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谈小学语文有效阅读

2016-12-22 22:58肖丽萍
考试周刊 2016年96期
关键词:习惯读书文本

肖丽萍

阅读能力是人一生的重要能力,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培养和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改课程计划赋予语文课的重要任务。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1.发挥榜样激发阅读兴趣。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平时,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激发阅读兴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你读、我读,自然他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读书的行列。因此,我在班上建立了读书角,每名学生自己从家里带一些课外书,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阅读小组、读画小组或读演小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阅读兴趣。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营造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老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营造美的气氛,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自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有效导问,感悟文本

设计有效的导学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有效导学提问,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1.抓课题导问。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学生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到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抓关键字词导问。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提出“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3.抓主要线索导问。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指导实践,培养习惯

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都能自己玩那些电子产品,且不说电子产品的危害有多少,但是它们确实是孩子空闲时间最喜欢的游戏。但是孩子一旦沉溺于电子产品的时候,不知道哪个家长有本事让这么大的孩子放弃电子产品而恋上阅读。

若想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好的方式、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尽可能地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加以培养。小学生由于阅读习惯差导致阅读效率低,对他们阅读习惯的矫正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1.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时,教师应明确要求,读书时要逐字逐句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写上拼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理解等。

2.教师应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动手做标记或批注的习惯。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圈划,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批注。这样能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增强他们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四、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坚持不懈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如教《慈母情深》一文后,让学生以“母亲印象”为题进行练笔。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母亲是一位女缝纫工,每天起早摸黑……笔直的背变得弯曲了……母亲虽然贫穷,但她对我的学习却十分关心……为了给我买‘闲书《青年近卫军》,她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辛苦挣来的一卷揉得皱巴巴的毛票……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这次练习非常成功,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写作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才会感染读者,而且让学生在练笔中受到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的教育。又如教学《坐井观天》之后,我让学生创作《青蛙跳出井后》,想象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等。这样持之以恒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提高。

阅读能力是孩子的终身能力,必须从小抓起,立足于早,立足于兴趣,立足于养成。从小学开始,扎扎实实,让阅读变为快乐,变得轻松,养成习惯,让阅读教学融入真正有效的高效的语文中。

猜你喜欢
习惯读书文本
上课好习惯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