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庄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2016-12-23 15:45严志伟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庄子

【摘要】庄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本文试就庄子的理想人格的特征、修养方法以及现代价值这几个方面作一些探讨,旨在通过对庄子的人格理论的研究,为活在迷茫之中的芸芸众生,找到一把心灵的钥匙。

【关键词】庄子;理想人格;人生价值;人生境界

理想人格是人们为了实现其人生价值、完成其人生目标所设定的理想人物形象,它是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最高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人格也是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表现形态。庄子以其相对主义哲学为基础,提出“以道观之,万物齐同”的思想,将“逍遥游”的绝对自由作为其理想人格的最高追求。

一、庄子理想人格的特征

庄子将逍遥游作为至高境界,他认为能达到忘我的人就可以称为至人,不再受世俗功禄连累的人就能称为神人,不再为声名所束缚的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也即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这些表述虽然各有不同,但其精神的实质却是一致的,就是充分发挥自然本性,从人生的各种困境中摆脱出来,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它同时具有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性三个特征。

首先,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真实性,它实际上是指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庄子的理想人格中圣人“游乎尘垢之外”的境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精神过程:当一个人理性地把自己的存在和一种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存在整体结合在一起,理智地感受到他个人的存在也是一种无限之时,胸襟就会变得宽广起来。在这个高远的位置上来审视人世,得丧祸福、穷达贫富也就无足萦怀了,世俗的纷扰也就化成心境的宁静。

其次,庄子理想人格精神境界的本质内容是对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主义的性质。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是一种理想中的主观与客观无任何对立或矛盾的个人的自由自在的存在,一种一切感性存在皆被升华为“道通为一”的理性观念,因而无任何人生负累的心境。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着的,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态在观念世界里表现出来;这种“逍遥”心境的形成也不是一般的思维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特殊的、对万物根源“道”的直观体悟。

最后,在庄子的理想人格身上,还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人的神奇性能,这使得庄子的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种神话的幻想性。《庄子·内篇》中描写的至人、神人、圣人以及真人这些理想人格在饮食起居、行为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神异性。庄子理想人格的这些奇异的性能,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思想,或者说是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征服限制、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力的幻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神话寓言的方式去把握那不可言说的道。

二、庄子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

庄子理想人格的形成和修养需要经历一个艰深的过程——“体道”。这种“道”是一种超理智、超理性的体认。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践不在己。”这就是说如果从一个整体的角度,从道的立场来看,万物是没有贵贱之分的。这种“一往平等”的观点,使万物可以安分知足,惟有如此,人才能以欣赏到万物自身的奥妙。

“体道”的具体历程又分为“心斋”和“坐忘”。何谓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以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可以看到,庄子所谓“心斋”,就是要人保持虚静之心,即保持无知、无欲、无情;而要保持这种虚静之心,又必须通过坐忘来达到,这就是要摆除一切生理肉体的欲望,去掉一切心智的智慧。在《大宗师》中,庄子曾借孔子弟子颜回之口,描述了具体的修养过程:首先是抛弃仁义——社会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规范;其次是礼乐——社会关于人的外在行为的规范;最后是抛弃生理欲望和心灵智慧,以达到“死生一观、物我两忘”的逍遥自由的境界。

“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要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用“心斋”,“坐忘”的方法导致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虚静”的心胸可以使人从内心深入地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天道》篇说:“圣人之静也。非日静日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扰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庄子强调心必须离开人的一切厉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的干扰,排除知识对它的奴役作用,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与天地融为一体。

三、庄子理想人格的现代价值

庄子理想人格的建构,是从自然宇宙层面上观照人生,力求从宇宙本体高度来论证人生哲理,探求人类精神达到无限和自由的道路,把人生的精神需求放在首位,追求既不脱离人世生活而又高度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强调人的个性与身心的自由,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提倡自然美,认为保持人纯真的天性与自由的生命价值,要远大于功名利禄等社会价值,把人类提到了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的地位。

庄子所构想的个体精神逍遥自由的理想人格,看似没有现实的可能性,虚无缥缈遥望而不可及,但对当时追逐物欲的人们来说,庄子的思想无疑是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以无所羁绊的思想和意志自由昭示着人们,引发人们对个体尊严和个人意志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思想成为冲破儒家道德伦理束缚的有力武器,成为一种反叛的批判力量。此后,历代士人皆面临着人生的困惑,面临着从儒、道人生哲学及人生范式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嵇康的“越名教而仍自然”,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皆是对庄子理想人格的一种回应。

总的看来,庄子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心灵哲学,是一种审美式的人生态度与人生境界,它即是世间的又超世间,既超感性又不离感情。它是一种经历了深刻精神危机后对人格的提升与心灵的解脱,其本质上是对自由的体验,是庄子较早开辟出来的人类精神生活走向恬静、走向自然的人生归宿的一条路。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陶冶、培育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境界,教人们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与生活束缚,从回归自然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它可以替代宗教来抚慰心灵的创伤,因而其有着久远的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严志伟(1989—),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赣州市委党校马克思基础理论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庄子
《庄子说》(三十九)
《庄子说》(三十)
《庄子说》(二十八)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