强好胜等;B型性格为从容不迫、耐心容忍、不争强好胜和会安排作息。

因此,A型性格的人比B型性格的人更容易患“心碎综合征”。

“心碎”是女人的专利

日本学者分析发现,在剔除高血压、吸烟和其他影响心脏健康的因素后,有研究表明女性患此病的平均发病率是男性的7.5倍,其中55岁以下女性的发病率是同龄男性的9.5倍,55岁以上女性的发病率比年轻女性高3倍。

因此,有专家认为,男女之间荷尔蒙的差异及冠状动脉的变化可能是致病因素。

相比发泄 老人更需静静

当出现情绪波动时,很多人会选择一种方式来发泄,如遇到喜事大笑、伤心大哭、出门“买买买”等。通过一些行为来发泄负面的情绪似乎非常有效。但专家指出,发泄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合年轻人,并不适合老年人。老年人在遇到情绪波动时,更需要的是交流、理解和宽容,或者一些较为缓和的释放情绪的方式。

提高自我修养

话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提高自我修养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控制情绪,而读书、看报、写字、作画等修身养性的爱好对稳定情绪都有一定帮助。

时刻提醒自己

在出现可能让自己情绪波动大的事情时,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时刻提醒自己控制好“度”。专家表示,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通常可以做到这一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个人静静

情绪波动出现后,首先要做的是静一静。例如遇到伤心的事情,通常外界的安慰都是无用的,平复情绪主要靠的还是自己,所以第一时间让当事人静一静非常重要。当然也要把握时间长短,以免其深陷其中。这在心理学中称为“休克疗法”。

多与人沟通

在稍微平复情绪后,聊天就是一种既缓和又合适的释放情绪方法,当然慷慨激昂的演讲并不能算作聊天。在情绪波动时,将事情告诉身边的人,倾诉内心,也可以帮助控制情绪。身边的人也可以主动上前攀谈,聊天内容可以是一些新鲜事、家长里短、当事人感兴趣的事情等,总之要尽快转移其注意力。

猜你喜欢
综合征性格心脏
考前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
一毛学琴记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离退休综合征的调治方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