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两位当代大师栖居地

2016-12-26 18:18余颖MichelleYu
收藏·拍卖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小楼艺术作品伯格

余颖 Michelle+Yu

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光光是对于艺术家来说,每每探访一位藏家或者是艺术爱好者的家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个人情感包含其中。通过探寻艺术家的故居和过去生活状态,艺术的创作被完全暴露,这会使人大开眼界,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使人理解伟大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背后的深意。

极简主义的唐纳底·贾德艺术中心

在纽约繁华的SOHO区,春天大道101号小楼的五层有一个铁锹被装置在了墙上。我上次造访时,位参观者问画廊工作人员:“你们怎么不把这个放在地下室?”画廊导引员回答道:“这是杜尚的艺术作品。”

这栋小楼的每层几乎都是这样的。这是唐纳底贾德艺术中心,也是这位艺术家的故居和工作室。婴儿室内有一个Stuart Davis的作品,睡房中又有一件杜尚的雕塑。四层是贾德的娱乐休闲区,墙上挂有一幅Frank Stella 1967年创作的油画,对面楼梯间的墙上也相呼应地挂着Frank Stella的素描铅笔画,有趣的是,这幅作品旁边被贾德挂满了非洲面具。

贾德把自己完全融入了他喜爱的视觉世界中,不光是艺术品,这栋小楼内的设计和家具也都是跟他自己的品位和其他艺术品相结合。Thonet的高脚椅、Gerrrit Rietveld著名的Z形椅和贾德自己的桌子在一起格外和谐、Czech的玻璃器皿在另一张桌子上显得格外别致。在贾德的床前,他每天早上醒来看到的第一个东西就是Dan Flavin1969的雕塑作品,灯光拉长了整个房间,使其看起来格外空旷。一条一条红蓝等光把房间西边的墙塑造成了一幅艺术作品。

博物馆级别的艺术品、博物馆级别的家具、博物馆级别的设计,加上浓厚的城市生活气息,使这个原本的加工厂,后来变成艺术家居所,现在是顶级艺术中心。这个别致的五层小楼在热闹的SOHO购物区独树一帜。经过了三年耗资2300万美元,由建筑研究中心发起的修复工程,贾德艺术中心在2013年又向大家敞开了大门。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贾德自己的作品,还可以看到他的生活,还可以思考这些作品是如何被构想和制造出来的。我有幸在其中一次的探访中走进了地下几层现被用作办公区域的空间,大到旋转的水泥门,小到桌子上的铅笔盒,无不体现贾德极简主义的艺术风格。虽然很多办公室的设计和用品都是后来搬入的,但可以看出在这里工作的员工无不热爱贾德,并把这种风格带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1968年,这栋铸铁小楼是一个工厂的,贾德购买了它。那时的SOHO区还不是今天繁华的商业街区,而是房租便宜、荒凉的、艺术家驻扎区。起初,他在一层工作,把从街上捡来的桌子椅子布置一下变成了自己的工作室。随着时间流逝和艺术家名气的提高,贾德认为一层造成了自己太多的曝光,于是决定把上面几层的垃圾清理出来变成自己新的工作室,一层则保留作为展示自己作品的画廊。

1989年,贾德在他的文章《春天大道101号》中写道:“我的要求就是,这栋楼应该是可以给人同时工作和生活的,不过更重要的是,这里应该是一个我可以装置和展示自己和别人作品的地方。起初,我觉得这栋楼很大,但是现在我却觉得它很小,这里面放不了太多的作品,一点都不行。我的时间一大部分是花在摆放艺术品上。”

这栋屋子的每一层都像是大型装置艺术。你仿佛可以看到贾德在他淘来的古董书桌面前,沉思和工作着,他身穿线条简洁利索的衣服,就像是他自己的作品一样。在他干净明亮的书房门前放置着一些长条状木块,有人问这些是否装修建材用品,是否用来做书房大门的木材,工作人员回答,这些之后会被切成小块用来做贾德的几何状作品,他喜欢把自己作品的材料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我在地下其中一层的卫生间中发现了一个完全用水泥做成的圆柱形垃圾桶,不禁让我联想起贾德的诸多水泥室外作品。工作人员告诉我,虽然这个是他去世后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后搁置的,但我们都完全同意,这一定是贾德会制作或者购买的东西。

