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赣北山区移民与经济开发

2016-12-21 14:05周银球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开发移民

【摘要】清代移民对江西经济开发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移民的来源,对开发地的价值一直是显而易见的。人口在移入地繁衍生息,对当地土地开发、经济作物的引入、手工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赣北;移民;开发

赣北山区位于鄱阳湖平原两侧的幕阜山、武功山脉、黄山之脉、怀玉山脉及武夷山脉组成,平均海拔五百米左右,山脉之间分布宽阔的沟谷,是本地区发达的农耕区,是清代移民主要的活动区域。

一、清代移民迁徙赣北山区的概况

赣北山区是山地、丘陵、沟谷为主要地形地貌,地处我国长江中游地带,从远古时期到近代这一地区始终是人口迁移的通道。清代,平原地带人口不断膨胀,土地承载达到饱和,山地成为移民流向的不二之选。从自然村的统计进行判定,外来移民陆陆续续地迁入,其中在康熙中期以后,移民开始大规模地集中迁入。

“三藩之乱”对赣北人口的影响巨大。康熙时人指出“信属自变乱以来,杀掠逃亡,于兹六年。故丁缺田芜,为江右十三府之最”;农业生产恢复,经济发展离不开劳动力这一资源。地方官提出招民垦荒的建议,移民活动在这一背景下大规模展开。

明末清初,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特别时期。赣北的社会矛盾是清王朝与南明政权的矛盾;清王朝与地方藩王的矛盾等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这导致此地战事不歇,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康熙中期后,大力推行强制“移垦”政策。地方政府除招徕本地逃亡人口外,还吸收来自闽粤等省的外来移民。在赣东北山区来自福建的移民数量居多,以玉山怀玉山区为例,在招民垦荒前,怀玉山中仅有“佃人数十户”景象十分荒凉。至乾隆初年,则出现“竹树扩清,人烟稠密。”的景象,风貌发生巨大变化。清代这一战略性移民,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稀少的状况,使落后偏僻的赣北山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当然,赣北山区之所以成为清代移民迁徙的汇集地更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等密不可分。

二、清代移民开发赣北山区的价值作用

各地移民进入赣北山区垦荒,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从康熙中期之后的一百多年间几乎是延续不断。庞杂的移民开发赣北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明末清初赣北山区土地荒凉,人口萧瑟的景象,而且促进了赣北山区的社会结构,城乡政治经济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为商品经济的兴起和手工工场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奠定了基础。

1、人口骤增,大规模土地的垦殖,为开发赣北山区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基础

清代康熙中期以后的一百多年里,以闽粤为主的移民大量涌入赣北山区,使赣北山区人口增长形成了高潮。“据同治《武宁县志·户口》,乾隆四十六年武宁县土著烟民棚民共有187139名口,其中24%为移民,有移民4.5万人。”而赣西北山区腹地铜鼓县的客家人“移自闽、广、赣州,居人民之半。”“再如靠近武夷山脉铅山南部的两个乡镇中,建于乾隆及之前的自然村共有102个,其中清代直接迁于福建的村庄就有43个,占当地村庄总数的42.2%。”以北部的玉山县北部山区为例,“清代玉山县的移民村庄居山区村庄总数的62%。”清代大量的以闽藉为主的移民为赣北山区农业经济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外省移民的大量迁入,为清代赣北山区的生产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2、人口骤增,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经济作物及土特产产品的商业化,为开发赣北山区提供经济发展的基础

