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顾与展望:安康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之路

2016-12-22 06:14温习勇李林霞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陕南民间文化安康

温习勇,李林霞

(安康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安康 725000)

十年回顾与展望:安康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之路

温习勇,李林霞

(安康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安康 725000)

经过十年的努力,安康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已初见成效。特色栏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促进了学报整体质量的提升,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助推了学校特色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载文总量欠丰、校外作者论文数量偏少、各领域研究不均衡、专题化程度不高等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走开放式办栏之路,加强与学校文科院系的合作,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内外作者群,加大专题研究力度,扩大栏目影响力,不断推动特色栏目建设持续健康深入发展。

安康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十年;回顾;展望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门人才的光荣使命,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学报则是联结教学和科研的中介和桥梁,它既是教学、科研的产物,又是推动教学、科研发展的动力;既反映教学、科研成果,又反映教师、科研队伍的素质。因此,学报是衡量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尺度,是展示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窗口,是人才培养的摇篮。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高校社科学报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1]。因此,对于地方高校学报来说,通过创办特色栏目提高学报质量,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如何建设学报特色栏目,并使之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助推学校特色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借鉴其他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安康学院学报于2006年正式推出“汉水文化研究”特色栏目。2010年,为了配合学校承建的陕西(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学报从当年第3期开始,将特色栏目名称由“汉水文化研究”改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经过十年的努力,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而有必要对特色栏目的建设发展作以回顾,以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不断推动栏目建设持续健康深入发展。

一、安康学院学报特色栏目的创设

(一)“天时”——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2]。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及举措,这为开展文化研究活动提供了良好氛围和制度保障。

(二)“地利”——安康学院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该区域所蕴含的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3]。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大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陕南的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在月河川道及汉江两岸繁衍生息。勤劳朴实的历代先民在秦巴汉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地处秦巴山区,陕南传统文化形态中官方文化和知识分子文化未占主流地位,而民间文化始终是其文化的主流形态。陕南处汉水上游,位于中国东西及南北地理分界线上,文化的交融过渡特征明显,加之历史上数次的大规模移民,使陕南民俗呈现出东西南北混合的特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陕南民间文化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调二黄、紫阳民歌、汉调桄桄、商洛花鼓、洋县悬台社火、镇巴民歌、商洛道情戏、洋县佛教音乐、平利弦子腔、洛南静板书等。此外,还有安康方言、安康龙舟、汉阴皮影、镇坪五句子歌等诸多民间文化活动形态。正是有了这些自然禀赋和人文底蕴,学报编辑部才有开辟“汉水文化研究(陕南民间文化研究)”特色栏目的信心和勇气。当然,这也是地方院校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三)“人和”——拥有致力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学术团队

以汉水文化研究(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为重点的文学学科方向是学校学科建设的方向之一,为此学校于2006年成立了“汉水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承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依托研究中心,凝聚了一批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形成了学术研究团队。研究中心设有学术委员会,由省内和本校专家学者组成。中心共有研究人员41人,其中高级职称26人。中心在加强培养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的研究团队的同时,打破地域、领域壁垒,广泛吸纳陕南三市的研究人才,将诸如汉调二黄研究专家朿文寿,明清移民史研究专家陈良学,陕南地方史研究专家李启良、冯岁平、梁忠效,陕南民俗研究专家黄元英,陕南民歌研究专家张宣强等一大批安康、汉中、商洛的学者聘请到研究中心开展专题研究,使高校研究力量与地方研究力量形成合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改变了以往研究力量游散局面,形成了“方言与民俗研究”“民间文艺研究”“旅游文化研究”三个学术团队。这些研究人员和学术团队,既是推动学校文学学科建设和研究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提供的高质量的专业性论文为该栏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保障。

二、安康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特色栏目建设情况

十年来,特色栏目共刊出58期,载文201篇,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安康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载文及分布情况

注:1.载文分类一列中括号内的数据为篇数;2.2013年因尝试在6期学报中用2期集中刊发自然科学类论文,故该年特色栏目只有4期;3.为方便读者了解特色栏目的载文分类情况,在合计中将载文分类按载文数量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列。

(二)特色栏目建设取得的成效

1.特色栏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促进了学报整体质量的提升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有的论文被收入相关专著之中,如周政教授“平利方言研究”的论文收入其专著《平利方言调查研究》①周政著《平利方言调查研究》,2009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6月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余海章、戴承元教授“紫阳民歌研究”的论文收入其专著《紫阳民歌文化研究》②余海章、戴承元著《紫阳民歌文化研究》,2008年5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12月荣获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2011年9月荣获第二届安康市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奖二等奖。,“‘三沈’研究”的论文收入戴承元主编的《三沈研究》③戴承元主编《三沈研究》,2008年11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汉剧研究”的论文收入戴承元、柯晓明主编的《中国汉调二黄研究》④戴承元、柯晓明主编《中国汉调二黄研究》,2014年10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2015年10月荣获第四届陕西文艺评论奖三等奖。,等等。有的论文在政府相关评比活动中获奖,如戴承元教授的论文《紫阳民歌:客家山歌的历史嬗变》⑤论文原题为“遗留在紫阳民歌中的明清移民印记”,参评时作者对题目做了改动。,2008年6月荣获陕西省文化厅颁发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峰论坛二等奖;其《诗话默翁》⑥《诗话默翁》一文后被收入戴承元、杨明贵著《默翁诗稿评注》,2011年7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2014年9月荣获安康市第五届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奖二等奖。一文,2013年12月荣获陕西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等等。有的论文引起了热衷民族文化研究的国际人士的关注,如日本学者饭岛奖发表的论文参阅和引用了紫阳民歌方面的论文,作者还与戴承元教授保持着书信往来;戴承元教授的论文《紫阳民歌中的明清移民印记》被《世界客属第22届恳亲大会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⑦《世界客属第22届恳亲大会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0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此外,特色栏目刊发的绝大部分论文被《安康文化》⑧《安康文化》为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内部期刊,2006年创刊,季刊,发行量每期2000册。转载和《安康文存》⑨《安康文存》由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从《安康文化》中选文、编辑、出版,自2006年起每年出版一部文存。收录。

