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介中播音主持建构环境事故话语的个案研究

2016-12-27 14:38郭玉萍
科技传播 2016年19期
关键词:播音主持

郭玉萍

摘 要 在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以电视媒介为载体的播音主持,已经成为普通民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媒体对新闻的建构框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认知,甚至改变人们的行为。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技风险的不断增加,环境事故也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本文选取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直播间》中对于福岛核事故的报道进行个案研究,使用了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本研究发现,《新闻直播间》采用的是一种简单化、碎片化、情感化的报道框架,在让受众易于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削弱了公众对于科技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 播音主持;福岛核事故;框架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019-02

1 问题意识与文献综述

在20世纪60年代初,麦克卢汉写道:“媒介即讯息。”这个说法其实阐述的是,任何媒介以它自身的“尺度”给个人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产生新的感知习惯,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

设想一下,一个新闻就是一个产品。生产产品的过程首先是获得原材料,把它制作成可出售的产品,然后运送、投放给受众,通过广告造成对产品的需求。

产品要通过“使用”才能体现其价值,使用产品往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受众在消费新闻产品的时候,也要遵循消费新闻产品的“规则”。这种规则可以理解为传者提供给受者应该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这种规则在新闻报道中被称为“框架”。与普通产品不同的是,消费新闻产品的“规则”——框架会在媒介与受众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发生变化。框架分析的目的就在于理解在互动过程中,关于社会现实的话语是如何被建构的。

在贝克看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威胁和高风险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日益进入风险社会。核技术、化工与生物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与人类社会密切联系却又有风险隐患的一个领域,环境事故日益成为公共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由于风险本身的存在,环境事故的发生也成为了必然。在频发的环境事故中,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会逐渐被民众所认识,这种认识也让趋利避害的民众对科学技术本身产生不信任感和敌意。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公民创议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中国,由于公民意识和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发育,不少城市居民,尤其是富裕城市的中产阶层,开始走上街头,通过邻避运动向政府表达自己对于环境风险的看法。在其中,具有联系功能的媒介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诠释指示人们如何对周围发生的事件做出反应。

口头传播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传播方式,在书写文字出现之前,人类文明中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经验通过口口相传完成世代之间的传递。由于人类说话的时候,倾向于对情景做出反应,甚至会对自己说话的行为本身也做出语气和手势的反应。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口头传播与电视媒介的结合成为了必然,于是,播音主持应运而生。本文意图通过个案研究,通过分析播音主持“框架”这样一个特殊的窗口来看待中国媒介在环境事故报道中扮演的角色。

自2011年3月11日起,日本福岛核电站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故让其成为了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央视的新闻节目《新闻直播间》为例,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新闻直播间》是如何通过播音主持来建构福岛核事故的话语。

本文之所以选取《新闻直播间》,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中央电视台是全国收视率以及覆盖率最高的电视台,以《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为代表的新闻节目更是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力。与《新闻联播》相比,《新闻直播间》提供了容量更大的播音文本信息供本文进行话语分析。

2 分析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以“新闻直播间”和“福岛核事故”为关键词,以2011年3月11日和2016年6月1日为时间的起点与终点,在央视网进行搜索,共获得103条有效搜索结果。获得分析样本后,本文部分借鉴了国内学者的新闻框架分类方法,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样本进行量化及内容分析。

和新闻标题通常以短语形式出现不同,播音报道的“标题”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主持人在进行相关事件播音报道的时候,其说出的第一句话往往承担着标题的作用,高度概括了整个事件,让受众非常迅速地获得了整个事件的全貌。

根据主持人播音报道的“标题”,本文将播音报道文本大致分为4类——东电或日本政府对福岛核事故的对策、福岛核事故的后续变化、福岛核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日本上下对福岛核事故的反思以及反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表明,《新闻直播间》对于福岛核事故的报道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事件的进展,也在变换着相应的叙事视角,从2011年3月12日起到2011年4月12日,《新闻直播间》主要是对福岛核事故的进展进行跟踪报导,重点在于介绍福岛核电站的状况以及东电对此做出的对策。4月12日以后,该事件的热度已经渐渐消退,除了介绍后续情况之外,播音报道的焦点还集中在福岛核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民众反应上面,在延续之前的“事故—反应”的报道框架之外,还体现了对日本相关民众的人文关怀。

