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2016-12-24 18:19黄玥
艺术评鉴 2016年19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比较

黄玥

摘要: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与《第四交响曲》《第六交响曲》并称为柴科夫斯基"悲怆三部曲",而这部作品又是其中最复杂的一部。全世界名团名家录制的这部作品版本较多。其中较为经典的要数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版本。本文分析作品并比较两位指挥家的版本,希望对音乐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作品分析 指挥版本 比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08-03

柴科夫斯基共创作了六部交响曲,最后的三首:《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并称为柴科夫斯基“悲怆三部曲”。这些作品中都贯穿着人类与命运斗争以及战胜一切困难的主题。《第五交响曲》是其中最复杂的一部作品,更突出“命运”主题。从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札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构思:“这一作品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出肯定生活的思想”。该作品于1888年11月17日在圣彼德堡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指挥。经查阅,研究这部作品的文献不多。因此本文以作品的第一乐章为例,分析作品并比较录音版本的异同,旨在帮助音乐学习者欣赏这部作品。

一、作品分析

(一)呈示部(1-213小节)

1-37小节是序奏部分。可分为三个片段,分别为10小节、10小节和17小节。用了“主和弦到下属和弦”的序进,从而加强了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了全曲风格的统一。序奏由单簧管领衔、“命运”主题引入。主导动机沉重得恰似送葬进行曲,充斥着浓浓的死亡氛围。力度上的反差,象征着威胁。主题音色的处理很有特点。主题进行在单簧管低而空的“沙吕莫音区”上。在木管乐器的低音区上主奏旋律,加上和声衬托,是柴科夫斯基表现“阴郁”“阴暗”一类形象所用的典型手法。

主部主题从38小节开始,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主题开始的音调,实际上是序奏主题音调的变体。演奏主部主题的乐器中单簧管依然存在,伴奏也仍是弦乐器,只是速度、拍子和音型有所改变。这使序奏和主部主题有一定的联系。

“怀疑、怨诉、谴责”的主部,确立了音乐的戏剧性特征,与清新愉快、优美抒情的副部形成对比。中段忧伤的旋律被小提琴和中提琴接过去了,单簧管和大管交替地演奏着流动的音阶式音型。音乐表明,柴科夫斯基从大自然中找到了他所要的东西——明亮的弦乐音色和流动的木管音型及其带来的春天般的气息。虽然音乐中有命运三连音的重击,也有激动不安的二度叹息,但它们都没能遏制住动力再现的到来。

连接部的情绪是非常抒情的。弦乐器的上行旋律以b小调属和弦为骨架,木管乐器奏出短小俏皮的音型,两者交替后又调换音色位置重复了一次。在弦乐器一连串上行拨奏的引导下,由木管和圆号奏出连接部的第二部分(un pochettino piu animato)。之后是弦乐的音型,两者的一问一答,显示出音乐的活力。

副部从116小节开始,是圆舞曲体裁。副部和大自然形象的主部形成鲜明对比。圆舞曲特有的律动在低音弦乐器上轻柔的摇曳,短小的上行音型在木管乐器上诗意的吟唱。而那连续切分的抒情旋律,则在小提琴声部上舒展地起伏,让这里有着幸福的情绪。194小节是这种进行的高潮点,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既打破了抒情所带来的静止感,为音乐增加了前进的动力;又使春意盎然的形象和发自内心的冲动相结合,使音乐更加热烈。

(二)展开部(214-320小节)

展开部从连接部的五度音调开始,由大调变为小调,色彩、情绪暗淡了下来。当来自主部主题的三连音音型用强劲的力度奏响,音乐的情绪迅即变得高涨起来。当三连音音型在木管和圆号声部汇成一片时,弦乐又奏出了上行旋律。五度音调再一次出现后,主部主题在定音鼓的轻微滚奏中高潮般的鸣响,三连音显示出命运般的威严。

(三)再现部(321小节至结束)

大管独奏再现主部主题,并保持了原有的叙述性质。连接部和副部在E大调上呈现,比呈示时提高了大二度。其余与呈示部相同。最后的尾声实际上是第二次展开,回到e小调主调上,一切烟消云散,只剩下大管、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定音鼓的低沉呻吟。

二、指挥版本比较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有很多经典的录音版本。最受听众喜爱的要数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特米特洛夫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版等。而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演奏,被公认为是最高权威版本。笔者选取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交响乐团的现场视频版本作比较,来研究指挥家在音乐处理上的异同。比较结果如下:

