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之问:不道德是一种道德焦虑

2016-12-21 15:26吴越
齐鲁周刊 2016年43期
关键词:好人救助标签

吴越

什么是好人?好人不是“你是一个好人”的恋爱拒绝,也不是一种被绑架的标签。更甚者,它也不是与坏人相对的物理名词,说白了,真正的好人是不存在的。好人是一种焦虑,道德也是一种焦虑,不道德更是一种焦虑。我们需要做的,或许就是以平和之心,看待好人之问,做一个有道德的现代公民。

“冰雪之城”的道德焦虑

最近几天,《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本是慈父为身患重病的爱女筹款的感人事件,没想到最后的反转让人出乎意料:罗尔不仅有三套住房,而且罗一笑住院的花费远没有文章里说的那么夸张。

罗一笑小朋友沉重的病情,以这样的方式“大白于天下”,相信出乎她父亲的预料——移动互联网强大到可怕的威力再一次彰显:一早醒来,被一篇悲痛父亲的真情告白刷屏,中午之后就剧情反转:悲情故事竟是“带血的营销”?接着,民间有人肉搜索,把当事人隐私真真假假曝了个遍;官方有社保局出来,一五一十,指名道姓把罗一笑小朋友的治疗账单公之于众。隔日,饱受舆论压力的父亲宣布,将收到的260多万善款成立一个救助白血病患儿的基金。最新消息,微信中的赞赏资金将原路返还给网友。

这是一个带有典型的互联网风口烙印的故事。此事件对国人的诚信问题,又是一次叩问。它指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动式慈善的持久性,另一方面是虚假事实的欺骗性导致的惊弓之鸟,说不定,一个网络事件也会毁掉网络募捐这样的新兴募捐形式。这类似于扶老人的问题。

关于老人倒地扶不扶,早已是社会大众广泛探讨的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会听到或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车上该不该给他人让座位?甚至出现扶老人反倒被“扯皮” 的“彭宇事件”,于是不少年轻人见老人摔倒“不敢扶”被公众批评,而自己却懊恼被“道德绑架”。究其原因,也是由于缺乏信任所致。

在一次次地被欺骗、被伤害下,“善”如同受了惊吓的孩子,从此封闭自己。不敢扶老人、不施予乞者的“冷漠”会不会继续蔓延,让我们的世界变成“冰雪之城”?

好人法:无奈的选择

今年8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日前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这部俗称“好人法”的条例,鼓励和倡导普通市民参与紧急现场救护活动,并且紧急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此条例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事实上,在上海之前,北京、深圳、杭州等地都曾出台鼓励市民参与急救的“好人法”,明确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但“社会急救免责”的表述,还是首次出现在地方性的“好人法”中。

有专家指出,在“扶不扶”的抉择中,救助者可能面临两种法律风险:其一,如果没有目击证人或现场监控,被救助人主张救助人是事故的制造者,要求救助人承担全部责任;其二,被救助人主张救助人处理不当,加重其伤情,要求救助人承担加重部分的责任。

对此,各地“好人法”提出的“追究恶意索赔”、“社会急救免责”等原则虽然具有针对性,但在实践中尚缺乏具体细则,法律条文有待细化。

而从“赏一劝百”的角度而言,还要大力逐步健全正面奖励见义勇为的相关法规。例如上海“好人法”就作出规定,鼓励社会组织通过商业保险、奖励等形式,支持和引导市民参与紧急现场救护。有专家建议,也可以设立救助基金保障好人出手相助,一旦出现法律适用争议问题,由救助基金来弥补损害。

“好人法”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千百年来,居于道德层面的“好人”,和法律就不是一回事。需要用法律强制的好人,其真实的道德因素又有多少呢?

被绑架的“最美”和“好人”标签

美,内涵丰富,对美的释义充满想象。

爱美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人的天性。中国是一个名词的海洋,成语的故乡,有太多美的形容和修饰,网络还在不断创造新的词汇。

然而,当出现使人称颂叫好的事件时,似乎还是找不到贴切的言词去表达,于是就干脆冠以“最美”,把“最美”当成一种溢美之词,到底谁“最美”也就不去考量和追溯了。

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交警、最美司机……一系列的“最美”,用来形容和赞美社会上那些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英雄人物的道德品质和壮举。但是,如果动辄就去封“最美”、“最好”,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还不知道会出现多少个“最美”呢。

当好人成为一个标签,会是什么情景呢?

一则新闻:一个妇女出于好心收养了一个脑瘫儿,最后被脑瘫儿拖累得丈夫与她离婚、子女与她不来往,家财用尽,最后精疲力竭,在记者镜头前失声痛哭,大喊自己造的什么孽。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当好人,要乐于助人,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而当我们在生活中具体面对事情时,才发现,当好人并不能随时随地,不然极易被“好人”这个标签绑架,给自己内心带来郁闷、怨气甚至灾祸。

“好人”标签绑架人们的认识,即让人们确立一种认识,就是做好事做好人不能计较任何成本、不论何时何地何事,都要一往无前,做好人我光荣,做好事我荣耀,不做就可耻,用道德将你绑架,这种认识几乎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本能,也是“好人”标签的本质。

底线和拒绝是应对好人标签的方式,量力而行而非超越自己的实际情况。心理学家认为,不会说“不”,这是人际交往中心理脆弱的表现。不做被绑架的好人,甚至在面对“最美”面前,也能够平和地看待,不自封也不刻意绑架别人,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猜你喜欢
好人救助标签
好人就在身边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好人
水下救助抢险
为什么“好人”的另一半也会出轨?
标签化伤害了谁
基于多进制查询树的多标签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