与高层次结构的“标题”相比,中层次结构的要素是需要受众收听完播音全文才能把握,比如体裁、导向。根据新闻报道体裁的分类方法,本研究发现,分析样本的体裁可以分为报道和特写两类。在103个样本中,报道占了96个,占样本总量的93%。在本研究中,导向被分为告知、正面、负面、中立4种,告知指的是客观地陈述事实,没有进行态度的表达,而正面、负面、中立体现的是播音报道中的态度以及态度的博弈。根据表2我们可以得知,对福岛核事故,《新闻直播间》采取的主要导向是告知,即客观地陈述福岛核事故,这可能和样本总量中报道占大多数相关,同时,19篇持中立态度和8篇持负面态度的播音报道也表明了《新闻直播间》对福岛核事故日本方面的处理基本不持正面态度。

低层次的分析单元,本文主要分为修饰词、语调和姿态3部分,这些分析单元是要通过仔细收听以及观察,才能获得。针对福岛核事故,在报道中,《新闻直播间》主要使用的修饰词多是中性的令人容易理解的名词和动词,比如“排放”“污水”“辐射”,这些词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向受众明晰地表达事件的来龙去脉。而在相关特写中,《新闻直播间》会用“举步维艰”“短视”“不透明”“孤独感”等带有情感态度的词语,一方面表达对福岛灾民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日本政府在此次核事故的作为的负面态度。在播音主持中,语调,即声调在句子中抑扬轻重的变化,往往会使同样词汇构成的句子发生态度上的变化。同时,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主持人不仅仅向受众传达口语信息,也向他们传达了视觉信息。在本研究中,主持人在对告知为主的报道进行播音报道的时候,语调平实,波动较小,目光会直视前方,头部摆动幅度几乎没有,而在对特写进行播音报道的时候,他们语调会显得比较低沉,同时头部会微微低垂,目光会略看向下方。

3 探究与讨论

与以版面作为单位的报纸不同,广播电视是以时间作为单位。在目前执照拥有情况和技术条件下,广播电视的播出时间极其受限,一天最多只有24个小时。同时,播音主持,作为一门说话的艺术,它具有转瞬即逝的特性,这意味着传受双方都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两者结合的结果是电视中的播音主持注定不允许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以及容纳过多的陌生内容。所以《新闻传播间》在报道福岛核事故的时候,主持人所做的事情就是用较能被大家接受词语——口语词向受众传递简洁的信息,获得对这个事情的认识,则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就通过这种简洁的提供信息实现了。

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写道:“口语词使人的一切感官卷入富有戏剧性。”任何语言交流,“其意义和行为都是由组成性规则和规定性规则加以塑造。”在播音主持中,主持人的用词、表情、语气构成了一幕吸引受众进行观看的“戏”。而这个“戏”呈现的并不是主持人的个人传播行为,而是其背后的组织传播行为。《新闻直播间》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一档8小时新闻直播节目,每天会将重要新闻滚动播出,追求的是时效性,目的在于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得知最新的新闻消息,并对新闻做出反应。在爱德华·霍尔看来,这是一个低语境。在低语境中,大多数的信息都通过语言本身来传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播音主持的报道框架必然是一个简单的,不需要太多思考的框架。这个框架并不需要受众太多的情感参与,所以主持人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太多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他所做的事情,只是使用工整平实的语言,向受众叙述新闻事实。

所以,来龙去脉十分复杂的环境事故,在《新闻直播间》的“切割”下,被分解为上文所述的四大类——对策、变化、后果、反应。在叙述每一条具体的新闻的时候,受众接收的是“总分”叙事结构下的碎片化信息,要将信息拼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事实。为了让播音报道更加符合大众的认知经验,报道中的科技事实被社会事实所取代。这一方面让受众更加容易获得“戏剧般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他们对科技风险的理性认识,从“抢盐风波”中便可见一斑。对于公众和科技理性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如何将风险公开透明化与时效性相结合,是播音主持在未来报道环境事故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约翰·H·麦克马纳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6(1).

猜你喜欢
播音主持
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及创新空间
播音主持情感表达与言语交际策略分析
如何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与亲和力
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