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特点分析

2016-12-27 16:31孟和宝音
学理论·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孟和宝音

摘 要:抗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期间,蒙古文期刊方面经历了受挫和恢复发展等不同变化时期。该时期蒙古文期刊(包括合璧)就其内容特点而言具有民族性、地区性和时代性。就蒙古文期刊作用而言,满足蒙古族人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各类近代知识的提升需要,开阔了眼界,为当时和将来蒙古文出版和印刷事业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蒙古文期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157-0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蒙古文期刊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总体看,对该时期蒙古文期刊的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状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该时期蒙古文期刊进行分析。

一、抗日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受挫

抗日战争八年期间是民国年间蒙古文期刊受挫时期。整个内蒙古西部地区,只有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西部(今巴彦淖尔市西部)、阿拉善旗、额济纳旗还处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与敌对势力抗衡。战争状态扼制了期刊事业的正常发展,处在一种受挫的非正常状态。

(一)沦陷区的期刊事业

在“满洲国”统辖下的内蒙古东部,地方报刊只有原《蒙古新报》(蒙文)改为《青旗》报(蒙文旬刊)继续出刊;其他如《儿童新闻》(蒙文周刊)《大青旗》等都出刊时间不久,民间只有《丙寅》(蒙文月刊)等报刊。1938年1月,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公署主办的《土默特左旗公报》(蒙汉合璧季刊),铅印。1938年1月,依克明安旗公署主办的《依克明安旗公报》(蒙汉合璧,月刊),铅印。1938年,《警友》(蒙古文),在长春创刊。《儿童新闻》是蒙古新报的副刊,1938年8月创刊,蒙古文铅印报纸,主要刊登国内外要文,常识,世界各地故事,笑话和算术等。《青旗》报是在《蒙古新闻》的基础上创办于1941年1月的一张综合性报纸。内容有国际国内外新闻,国内外蒙古人情况等多方面内容。1941年,蒙疆资料社主办的《蒙古画报》(蒙汉两种版本),在张家口创刊。1942年,兴安学院蒙古学生主办的《兴安岭》(蒙汉合璧),在王爷庙创刊。1942年,“满洲国”蒙古留日同学会主办的《新蒙古》(蒙古文),在日本东京创刊,铅印。约1944年,蒙藏学校现代蒙古社主办的《新蒙古》(蒙汉合璧),在南京创刊,铅印。1945年,在海拉尔创刊的《鹰》(蒙古文),油印。约1945年,“满洲国”军事部主办的《铁骑》(蒙古文、季刊),在新京创刊,铅印。1943年1月20日,青旗社主办的《大青旗》(蒙古文,双月刊),在新京创刊,铅印,32开。该刊是综合性刊物。它虽然是日本侵略者为挽救战争的宣传工具,但是在继承和发扬蒙古民族文化遗产有重要贡献,使其内容丰富多彩。1943年,兴安总省主办的《兴安总省公报》(蒙汉日合璧),在新京创刊,16开。

在“蒙疆”政府统治地区,日本方面就抓紧出版报刊,以尽快达到其在思想上控制民众的目的。日本顾问杉古善藏奉日军之命在1937年10月16日创办《蒙疆日报》,蒙古文,铅印社址在厚和(即呼和浩特)。以宣扬加强蒙日合作,共建大东亚共荣圈为宗旨。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的《政府公报》(汉文版)创刊于1938年1月,铅印大16开,由《蒙疆日报》社代印。至于《政府公报》的蒙文版,据史料记载“因蒙古文字模最近(指1938年6月——引者)方运到,故现在正赶印中”[1]。由此可见,该《政府公报》曾经出版过蒙文版。1938年5月20日,为使民众彻底贯彻亲日防共、民族协和、民生向上的基本政策,又在张家口成立了对“蒙疆”境内新闻、通讯及其印刷等文化事业实行一元统治的垄断机构——蒙疆新闻社,所出报刊里有张家口本社出刊的蒙文《蒙古新闻》(周刊,由《蒙古周刊》发展而来),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前夕,停刊[2]。1938年6月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外交处创办《蒙古周刊》蒙文铅印报纸。以宣传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外交处事物为主要内容。1939年5月,蒙古文化馆研究部主办的《文化专刊》(蒙汉合璧、月刊),在厚和创刊,铅印,16开。1940年,蒙古文化馆主办的《蒙古文化》(蒙汉合璧),在厚和创刊,铅印,16开。1940年,蒙古文化会主办的《复兴蒙古之声》(蒙古文、月刊),在张家口创刊,油印,16开。1941年11月20日,蒙古军将校团主办的《铁壁》(蒙汉合璧,月刊),在厚和创刊,铅印,32开。1945年4月10日,蒙古留日同学会主办的《复兴之蒙古》(蒙古文),在张家口创刊,铅印,16开。