清代移民大量迁徙赣北山区,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经过外来移民与当地土著的充分开垦,赣北山区的农业结构发生变化,即依据地势高低划分为河谷平地和低山丘陵两个部分,分别种植水稻、玉米、番薯。除粮食作物外,各类经济作物如:苎麻、烟草、蓝靛等种植较多。如顺治初年袁州郡守施闰章作诗道:“闽海多流人,江甸多荒田……种蔗,复种苎,地利余金钱”。烟草种植业在赣东北的广丰获得巨大发展。产烟地是以广丰县关里为中心产区,此地是闽藉移民的活动区域,如关里乡的32村中10村来自福建,可见烟产地的形成与福建移民的活动密切相关。有记载说:“烟,向惟盛于广丰,今山农亦有种者”烟草加工行业亦随之兴盛。清代中期,玉山县的烟厂已有相当的规模,形成很大规模的手工工场。厂主是闽藉,“闽人之来玉者,率业此起家”。经济林─油茶在赣北山区大量种植,据《中国移民史》载:“从调查的资料来看,赣西北油茶经济林的形成似乎与移民活动有某种相关性。在赣西北各县的农业区划报告中,油茶林的分布与上文中揭示的移民分布是一致的。”清代赣东北的经济林规模很大,其产品成交以万斤计,如“玉山俞敬德,……尝储皮油万斤,商某求售,议价六百金”说明这些已经是商品化林产品。赣北社会经济开发加快,经济作物,经济林木广泛种植,同时传统手工业也加快发展,这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3、人口骤增,商品生产的增长和市场范围扩展,手工工场的大量涌现,为清代赣北山区资本主义萌芽滋长创造了条件

清代移民大量迁徙赣北山区,在大力发展自然经济自给性前提下,各地依附农业的家庭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一大批制烟、制茶、造纸等手工工场的大量涌现,是清代赣北山区商品的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形成的显著标志。

第一,制烟叶,赣东北山区的广丰县烟叶最负盛名,该县西南形成以关里为中心的烟叶产区。清初,大量闽藉移民迁入,带来烟叶及其种植技术,烟叶大量的出产带动烟草加工业的发展。清中叶,玉山县的烟厂已有相当的规模,《中国移民史》记载到“夫谈巴菰之名,著于永丰,其制之精巧,则色香臭味莫与玉比,日佣数千人以治事,而声价驰大江南北”。至此,烟草加工业在清代赣东北山区占据一定的经济地位。

第二,茶叶制作及流通;茶叶是明清广信府最大的经济作物,尤其在清代,大量茶山、茶园被开垦出来,茶叶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对于广信府社会经济的开发,移民发挥了特定的作用。在一口通商时期,大量茶叶在河口汇集加工制造,形成大批技艺精湛的制茶技术人才、茶师、茶商和茶行,并成为河口社会重要的个体和组织。乾隆时,铅山从事茶叶加工业的人员达二、三万人之众,其中河口茶行有48家之多。河口是以茶兴市,以茶闻名的市镇,茶市兴盛对市镇的繁荣是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河口也因此成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

第三,造纸业,赣北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有丰富的竹资源。移民迁入后,土纸生产得到很快的发展,赣西北山区形成以万载、铜鼓为中心的纸产区,这是客家移民赖以为生的主要项目。如武宁严阳乡大垄里村的邓氏祖先,其在《邓氏宗谱》中载“邓亮初公以文坳落柘,假商远恣,于清康熙癸酉年由福建上杭仙姑村来武邑买青山数十里,大兴纸厂之利”。赣东北山区铅山的纸业生产,是福建移民的主要产业,《中国移民史》记载到“槽户不下三十余槽,各槽帮工不下一二千人”此处“千”可能为“十”,纸槽需帮工一二十人。自此,造纸业在清代赣北山区占据了一定的经济地位。

总之,清代移民开发赣北山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开发,赣北山区各地大规模土地垦殖开发利用,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乃至一大批手工工场的出现,商品经济日趋繁荣使赣北山区一度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

【参考文献】

[1] 魏元旷, 等, 编纂. 乾隆《怀玉山志·土产》[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2] 葛健雄. 中国移民史[M].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237,235,241,245.

[3] 施闰章. 施愚山先生全集·诗集[M].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作者简介】

周银球(1976—),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史(历史地理)。

猜你喜欢
开发移民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浅谈动力总成骡子车开发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