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第四届中国蒙古舞大赛暨第四届内蒙古电视舞蹈大赛有感

2016-12-24 08:59吴星
艺术评鉴 2016年19期
关键词:传统习俗原生态民族文化

吴星

摘要: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是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中的一枝独秀。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舞蹈艺术正在不断发展、探索,寻求其真、善、美的最高境界。通过赛事,我们不难看出正有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编创者朝着更高的追求向前探索,编创出富有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人民接地气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中国蒙古族舞蹈 民族文化 传统习俗 原生态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95-02

第四届中国蒙古舞大赛暨第四届内蒙古电视舞蹈大赛于2015年9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自2004年创办并举办第一届开始,经过十年的摸索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项内蒙古自治区最高级别的专业蒙古族舞蹈品牌赛事,对蒙古族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蒙古族舞蹈现如今已深受广大舞蹈爱好者及人民群众的喜爱,不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是舞台上,到处可以欣赏到端庄、优美又不失粗犷豪迈风格的蒙古族舞蹈,舞蹈动作语汇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而来,与传统习俗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届大赛突出的特点是转化工作思路,改进评奖机制,特别增设了组别,更加注重广泛性、普及性,更加面向基层,为旗县乌兰牧骑、演出团体搭建平台;参赛队伍的共同特点是在艺术上都具有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典型特征,“第四届中国蒙古舞大赛暨第四届内蒙古电视舞蹈大赛”具有典型性和前瞻性。

参赛团队有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分布着蒙古民族的地区,如: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从事民族舞蹈,热爱蒙古族舞蹈的编导和演员不远万里聚集在这里,40支队伍近100部作品参赛,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无论是参赛作品的数量、质量及人数,本届大赛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点。大赛所呈现出的优秀作品主题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实为丰富多样,既有散发着人民群众古朴气息的真切作品,其特点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关,传承坚守着民族文化的根;另有不失表现社会环保责任意识的作品及能够触碰到心灵的情感深切的作品。

其中涌现出众多值得赞扬的优秀作品,如:群舞《戍边的鹰》通过军旅题材努力突出了军人戍边卫国的英雄主义气概,热烈而充满温情,表现出了军人一以贯之的军风;群舞《巴林·德布斯乐》蒙古语直译为:跺踏,舞蹈保持着蒙古族古代广泛流行的踏舞特征,舞者们激情的为观众展现了召唤踏步、踏襟踏步、摆巾踏步、左脚踏步、跳跃踏步、翻转踏步等众多舞步,以优美挥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揉、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欢乐场面,表现了蒙古人热情、纯朴、勇敢豪迈的气质;群舞《守护绿色》则是一部环保题材的作品,积极向上,通过满舞台的绿色树苗作为道具来呼吁倡导人们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予人以启迪,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另有多部独、双、三优秀舞蹈作品凸现,如:双人舞《情系绿草地》是一部带有情节的抒情性舞蹈作品,将对哺育我们的草原那份真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心灵的震动;同样,独舞《奶茶飘香》对蒙古族顶碗舞做了创新性的挑战,道具方面提高了难度,碗和茶壶一起顶在头部,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欣赏的喜悦和美的艺术享受,充分展现了蒙古族女性舞蹈那优美曼妙的舞姿,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笔者认为,独舞《我的牧场》这部作品在本届赛事中,在独双三部分略胜一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论从编导编创方面还是演员表演上都尤显突出,因为独舞优秀作品近些年少之又少,这样既表现出人物思想情感又能将内容描述透彻的作品更是罕见,面对如今独双三作品本身的薄弱,我们希望今后能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本作品带有叙事性,表现了年逾古稀的牧民回忆着自己青年时在牧场的生活场景,充满对草原无尽的热爱之情,舞者通过肢体语言将人物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编创手法值得编导学习和揣摩。以上独双三作品编创者敢于将创新的意识付诸于实践,是值得大家肯定和鼓励的。由此,在探索编创蒙古族舞蹈作品的同时,要做到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根,在其基础上继承并良性发展,努力编创有质量、有水平,三性统一的优秀作品,舞蹈之路才会更坚固、更长远。