(一)呈示部版本比较

序奏部分穆拉文斯基的预示动作细致明显,包括弦乐器的演奏法都有示意,动作小而谨慎。速度比卡拉扬版的稍快一些,为一个四分音符73的速度,而卡拉扬版的速度很慢。第10小节单簧管声部有渐强记号。卡拉扬将渐强处理的明显而有内力,使简单的渐强蕴藏着增长的力量,逐渐将音乐推至高点。第22、26小节也运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而穆拉文斯基对第10小节渐强的处理并不明显,没有做内力的处理。第22小节在音乐时值上比卡拉扬版稍短一些,较为简洁。序奏结尾处两位指挥家都没有休止很久,很快的进入了主题。

主部主题在速度上仍是穆拉文斯基处理的较快,卡拉扬版稍慢。第44、45小节,卡拉扬版的下行音阶很有意味,木管乐器声音优雅,弦乐与木管的交替很流畅。66、67小节穆拉文斯基将上行音阶收束的很干净,而卡拉扬版的音阶却更像是直接连到下句的。弦乐方面,卡拉扬版中的弦乐比穆拉文斯基版更连绵。卡拉扬处理91、93小节的长音时,在时值延长的同时,还让音乐有渐强向上的动力感,而穆拉文斯基没有做渐强处理。第96-99小节是音乐的高点,卡拉扬强调每个音,而穆拉文斯基并没有明显的强调,只是稍微加重强拍上的音。

116小节开始是第一副题。117小节卡拉扬处理的自由连贯,一气呵成。而穆拉文斯基处理的更有表情,音色更清澈。117-127小节,卡拉扬以弦乐声部为主导,木管组为很远、很轻的点缀。而穆拉文斯基的木管组很清晰。141、143小节,穆拉文斯基版省略了圆号相对应的拨奏。152小节,拨奏连接进入连接部第二部分。穆拉文斯基用轻力度拨奏,而卡拉扬用“强”来表现。154-169小节是木管组与弦乐组的对话。卡拉扬处理的两组力度基本一致,而穆拉文斯基的处理中弦乐组略轻。168小节,音乐准备过渡到170小节的第二副题。穆拉文斯基只在第二副题前的两个音上做了渐慢。而卡拉扬则从168小节就开始夸张的渐慢、拉宽,然后进入170小节。170小节的第二副题,卡拉扬的速度比穆拉文斯基稍慢,弦乐器演奏的连绵温柔,像高贵的舞曲。188-193小节的stringendo很稳,一步步积蓄着张力。而穆拉文斯基的stringendo迅速的快了起来。

(二)展开部版本比较

231、232小节弦乐部分的下行三连音,卡拉扬版轻巧平滑,而穆拉文斯基版力度稍强一些。254小节开始是一个高潮,卡拉扬版的上行音阶很流畅,在ff处爆发力十足。而穆拉文斯基版在演奏上行经过句时略慢、拉宽,更为强调每个音,好似积蓄力量。268小节连接到新的旋律。两位指挥家处理一致,基本都是减弱力量,自然过渡到新旋律。278小节卡拉扬版的木管音色很吸引人。285小节穆拉文斯基版在第三拍上稍有强调,像是加了持续音。324小节卡拉扬版只是加重第一拍的音,而穆拉文斯基版还做了拉宽处理。303小节管乐组与弦乐组对峙,穆文拉斯基版的管乐组速度慢一些,而卡拉扬版两组速度一致。315-320小节开始过渡到再现。两位指挥家都逐步减轻了音乐的力度。

(三)再现部版本比较

两位指挥家对再现部的处理与呈示部基本一致。

三、结语

穆拉文斯基无疑是指挥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权威。现场录音虽有瑕疵,但掩盖不住录音的价值。他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经过深思熟虑,对此曲的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召唤出列宁格勒爱乐令人惊骇的演奏。观察他的指挥,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还在不断探索更多的处理方式。

卡拉扬的版本,力度对比明显,速度选择恰到好处,适合表现稳健、沉着、优雅的音乐形象。在他的版本中可以不断发现具有强大结构力的设计,大到整个曲子,小到单簧管的单音,都可以听出音乐的张力。这种不断的增长,是一部作品的生命力,推动他不断向前行进。听众不得不被这样强大的结构力深深震撼。他似乎有一种魔法,让音乐的每个瞬间都承载着巨大的重力,所有的叙述都是双倍的情感,当一个段落离我们远去,就仿佛经历了整整一段人生。

总之,两位伟大的指挥家为我们完美的呈现了这首交响曲,使作品的艺术精髓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作为音乐学习者,是莫大的幸事。以上指挥版本的比较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音乐学习者们参考交流。

参考文献:

[1]朱康香.生命的交响——从三部交响曲解读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悲剧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焦静.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及其风格特征(下)[J].宁夏大学学报,2006,(06).

[3]王晶.生存还是毁灭?——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J].音乐生活,2014,(01).

[4]姚春城.柴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排练与处理[J].时代教育,2013,(15).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比较
论述《沁园春·雪》的艺术表现及情感的处理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分析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谈歌曲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