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改变

2016-12-27 18:07罗清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朴素因材施教个性化

罗清红

时移世易,因时利势,大数据时代,必然创生出百态千姿的教育形态;教育的朴素更多的是需要“坚守”,是在喧嚣热闹背后的安静,“坚守”会成为教育创新的一道别样风景。

天道刚健恒常,执持宇宙秩序,勤耕不辍,此之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道阴柔圆融,承载万事万物,无怨无悔,此之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之恒常,需要坚守;道之受阻,需要变通,行走偏移需要修正,行走反向需要喝止。

教育的核心任务不是培养一帮只会做标准答案的人,甚至不是驯化一帮具有完全同质的精神信仰的人,而是培养个性鲜明、思维独立,敢于质疑,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为什么有人会到德国疯抢电饭锅,到日本抢购马桶盖,彻夜排队高价购买苹果手机,不少家庭不惜花光多年积蓄送孩子外出求学……这都凸显出当前我国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高品质教育供给奇缺。归根结蒂在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人才。

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从哪里来?关键就三个字:“天垂象”。古人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求诸物,进而形成万经之首的《易经》。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教育主张无一不是“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如果学校的空间成为“仰观雾霾,俯看水泥,远观围墙,近是作业”,成为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必然自绝于智慧。未来学校不需要富丽堂皇,需要多一些乡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因为,创新的灵感一定来源于大自然。

小农经济时代,在东方,推行仁政私学,教育是贵族享有的特权,个性化、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工业化时代,在西方,创生出来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标准的考试,统一的答案,流水线式的教育满足了社会对工具性人才的需求,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但批量化生产的教育却丢掉了教育的创造性与个性化。

当今教育,如何才能同时满足教育对大众化与个性化的双重需求?大数据时代,云技术让数据发声。“发声的数据”使个性化的大众教育真正地成为了可能。

创新的教育,必定是个性化凸显的教育,数据有助于发现真实的学生,数据有助于让教育从“漫灌”走向“滴灌”。

当今时代,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创新的触角延伸至一切领域的所有角落。然而,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只有形式创新将会失去灵魂,必然苍白无力,难以为继。

有时候,我在想,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信息暴增,变化多端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是要坚守些什么?否则教育将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不知所踪。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以为“坚守”也是一种创新。“启迪有方”“治学严谨”体现了教学的一体两面,我们需要坚守;“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最朴素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坚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直指教育的本源,我们更需要坚守。坚守优秀传统能让教育处变不惊、保持独立而不迷失方向。坚守优秀传统可以让教育接地气、吸营养,保持肌体强健而不为外界所侵蚀。

《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能用语言讲出来的都不是常恒之道,真正的“常道”不是用嘴讲出来的,而是用行动实践出来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行胜于言!因为教育中的很多真谛是说不清楚的,但它真真实实地存在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普通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朴素而本真,自然外显而不自知。教育需要这样内心宁静的教师群体。孔子为什么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受人尊重? 力量的根源在哪里?在于他的“述而不作”,他总是客观记述事实而不阐发,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教科院)

猜你喜欢
朴素因材施教个性化
隔离朴素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