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2016-12-27 11:47张琼燕喻正红湖南工程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6年20期
关键词:校园传统大学生

张琼燕 喻正红 / 湖南工程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张琼燕喻正红 / 湖南工程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发展至今仍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在高校中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传统文化;新媒体环境;高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在今天仍然能给人有益的启迪,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建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在现代大学精神的构建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是继续完善和创新立德树人工作路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调查报告是以湘潭地区高校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播的特点。调查组针对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三所本科院校进行了信息的采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校园文化的注入情况。问卷调查采用纸质调查问卷和网上调查问卷两种方式,因为网上回复量少,所以数据分析以纸质调查结果为主。调查组共发放出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68份,回收率达到了94.67%。问卷分散到了文、理、工三个学科大类,大一到大四多个专业,因此该调查具有普遍性和可信性。

二、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传播现状

调查组对三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不够。问卷中关于“您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回答中,“很了解”的5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0.2%;回答为“一般”的19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4.5%;回答为“了解甚少”的2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7.3%;回答“不了解”的10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8%。问卷中关于“您的学校网站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多吗”的回答中,“很多”的6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1.3%;“一般”的25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4.5%;“很少”的18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2.8%;“没有”的6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1.4%。

在大学生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您对大学传统文化传播的态度是什么”的回答中,“有必要、有兴趣”的19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4.5%;“有必要、没兴趣”的18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2.7%;“没必要、有兴趣”的10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8.7%;“没必要、没兴趣”的8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4.1%。针对综合性问题,关于“您对新媒体下校园传统文化传播现状的评价’的回答中, “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占 11.3%、27.5%、52%和9.2%。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当前高校利用新媒体对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力度有待加强。

三、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红色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基本特征

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作为平台,以有线和无线作为传送方式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媒体形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因此,各种新媒体手段的广泛运用和普及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复杂模糊化

新媒体时代,花样繁多的艺术表现形式降低了人们通过传统方式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专注度。由于网速的提升和网络视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历史改编剧或是戏说历史的评述类节目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相比起阅读古籍史书等形式,简洁轻快的改编剧似乎更符合这个时代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但是经过改编和演绎的历史往往加入了一些制作组的观点,并不能反映当时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待文化的严肃性和专注度,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足

传统文化在信息繁多冲击下,在多数学生中逐渐失去了原本的主流文化的吸引力,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自身竞争力影响力遇到了一定的传播困难。加上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起到传播效果,如张贴宣传海报,发放传单等。所以传统文化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形式单调,缺少新的活力和时代意义。

(三)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度不高

很多重大事件在校园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体能够借助定制短信、分享视频,以个体传播等方式,用快速度、广范围使大学生完成信息的传递行为。高校却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体对一些热点问题以传统文化视角进行阐述,丰富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内涵。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反映,传统文化传播缺乏载体,校园内很少有接触传统文化的渠道。首先,高校未意识到新媒体对于传统文化传播的强大作用,两者之间的结合仍处于萌芽阶段。另外高校缺乏熟悉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人员或学生,难以组成队伍,形成风尚,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宣传工作当中。

四、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创新

依据以上调查,研究组认为高校应该立足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在莘莘学子的求学生涯中渗入传统文化,使这一育人特色内化于行动、外化于载体。通过打造精品素质课堂、搭建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组织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等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贯穿,虚实并行,与校园文化相辉映。

(一)打造精品素质课程

高校课堂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化素质选修课主渠道的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相关课程融会贯通,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讲授和正向引导,使相关课程更加切合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中,要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要弘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强调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统一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平台。使大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自觉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

(二)搭建传统文化教育网络

大众传媒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我们可以选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的发展为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新条件。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切入校园网络平台,创设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以公共微博、微信体系等网络媒体为载体,构建以人生导航为统领的集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及时更新内容,实现网上网下联动、全程关注、全员覆盖。

(三)组织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模式。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在高校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传统文化研讨会、学习班,开展经典诵读竞赛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起来也是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理论水平的教育教学模式之一。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大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展览会,参观各种人文历史景观或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夏令营等活动,使他们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并发挥其优势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我们应对其进行有鉴别、有创造性地继承、吸收和弘扬,并通过正向引导,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道德修养,又有文化素质的优秀社会人才。

课题项目:

基金来源(湖南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D15-12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编号:15XS08ZD)。

猜你喜欢
校园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