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6-12-26 13:30吴唯
亚太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动态平衡文化传播

吴唯

摘要: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失衡现象出发,以两种异质文化的平衡关系为参照点,全面探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深层原因,以期从源头上出发,寻找重新构建母语文化与目的与文化,尤其是英语文化,科学平衡的有效途径,实现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母语文化;动态平衡;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91-02

一、导言

随着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异质文化,尤其是英语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大量涌入国门,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强势地侵蚀着本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渐面临被国人漠视的边缘化危机,许多英语学习者长期受英美文化的影响,对其认同感甚至超过了本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西方文化的“语言工具”。全国政协委员赵启正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指出,中国对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现象。伴随着日益加剧的“文化逆差”,随之而来的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日益凸显的“失语现象”。

因此,树立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振兴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在国际交流舞台上的影响力,并对世界文化做出较大的贡献,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这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需要,也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融大趋势下不同文化互补与融合的必然趋势。

二、母语文化在跨文化教学中的现状及地位

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地位是不完全平等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发展不平衡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文化交流的不平等,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获得强势话语权的文化更容易因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弱势文化却往往面临着被同化漠视的危险。但是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文化交流的过程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文化交流的失衡并不利于文化交流:虽然强势文化暂时性地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一种文化的长期发展需要互补长短,不同的文化需要通过取长补短从其他文化中汲取长处,从而增强活力和生命力,不注重汲取其他文化的异质性,最终会导致在固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

费孝通也曾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过程缓慢的艰巨的过程,只有在清楚认识自己的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能明确确立自己的地位,并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常常忽视甚至是否定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起到的积极影响而放大其负面影响,母语的思维方式和母语文化的干扰被看做二语习得的一大障碍,认为想要学好外语就必须培养目的语意识,以目的语的思维习惯进行思考。过分强调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流和教学中的“负迁移”,导致中国本土文化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但事实上,跨文化交际并不是简单的单向输入或输出,而是双向交际,忽视母语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正迁移”,实际上就是丧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只有以母语为出发点,在深刻理解并掌握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明确的自我定位,有效地对比两种文化,进而深入理解并自觉地适应目的语文化,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异质文化的输入和输出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否则将会破坏文化信息交流的平衡,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也无法得以保证。

三、跨文化语境下母语文化动态平衡的重构

那么,如何顺利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同时保持我们传统文化的自主性,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保持母语文化的教育地位和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可度;如何有目的、有系统地在外语教学中贯彻实施母语文化教学呢?下面将探讨从教师本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课程设置、相关教材选择取和教学策略制定等几方面入手,提高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素养,改变以往语言文化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游离状态,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相互交融。(图1)

1.构建“语言+文化+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师团队

想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就要求英语教师身兼两种不同文化的使者和传播者的身份,在具备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修为的同时,还要有开放性思维以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众所周知,我国许多的外语大家,无一不是学兼中外,如王国维、胡适、吴宓、许国璋、杨宪益等大师不仅精通外语,同时在国学上也有深厚的根基。肩负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双重任务的教师队伍,势必要面对更高的要求,应对更大的挑战,这支队伍是面对外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外语教师中英文两种语言能力的增强,是实现母语文化培养和顺利传播的前提和基础;外语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母语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实现母语文化培养和顺利传播的必要条件;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和文化渗透能力的加强,是是实现母语文化培养和顺利传播的必要手段。因此,在在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教学的同时,需建立外语教师的文化培训或进修机制以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从而实现教与学的齐头并进。

2.开设母语文化课程,加强母语文化融入

现行的外语教学,过分强调西方文化的导入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承。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然而如果在外语教学过度强调西方文化的地位,必然导致外语学习者的认知混淆,降低其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度。外语教学,在承担外国文化输入的同时也应该担负起母语文化传播的功能。语言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而让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最终向世界传播、宣传本国的文化,也应该成为外语教学的最终使命之一。

为了达成这一使命,提高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认可度和重视度,提升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首先应该从课程设置上入手。

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系统性地增设母语文化类的课程。针对外语水平较高的外语专业学生,可以用外语或双语开设关于中国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传授母语文化知识;也可开设中外文化对比类课程,或在现有的课程内容中添加母语文化以及文化对比的内容,以帮助学习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纬度感知母语文化,增强其跨文化意识。而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可以在现有的课程内容中添加相应的母语文化成分,还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有关中国文化双语课程,以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

3.优化教学策略,变革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的外语教学中,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巨大影响力及其在外语教学发挥的的重要作用,母语文化更被视作是学习外语的障碍之一而长期被忽视。那么教师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树立文化平等意识,主动地将文化北京知识的传授渗透于语言要素的教学之中,如何在外国文化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教学呢?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系统地进行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培养文化人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曾经就有学者专门作过关于文化教学的方法相关研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提出的文化旁白、文化包、文化丛等文化教学方法。“文化旁白”,即文化渗透,是指在教授语言课时以旁白的形式渗透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并加以介绍和讨论;“文化包”是对不同文化进行对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强化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的感知和理解;“文化丛”则是围绕同一中心主题的若干个文化包的组合。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结合使用文化感受法,文学鉴赏法等教学方法,就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等主题,通过作演讲、讨论等形式向学习者进行母语文化信息的渗透和输入。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实现母语文化延伸;增加以母语文化内容为导向的语言能力测试;同时,也可以组织以汉语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参观访问和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同时应注意,在文化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授时,要遵循的以下基本原则:(1)融合原则。就像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一样,母语文化的教学与语言教学也不应该是独立和孤立的关系,文化教学应该寓于语言教学之中,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服务原则。母语文化教学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更有效地使用语言;(3)能力提升原则。母语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服务于同一个教学目的,即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4)典型性原则。母语文化教学应体现最典型,最能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精髓的元素。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15~22.

[2]张为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增(1):34-4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和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J].外语界,1996,(4):1-6.

[5]雷买利.论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与教学中的地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动态平衡文化传播
剖析常见的三力动态平衡问题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