十年的耕耘与坚守,换来了学报特色栏目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得到了各级高校学报研究会和学报同仁的肯定。2010年,“汉水文化研究”栏目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特色栏目”;2014年,“陕南民间文化研究”栏目被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特色栏目”。同时,特色栏目建设还促进了学报整体质量的提升。2010年,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学报”;201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2.特色栏目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助推了学校特色学科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4]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近年来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办学层次”的主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之路,努力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品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2014年12月,学校成为陕西省首批省属公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3]。对于安康学院学报来说,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是学报发展的核心任务;遵循学校的办学方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学报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证明,特色栏目的创办及建设不仅是提高学报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助推学校特色学科发展的务实之道。“汉水文化研究(陕南民间文化研究)”特色栏目给关心区域文化发展的人们搭建了一个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为区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了绵薄之力。同时,“汉水文化研究”栏目刊发的论文,成为了学校申报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重要支撑材料,2009年12月“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获陕西省教育厅批准(陕教研办[2009]18号),这是学校获准建设的第一个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科研平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栏目刊发的论文,成为了“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评估验收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1月“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了陕西省评估专家组的验收。

回顾特色栏目创办与建设发展之路以及取得的成效,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经验:一是构建特色栏目必须依托地域文化资源,这是特色栏目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办好特色栏目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学科建设,这是特色栏目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三是办好特色栏目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这是特色栏目建设和发展的保障。

三、安康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不足及展望

十年来,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载文总量欠丰。十年来共刊出58期,载文201篇,平均每期约3.5篇;二是校外作者论文数量偏少。十年来共刊发校外作者论文35篇,占载文总数的17.41%;三是研究范围偏重于安康,对汉中、商洛等地市拓展不够。同时,各领域的研究程度也不甚均衡。从表1载文分类的排序来看,方言和文学评论分列第一、第二。方言64篇,占载文总数的31.84%,文学评论50篇,占载文总数的24.88%,二者相加共114篇,占载文总数的56.72%,已超过载文总数的一半。而一些领域如绘画、剪纸、书法、建筑等,十年才有一两篇论文,即使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汉调二黄等领域,所刊发的文章也不多。民歌24篇,其中紫阳民歌19篇,占载文总数的9.45%,汉剧6篇,占载文总数的2.98%;四是专题化程度不高。在刊出的58期中,只有3期涉及专题研讨,即2013年第5期以“贾平凹作品研究”为专题的论文(4篇)、2014年第1期以“紫阳民歌研究”为专题的论文(6篇)和2015年第2期以“李春平小说《盐道》研究”为专题的论文(5篇)。

为推动特色栏目建设向纵深发展,提升栏目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我们将着手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理念,围绕学校确立的“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方向,坚持走开放式办栏之路,搭建好学术交流平台;二是加强与学校文科院系的合作,尤其要加强与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合作,追踪校内从事地域文化研究人员的科研动态,及时组发他们在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论文;三是在稳定校内稿源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稿源,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内外作者群;四是加大专题研究力度,争取更多地刊发相关专题研究的论文。

当然,尽管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已历经十年,但它还是一株成长中的幼苗,需要精心呵护和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我们将继续努力,以《安康学院学报》为园地,以特色栏目为平台,找准学术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契合点,扎扎实实办刊,切切实实服务,为推动地方学术研究,繁荣区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EB/OL].(2002-09-13)[2016-05-08].http://moe. edu.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8/moe_28/tnull_495. html.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1-10-18) [2016-05-08].http://news.xin huanet.com/2011-10/18/c_111105580.htm.

[3]安康学院简介[EB/OL].(2016-03-11) [2016-05-08]. http://www.aku.edu.cn/2013xxgk/us11.htm.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 [2016-05-08].http://www.moe. 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 3704.html.

【责任编校 项晓静】

The Way to Construct the Journal with Specialty in the past Ten-Years

WENXiyong,LI Linxia
(TheEditorial Department,AnkangUniversity,Ankang725000,Shaanxi,China)

Thecolumnwithcharacteristics,intheJournal of AnkangUniversity,has showninitial success after tenyears of hardefforts. Thecolumn,whichhas reflected theuniquedevelopment of theuniversity,and revealed thequality of thejournal,is recognized by all inthestate.It has alsoboosted thedevelopment of somesubjects in theuniversity.But at thesametime,thereexisted somefields called for improvement,such as the amount of articles,the rare papers fromoff-campus author,the imbalance in various fields,and the quality ofspecializationisinneed.Therefore,wemustadheretotheopen-doorway inrunning,tostrengthenthecooperationinfaculties of Arts,toset upstablegroups of writers fromboth insideand outsideof thecampus,toexpand theinfluenceof somecolumn,soas to constantlypromotethesustainedandhealthydevelopmentoftheconstructionofthecharacteristic columns.

Journal ofAnkangUniversity;special column;tenyears;review;prospect

G232.1

A

1674-0092(2016)06-0124-05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6.029

2016-06-18

温习勇,男,陕西汉阴人,安康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编辑学研究;李林霞,女,河南南召人,安康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数学和编辑学研究。

猜你喜欢
陕南民间文化安康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端午安康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党建地图·陕南
繁华五月 祈愿安康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