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有心与无意

2016-12-27 18:06储冬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淡定创新型培育

储冬生

创新教育更多是一种意识和观念的培育,要有“有心栽花”的意识,更需“无心插柳”的淡定,有时过于“用心”,反倒适得其反。

什么是创新?我以为大家没有想到没有做到的,我想到做到了,而且对他人和社会有益处,这就是创新。创新是时代的召唤,我们的国家要想尽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跨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关键所在。学校应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就在今天的校园里、课堂上。

从学校的内部管理来分析,学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关键在于创新氛围的营造,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可以创新的氛围。创新,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必须允许人们探索和失败,必须用制度和规则保障每个人的创新权利。创新的前提就是要让人敢想敢做,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我一直以为,天才级的学生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但是学校可以给他一片土壤,包括空气、水分、阳光,他们需要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创新精神的培育不能满足于说多少大话、空话,关键是实实在在从细节处做起。譬如:我们夸孩子的时候,常说“这孩子真乖啊!”“他好听话!”这都是表扬孩子的话,但是从创新的角度来分析,这样的评价有益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吗?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反思。

从学校的外部环境来思考,办学的“标准化”思维要适应创新的“去标准化”诉求。原来我们的学校建设不注重标准或者缺乏标准,现在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所有的一切都要有“标准”,标准和规范被“泛化”了。为了应付教育行政的“标准化”要求,学校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也抑制了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泛化的“标准”导致学校管理的“结果高于过程、规范重于创新、一统取代多样”。千校一面,万教一法,已经成为教育的新困局。归根到底,“标准化”是基于“制造”的,而不是基于“创造”的,它的特征是批量生产。我们将培养人的方式称为“塑造”,将教育者称为“工程师”,将培养目标解读为“培养规格”,将教学准备过程称为“教学设计”……凡此种种,都有工业生产的“制造”模式的痕迹。要想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要给学校留足个性化发展的时空,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创新时代,教育领域呼唤“万众创新”。我们强烈地期盼着,尽快出现一个百花齐放、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教育创新的新局面。无论是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的营造,还是学校外部的“去标准化”思维的诉求,它们又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教育民主的思想。倘若没有民主思想的润泽,教育创新就无从谈起,无论是学校的、教师的,还是学生个体的创新,都不可能“真正发生”。

如何考量教育创新的成果,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学生的变化,我们最好的成果应当写在学生身上。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一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二是促进每一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尊重个性与培养共性不可偏废,不能执其一端。教育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平衡点。正如朱永新先生说的那样,教育的彼岸在哪里?那应该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创新教育的未来不是我们要想去到达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创新教育更多是一种意识和观念的培育,要有“有心栽花”的意识,更需“无心插柳”的淡定,有时过于“用心”,反倒适得其反。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创新教育,我提两点建议与大家共勉:第一,每天跨进校园,我们都要提醒自己:昨天,我也曾经是个孩子。第二,每天步入课堂,我们都要追问自己:今天,我能比百度教得更好吗?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淡定创新型培育
十二星座是如何应对期末考试的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追梦路上竞淡定
“淡定”宝爸的小小心思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