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趣谈

2016-12-27 16:36郭艳红
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郑谷韩琦数枝

郭艳红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就是在写作时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对语句进行推敲、锤炼,可以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

唐代诗人贾岛写完《送无可上人》这首诗后,又在诗下加了几句注解:“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二句三年得”虽有些夸张,但他吟诗确实非常重视炼字,是著名的苦吟诗人。有一次,他在路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便在驴背上反复吟诵,伸出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当时韩愈是京城的地方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只顾思考,没有及时回避,侍从就把贾岛带到了韩愈面前。韩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思考,说用“敲”字更能烘托月夜的宁静。后来人们就用“推敲”比喻对字词进行反复斟酌。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一次他路过一座寺庙时,在墙壁上写下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前村月落一江水。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半江水”贴切,于是便专程赶回去想改过来。他到那里一看,发现已经有人替他改过来了。跑那么远的路只为改一个字,足见高适对炼字的重视。

五代著名诗人齐已写成《早梅》后,就去请教当时的诗人郑谷。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一句时,觉得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这样更能体现“早”。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当即拜郑谷为师,这就是著名的“一字师”的故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反复锤炼。《醉翁亭记》刚完成初稿时,文章的开头用几十个字罗列了滁州四面的山峰,后几经修改,改成了“环滁皆山也”五个字,使文章更加简洁,语言也更富有表现力。有一次,欧阳修为老朋友韩琦写了一篇文章。韩琦的家人带着文稿离开后,他又重读自己写的文章。当读到“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觉得这两句意思过直,读起来语气短促,不如在中间各加一个“而”字。改成“仕宦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后,读起来就更加连贯顺畅,语气也更加舒缓和谐。于是,他立刻命人骑上快马,追上韩琦的家人,把“而”字补上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泊船瓜洲》中的名句。诗中的“绿”字化静为动,极其传神。据说,作者王安石在写这句诗时,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 ”、“入”、“满”,最后才选定了“绿”。因为“绿”字最能反映春风给江南披上绿装这一变化,而且给人以清新的动感。

有时候,改动一个字还能救人性命呢!从前,一个县尉查阅案卷,看到他一个朋友的案卷上写着“某盗大门而入”,这是强盗所为,按律当斩,县尉想帮熟人减轻罪行,就在“大”字上加了一笔,改为“犬”。 “大门而入”的强盗行为变成了“犬门而入”的小偷小摸,定案时,此人也由死罪改为流放三年。一字之差,竟然会有生死之别。

近代也有许多“炼字”的故事。为了悼念被反动派杀害的青年革命家,鲁迅写过两句诗: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后几经修改,最终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眼”改为“忍”,更能表现作者被压抑的满腔愤恨;“边”改为“丛”,更能体现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郭沫若的话剧《屈原》里有一句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演出时,郭沫若总觉得这句话语气不够强烈,不能表达对宋玉的厌恶与愤恨之情。他就找一些演员商量怎样对这句话进行修改。一个演员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不如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读起来就够味了。”这样一改,果然生色不少。

平时写作文应该养成炼字的习惯,这样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猜你喜欢
郑谷韩琦数枝
郑谷诗歌的禅宗美学意蕴
《李朋墓志铭》与郑谷生年新证
梅花
豁达是一种境界
墙角数枝梅
墙角数枝梅
“数枝开”与“一枝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