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2016-12-23 18:34刘智利
人民论坛 2016年28期
关键词:国际形象国家形象

刘智利

【摘要】 长久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所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中,我国国家形象迄今未获得预期的改善,其主要原因是对国家形象的本质与形成过程认识有偏差。

【关键词】国家形象 国际形象 国内形象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所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中,我国国家形象迄今未获得预期的改善。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对国家形象的本质认识不深刻,造成建设工作立足点定位不准确;二是在国家形象建设过程中,仅从传播的角度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塑造进行了分析,未系统研究国家形象的生成过程与规律,使学术研究与实践成为与现实相去甚远的“空中楼阁”。

国家形象的两个基础性条件:利益背景与评价者的价值滤镜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国家形象”概念以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国家形象的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些概念从不同侧面对国家形象进行了描述,但由于其存在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差异,造成一词多义,使得人们在对国家形象建设工作进行评价时,采用了相似且模糊的标准,因而使评价结果陷入成败、优劣的罗生门。

国家形象较为准确的概念是:国内外公众在自身利益背景下,通过价值滤镜观察,对国家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政治、经济、文化、国民(人口数量与素质)、历史,以及国家、政府及官员的现实行为等方面的总体评价与印象。

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比,此概念重点关注了形成国家形象的两个基础性条件:一是利益背景。与评价者没有利益关系的国家,会因对评价者没有价值而遭到忽视;与评价者利益关系密切的国家则会受到重视。二是评价者的价值滤镜。利益可分为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显性利益与隐性利益等。

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物质层面、意识层面与行为层面

构成国家形象的要素从属性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意识层面与行为层面。

物质层面要素,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国民、经济等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物。物质层面要素,是国家形象的形成基础,它决定了国家被评价并赋予形象的资格。物质层面要素反映国家的大小、强弱,不决定国家好坏与善恶,它对国家形象起着最基础、最长远的作用。

意识层面要素,包括政治、文化等随人的主观意志改变的存在物。意识层面要素对物质层面的要素具有支配能力与反作用,它是评价者最为关注的国家形象要素,是评价国家形象好坏的立足点。意识层面要素决定国家形象的整体面貌。

行为层面要素,是物质层面要素在意识层面要素的作用下的衍生品,包括历史和国家、政府与官员的现实行为。历史是过去的行为,现实行为是将来的历史。行为为国家形象的评价者提供经验素材与客观佐证。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国家,官员行为是政府行为的直接展现。行为层面要素对国家形象的影响最直接,作用时间较短,决定国家形象的波动。

纵观古今国际关系史,国家形象的发展趋势与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变化总是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在当前国家形象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认识误区。

第一,忽视利益条件对国家形象的主导性作用。当前一些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成果,注意力大都集中于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对“政治的根源是利益”这一命题思考较少,忽视了利益条件对国家形象的主导性作用。纵观古今国际关系史,国家形象的发展趋势与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变化总是具有惊人的一致性。美国对中国形象认知的历史变化,以及二战后日本在国际上国家形象的改善,无不深刻地反映了这一规律。利益条件决定一国在另一国眼中形象的发展趋势;意识形态、文化、宗教等作为政治工具处于从属地位,影响国家形象波动的强度。

第二,否定物质层面因素在国家形象中的基础性作用。本世纪初,国内部分学者从国家形象的本源入手,研究国家实力对国家形象建设的影响,但以此研究成果为指导进行的数年实践,并未使以西方评价标准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产生实质性改善;同时他们的理论未能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准的高低并不一定与国家形象的好坏成正比”的这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因此,很多学者开始抛弃这些他们称为“物质主义”或“实质主义”的研究方式,转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国家形象进行研究。建构主义者的基本认知是:社会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一切社会事实都是通过互动而建构出来的。更有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主观印象,而非客观事实”,全面否定了国家形象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理性命题。本质主义,关注了物质在国家形象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未重视意识层面对国家形象决定性的能动作用,因此收效甚微;而建构主义者重视传播过程中的关系构建,对于国家形象建设有积极意义,但某些脱离物质基础的认识,终将走入唯心主义的死胡同,即使理论再完美也终将是不能结出果实的花朵。从根本上说,国家形象不可能长期任意塑造,客观现实最终制约着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第三,将显示强大作为改善国家形象的手段。物质层面因素的状态不决定形象的好坏,国家强大对于形象改善是一把双刃剑。我国近十几年来举办大型国际活动颇多,关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宣传攻势也不断增强,但国家形象改善也并不如人意。2009年2月6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球民意调查机构“全球扫描”(Globe Sca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政策态度项目部联合发布的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1.3万人民调显示:2008年并没有因为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其海外形象有所改善,相反其国家形象却有负面化的倾向。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讲:“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善,是国家形象物质层要素的状态,善,不是使人服的条件;只有彰显“以善养人” 的心态(意识层要素发展趋势),才能树立令他人“心服”而王的形象。

国家形象评价标准选择误区

第一,追求世界范围的完美形象。在纷繁复杂国际社会的价值滤镜中,中国会具有不同的形象。中国正迈着稳健的步伐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舞台,扰动了原有的世界秩序的格局,必然会引起原秩序格局中某些既得利益者的不安。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讲:“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中国不论是美或恶、贤或不肖,都会见妒见疑。欲求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具有千篇一律的美好形象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第二,将西方国家的评价标准作为我国形象建设的标准。长期以来,国人大都以所谓的国际主流媒体的对华态度来反观我国国家形象建设的效果,其结果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评价成为我国国家形象的事实标准。经过客观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对中国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透过这种有色滤镜的中国形象必然是歪曲与变形的。美国汉学权威费正清曾讲:“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当然是非常不可靠的……,由此对中国产生的印象至多不过像一只万花筒,呈现出纷繁杂乱的影响,而且变幻无常。”同时,诸多的国际调查显示:美国的国际形象不佳,不能成为可仿效的典范。事实证明,我国国家形象建设需要关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但将其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标准无异于缘木求鱼。

(作者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警卫系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世界著名电视媒体的中国形象——以半岛电视台英文频道为例”(项目编号:SY132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王沪宁:《政治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李智:《中国国家形象:全球传播时代建构主义的解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年。

责编/谭峰 美编/于珊 王梦雅(见习)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国家形象
从韩国小说《丛林万里》看中国人国际形象的改变
公示语汉译英策略研究
延安城市国际形象构建:由外宣翻译误译谈起
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国际形象的相关性分析
“基础课”教学中的国家形象教育探析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