唐纳底·贾德的家,现在的艺术中心,一直都是极简主义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必去之地。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博物馆级别的艺术作品,而且还可以感受到一个被精心策划的小空间是如何承载这些艺术品的。贾德自己不光是一个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个收藏家,很多藏家来过这里后,都对摆放和添置自己的艺术收藏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上世纪中纽约艺术最活跃时期艺术家的生活,你也可以用心感受到每一件作品给观众带来的视觉震撼。

“破旧”的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通过劳森伯格过去零零碎碎的文件可以拼接出一个完整的他,这就是你可以在基金会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走进这里,和一些其他的纽约小楼不一样,入口和一层空间略显破旧和灰暗。我可以理解“破旧”,纽约大部分的房屋都年代已久,艺术家一般也不喜欢购买崭新的玻璃小楼,纽约的战后住宅确实是别有一番特色。可我不太理解“灰暗”。一层空间用作画廊展示厅,很多少见的劳森伯格作品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但是不得不说,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空间,但是它却格外搭配劳森伯格的作品。博物馆和画廊雪白墙壁上的劳森伯格作品总是让我感觉略显单调,但是在这几面发旧的、略显黄色的破旧小楼墙壁上,这些作品在说话。劳森伯格的作品本就不是干净明亮,他的生活本就不是酒店般的井井有条,在他的故居中,仿佛可以看到戴着眼镜的他凝视自己的杂乱又有序的艺术作品。

但是,我还是把我对于光线不足的看法告诉了我的画廊导引,她笑了笑,带我又往里走了走,慢慢地打开了一扇高大、沉重、不像是在居住场所应该有的大门。明亮的阳光瞬间刺到了我的双眼,有种电影中打开一扇教堂的门,瞬间沐浴在不知是阳光还是上帝之光的温暖之中。导引跟我说:“这就是为什么劳森伯格当时决定买下这栋楼,就是因为这个教堂。”是的,劳森伯格的故居中,有一个小教堂。这也是他的工作室。如果没有来过这里,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想到,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工作室是一个教堂。

对于劳森伯格这位艺术家来说,他留下来的资料数量太多,从日记到照片,从书信到小票,几乎所有的东西,他都留给了后人。在他艺术创作的五十年中,他成为了美国最著名、最受国际赞赏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用料之多,从羽毛到山羊,从废纸壳到铅笔;他的作品种类之多,从油画到摄影,从雕塑到版画,样样俱全。他最著名的就是“拼接”,把各种不同样的材料组合起来变成一个三围的近似雕塑的画作,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劳森伯格发明了这种创作形式。他把一些我们常见的、并不会认为是艺术材料的物品给予了新的诠释,比如,一头山羊、一个轮胎、一根木棍、一个网球等。在我观赏的当天,基金会在展示劳森伯格周游世界系列作品,其中有一幅就是《中国》,他以一个标有“塑料凉鞋”字样的纸壳(不知是在中国哪个大街上捡到的)为背景,贴上绿色啤酒瓶、绿色豌豆的剪贴画。这就是他眼中的中国,从人文角度来说,这就是二三十年前的中国。这种作品不尽其数,看起来乱做一团的拼贴作品,当你认真观察上面的每一个部分,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意思就会扑面而来。另外一幅代表土耳其的作品的背景是土耳其民族服饰,相同的布料在我国维吾尔族人民身上也看得到;代表罗马的作品中间居然有个大理石石柱,这就是显而易见的罗马。

劳森伯格曾说过:“画画和艺术和生活都息息相关,少了哪样都不行(我试图在两者中间的空隙中创作)。”在劳森伯格基金会,我看到了无数老照片和老信件,这些有他与心爱宠物乌龟的亲密照,有与其他艺术家抽着烟畅谈人生的瞬间,也有不知是谁拍摄下他创作时候的照片。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劳森伯格的画作,而且更多的是他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编辑/刘星辰)

猜你喜欢
小楼艺术作品伯格
我的爸爸叫焦尼
“我”来了
扎克伯格赴欧洲议会道歉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小楼一夜听春雨等
我喜欢你,不只是习惯
我喜欢你,不只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