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影响协整分析

2016-12-26 14:00苑黛君张邹焱刘娇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6期
关键词:因果性徐州市变动

苑黛君 张邹焱 刘娇

摘 要:根据产业经济学原理,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密不可分,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从三大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十分必要。以徐州市为例,通过利用从1990年到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并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非因果性检验来探究徐州市产业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

关键词:产业结构;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非因果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03

1 引言

产业结构变动与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可以追溯到17世纪,威廉·配第发现了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距。C.克拉克、库兹涅茨、罗斯托深入地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问题。此后,钱纳里建立了“引入结构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帕西内蒂创立了“结构动态经济学”理论等等,都分别揭示了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

而在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在对全国及各省份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总值内在关联进行分析之后,普遍得出1990年以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度因素和第一、二产业的发展,199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第二、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本文采用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具体分析徐州市产业结构变动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

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分析各产业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运用增长率这一指标。本文选择了每年第一产业增长率X1、每年第二产业增长率X2、每年第三产业增长率X3以及每年徐州市GD 的增长率Y作为研究的变量本文。数据均来自徐州统计局以及《2013年徐州统计年鉴》,并选取了1990年—2012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选取这一时间段作为样本区间的原因是1990年以前,徐州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计划经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大。而1990年以后,我国逐渐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受到重视,因此选取这一时间段更能反映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异方差并将数据线性化,在这里采用lnX1、lnX2、lnX3、lnY。数据处理后并不改变数据原来的趋势以及协整关系。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各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参数估计等统计推断时,极有可能会出现“虚假回归”的问题,因此需要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由ADF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时间序列lnX1、lnX2、lnX3、lnY都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

3.2 协整检验

接下来通过协整检验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选取了 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经过多次利用LR统计量检验得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最佳滞后期为2。下面对其进行 ohansen协整检验,本文采用的协整空间有常数项、有时间趋势项并且数据空间无时间趋势项。另外,无约束的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为2,所以协整检验的模型滞后期确定为1。

这说明,在1990年-2012年之间徐州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这与徐州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大的经济现实相适应。其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

3.3 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根据格兰杰(Granger)定理,误差修正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lnY、DlnX1、DlnX2、Dlnx3、cancha(-1)前的系数回归结果显著。所以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DlnY=00475DlnX1+04256DlnX2+05217DlnX3-0.5933ECMt-1

这充分说明了徐州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动分别以0.0475、0.42560、0.5217的比例影响GD 的变化。非均衡误差则以0.5933的比例反向影响后一期GD 的变化。另外,因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以上的参数估计具有优良性,不存在虚假回归。

3.4 Granger非因果性检验

协整检验并不能说明它们之间的这种均衡关系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采用Granger非因果性检验进行检验。而分析结果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Y是lnX1的格兰杰原因,lnX3是lnX1的格兰杰原因。

4 结论

(1)徐州市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尽管徐州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都不具有平稳性,但是长期而言存在着某种经济体制使得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随机趋势。

(2)协整检验,说明在长期内徐州经济总量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构成了同向的驱动关系。其中第二产业即工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这说明了徐州市要做好农业资源配置,同时要做好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促进旅游业、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而误差修正模型充分说明了徐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说具有滞后性。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地区的整体性,合理配置资源的流动。

(3)Granger非因果性检验说明徐州市的经济增长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与第一产业的发展有反向的驱动作用。尽管在本文中没有检验出第二产业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但不排除随机因素以及模型或者数据偏误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中,第二产业的增长是徐州经济增长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李延军,金浩.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研究[Z].

[2]纪玉山,吴勇民.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协整模型的建立与实现[A].

[3]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中国工业经济,2002,(5).

猜你喜欢
因果性徐州市变动
徐州市深入开展“拆牌、破网、清通道”专项行动
阿尔茨海默症三网动力学因果性分析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徐州市工程咨询中心
徐州市
离散广义系统的因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