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查清之前别急着辟谣

2016-12-21 18:12杨鑫宇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36期
关键词:乌龙辟谣公信力

杨鑫宇

9月25日,辽宁绥中“最美野长城被水泥抹平”事件迎来了一次“反转”,小河口长城修缮方案的制定人陈术石发表声明,声称自己制定的维修方案没有问题,并指责有关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与事实不符。

然而,“辟谣”后仅一天,事件又发生了第二次“反转”。9月26日,国家文物局调查组专家付清远向媒体透露:这次修缮中确实有违规现象,部分方案没有通过审批。《新京报》也在调查时找到了施工方违规使用水泥的证据:施工现场附近有水泥袋,长城样本检出水泥成分。

此前急着“辟谣”的媒体和个人就显得有些尴尬了。当时,很多人几乎毫无保留地相信了陈术石的全部说法,新浪微博还在其官方辟谣账号“@微博辟谣”上转发了陈术石的声明,更是让很多人对“辟谣”信以为真。

留心观察那些“辟谣”的说辞,就能发现很多“辟谣”都引述了文物局调查组专家付清远之前的说法,说“工程采用的是三七灰土外壳,起保护作用。这层外壳将在三五年左右风化消失”,以此证明修缮符合有关规定。然而没多久,同一位专家又指出,这个方案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却没有经过审批,涉嫌违规。试想,如果“辟谣者”能多一点耐心,等待专家给出进一步调查结论,又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在长城“被抹平”事件中,陈术石虽然参与了修缮方案的设计和前期勘察,但是对施工的具体过程和审批流程并不了解,他的说法充其量也只能说明修缮的前期方案没有太大问题,而远不足以将“水泥抹平长城”这个说法打成“谣言”。

谣言对社会危害巨大,正因如此,辟谣才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辟谣行为天然就带有一层道德光环,任何人一旦打出“辟谣”的旗号,其公信力好像就自动晋升了一个级别。然而,道德光环并非“金刚不坏体”。每一次类似这次野长城事件中发生的“乌龙辟谣”,都会严重损害辟谣本身的正当性与公信力,更不要说还有个别人打着“辟谣”的旗号造谣。

我们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乌龙太多,会让辟谣的公信力彻底消失,到那时,辟谣者难免陷入和那个爱撒谎的小羊倌一样的困境——就算辟谣内容是真的,公众也未必愿意相信了。与此同时,乱辟谣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那些被无辜扣上“造谣”帽子的人的伤害,是对追问真相者的侮辱,只会让真相变得更加难得,这是社会应当避免的现象。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乌龙辟谣公信力
阴差阳错闹乌龙
乌龙泄密事件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关于拍卖的辟谣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引力波探测的“大乌龙”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辟谣是为方便面“正名”第一步
网络时代政府辟谣的应急管理机制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