另外,有一部分来自全区各盟市、县乌兰牧骑参赛的作品,其获奖作品不亚于其他组别,正是因为处在基层团体的编创者对生活体验颇深,不被外界纷扰所影响,才能用自然淳朴的心态潜心创作属于自己、贴近群众、接地气的作品,许多作品是由年轻编导所编创,现如今民族舞蹈正需要这样给人民大众观看,让老百姓都能接受的作品。如群舞《卫拉特斯布格日》《布吉格勒耶》《跳起幺赫尔》《吉祥靴》等。笔者认为在当代蒙古舞组中,来自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漫瀚调艺术中心群舞《骑着马儿过草原》的表现形式有别于其他作品,特点突出,其一,选用旋律质朴新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样的选曲是在舞蹈创作中运用较少的。其二,舞蹈内容的表现方式有别于其他作品,虽然群舞人数只有16人,但编创者的创作思维别具一格,并没有一以贯之将所有演员始终固定在台上,而是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具,如:马鞭、旗子、酒壶等,每个人手持道具,结合各种马步动作不断从舞台两侧循环进出切换式的画面调度走过草原,虽然演员数量有限,利用如此巧妙的调度将生活中每一幕场景展现给观众,其中有搏克摔跤场景、有展现骑马竞技表演,内容欢快丰富且质朴无华。群舞《出嫁》为四人舞蹈,其中三男一女,作品其实所要讲述的故事内容是姑娘要出嫁远方,是蒙古族生活习俗中常见的一幕,演员依依不舍的情感表现给人们留下了较深印象,但是三个年轻小伙子来送出嫁的姑娘,也许是儿时玩伴,也许是亲朋好友,然而人们都知道玩伴可以男女都有,问题在于这样的角色,编创者利用的都是小伙子,使得观看者难免云里雾里不明真相,也就是说人物关系之间的问题没有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果将其再把握得贴切一点,人物之间的关系给观众呈现得再清楚明了些,或许可以是一部比较好的作品。

“原生态”舞蹈一词,我们已熟知,是散发着泥土气息,未经雕琢的非常接地气的一种舞蹈形式,如今以“原生态”为名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渐渐走上舞台,与观众见面,受到欢迎。其中涌现出一批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升华为艺术的舞蹈作品,如在传统民间舞组中群舞《陶里雅特博克》(巴尔虎摔跤)、《夏嘎》 (羊骨拐)、《熟皮》《萨吾尔登》《心中的乌力格尔》《杨西格》等。这些作品中除了区内参赛队伍,还有来自甘肃省蒙古族自治县乌兰牧骑参赛团队及新疆地区参赛团队,真实展现了当地本土气息,为大赛增添了一道亮彩。我们要鼓励这样的作品,因为这些舞蹈形式,经过长年累月依伴着蒙古民族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其保护还是发展,都得到了各界广泛尊崇,在蒙古族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大赛为广大基层舞蹈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广阔平台,是赛制的亮点,是一次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提高编创者和表演者综合素质的大好机会与平台。随着大赛圆满落幕,浮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和优秀舞蹈人才,这正是举办大赛的意义所在。为了使广大热爱蒙古族舞蹈的编创人才及演员得到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期间召开了“中国蒙古舞论坛”,区内乃至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近160余人出席会议,对当前蒙古舞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与交流,认为蒙古族舞蹈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良的艺术传统,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有些作品立意不深刻,主题不够明朗,在表现上地略显牵强附会,在三性统一方面欠缺一些,更多的是外在形式上的挖掘,缺乏内涵,要发展就要明确自身缺点与不足,找出错误根源。值得肯定的是从参赛作品数量或是在质量水平上均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综观大赛,首先与往届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其他舞种,成为纯粹的蒙古族舞蹈比赛,参赛作品毋庸置疑只有蒙古舞属性的作品。从参赛作品中看,虽然是单一舞种,但不缺乏观赏性,在作品的题材、形式、表现手法和风格个性等方面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编导的年轻化趋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预示着舞蹈人才的源源不断,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证明他们敢于探索研究自己所热爱的民族舞蹈,愿意奉献,为内蒙古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中涌现的优秀作品,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蒙古族舞蹈现如今的发展日趋成熟,毋庸讳言,这是对中国蒙古族舞蹈的一次难得的检阅,同时呈示着如今蒙古族舞蹈作品之良,体现了非同一般的水平。

从审视当前作品来看,有的作品主题开掘浅尝辄止,缺乏表现“心灵”的深度,致使作品沦为单纯的炫技表演,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至上、为形式而形式,思想贫瘠、粗制滥造、精神苍白、内容空洞,也只能像失去灵魂的空壳、是没有生命的摆设,难以引发人们的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作品的思想力量最终会苍白浅显。还有些作品词不达意,张冠李戴,随意拼接,盲目模仿,缺乏个性,凡此种种,都警示着我们要以创作生产精品为目标,发扬好的迹象,克服一切杂念,敬畏艺术,静下心来把主要精力和心思集中到创作上来,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

我们积极学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其中对舞蹈艺术事业道路提出了中肯的期望,文艺创作始终离不开人民,要着力创作出无愧于人民的作品,为人民而舞,这就对我们舞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明了正确航向,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要将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对于本届大赛,它为全国爱好蒙古族舞蹈的优秀人才构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大好平台,给予了全国舞蹈专业团体编导及演员一个全面发展与锻炼的机会,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蒙古族舞蹈的质朴与多彩。望广大年轻编导和演员们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中不要浮躁缥缈,图名逐利,要心无旁骛,多思进取,在实践中积累知识,熟知历史,以文化引领舞蹈,切记凭空想象,力争为下一届大赛的到来创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良作品。

猜你喜欢
传统习俗原生态民族文化
龙舟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