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背后的焦虑

2016-12-26 20:26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46期
关键词:早教年龄段新闻周刊

更正启事

本刊2016年11月14日第42期的第33页,图表内容发生差错,将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的职务,误写为湖北省委副书记。特此更正,并向相关人员和读者致歉。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

@钱树云:过早教育、过度教育表面上似乎丰富了给孩子的心理刺激,实际上却造成刺激剥夺的后果,属于揠苗助长。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把所有特权和钱对应捆绑,是所有以赚钱为目标的提供者在有能力后必然会做的事。(凌朵朵)

希望在每一处,文物都得到妥善的保管和安置。如果没有能力却强占着,会替那些文物感到非常惋惜。(慧珊)

做完这期早教的稿子,总觉得有些遗憾。遗憾是因为没能更好地展现这一行业发展的现状。

是的,我说的是“行业”。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早教是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现在公认的早教年龄段是0-3岁。然而,这样一个对婴幼儿成长相对关键的年龄段,却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完全被市场所操纵。让从业人员兴奋的是其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很少有人会从幼儿成长的角度进行考虑。即使有,那也只是商家所列目录中最末的一个。

采访中遇到一个曾经的早教从业者。他有一个不错的想法,即做早教从业人员培训,并试图探寻一个“用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初听起他的计划,觉得是不错的想法,做的也是惠及儿童与家长的实事。然而,当他掰着手指头兴奋地与你探讨中国婴儿潮下早教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的时候,商人逐利的本质也就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

也能够理解,毕竟早教太火了。这个在10年前还让家长颇为陌生的词汇,如今已经是耳熟能详,大街小巷尽是各种培训机构。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家长来说,号称“幼儿发展最关键期”的早教,其实是对其焦虑内心的一种安慰和平抚,也让他们对子女期盼的“实现”多了一条途径,即孩子不仅可以拼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在3岁前也可以比上一番,说不定就管用了呢。而另一个事实是,大多数家长都不具有分辨早教机构好坏优劣的能力,他们的判断更多的是出于从众心或者是销售人员的态度是否好,早教老师是否温柔以及那令人振奋的宣传理念,却很少有人去想一想,这背后是否科学。

正如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张梅玲所说,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就是他们自己。这群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家长们,将父母对他们未实现的期待折射在下一代的身上,而生活和职场的焦虑和压力将这种期待无限地放大。而“教育”依然被视作能够开解一切问题的钥匙。当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时间完全被兴趣班、辅导班挤压完毕后,也只有0-3岁有着更多的挖潜能力。早教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从业者和幼儿家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结果。

猜你喜欢
早教年龄段新闻周刊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勿将“早教”与“早教班”混为一谈
珍惜现在的年龄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早教QA
早教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