(二)未沦陷区的期刊事业

在内蒙古西部未沦陷区,绥远省政府的临时所在地陕坝,已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较大的报刊多在这里出刊问世。其中如伊克昭盟,札萨克旗有绥蒙党务特派员办事处的《民众日报》(蒙汉合璧)等。此外,宁夏阿拉善旗有《阿旗简报》(蒙汉合璧日刊),该报由阿拉善旗中央直属区党部主办,大约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初,油印,社址在定远营。该报以抄收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简明新闻为主。这些报刊出刊短暂、发行较少。其中出刊较长、影响较大者,当推《民众日报》。该创刊于1939年7月1日,石印,4开2版(蒙汉文各一版)。内容以宣传抗日,报道绥蒙抗战动态及沦陷区情况为主,曾称赞其为“蒙旗前进的号角”。还有,1941年,伊克昭盟札萨克期蒙旗青年会主办的《蒙旗青年》(蒙汉合璧),铅印。

中国共产党出的报刊有1944年冬,为了向内蒙古伊克昭盟的蒙汉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三边地委在定边创办《蒙古报》(蒙汉,油印,4开),专门对伊克昭盟蒙古民众进行革命宣传。该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早的地区性报纸。1945年,中共伊克昭盟工作委员会处成立后,该报以蒙汉两种文字出版,宣传党的政策,继续宣传建立联合政府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1945年2月,移至伊克昭盟城川出刊(遂改为64开小册子),1951年停刊。1945年5月15日,绥蒙指导长官公署主办的《新绥蒙》(蒙汉合璧,不定期),在陕坝创刊,铅印,16开。1940年5月,蒙藏月刊社主办的《蒙藏月刊》(汉蒙藏合璧、月刊),在重庆创刊,铅印,16开。到抗日胜利前,有石印、油印、铅印多种印刷形式的蒙古文刊物也有一定的发展,为以后蒙古文刊物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官方对新闻舆论的强力控制

在整个沦陷区,日本统治者实行新闻、通讯及印刷等文化事业一元统治的专制政策,所有新闻报刊事业都受到严格掌控,只能在他们划定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报道发表言论。在“满洲国”统辖下的内蒙古东部,《青年之鉴》(蒙古文、不定期)虽有日人竹内正等人参与创办,仅出刊一期,就被兴安局警告停刊。《青旗》(蒙文旬刊)报社编辑茂敖海因反对社内日人的不用蒙古语翻译外来语的主张,即遭警察署借故逮捕并严刑拷打[3]。在未沦陷区,绥远省军政当局及党团机关为了传播抗日消息,鼓舞斗志,传达政令,加强政权建设,强化思想控制等,也严格地掌控着所有的报刊出版。在这种情况下,官方报刊占压倒优势,通讯社和民间报刊寥寥无几,成为这一时期报刊事业的鲜明特征。官办的有《兴安总署汇刊》《蒙政部汇刊》《蒙古报》《蒙古新闻》《政府公报》《蒙古周刊》《蒙古新报》《蒙古新闻》《文化专刊》和《蒙古文化》等。《丙寅》《蒙民厚生会留学生会报》《复兴蒙古之声》《祖国》《漠声》《新蒙古》和《复兴之蒙古》等属于民办性质。而《青旗》《儿童新闻》《大青旗》等则属于官民合办性质。

日本占领时期,蒙古文刊物的办报主体均为政府机构或由政府特许的新闻垄断机构,所以其政治倾向极为明显,即体现的是日本的傀儡——“满洲国”和“蒙疆政权”的政治意志,成为各政府向蒙古人宣扬日本的所谓“大东亚新秩序”等政策、措施的工具;从新闻报道的内容看,绝大多数是从当时的汉文和日文报纸翻译过来的。该时期蒙古文杂志(包括合璧)的办刊主体则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即官办、民办、官民合办形式并存,而且民间团体居多。从内容看,民办或官民合办的杂志所刊载的各种文章,大多为蒙古族各阶层人士所撰写,更多地反映了当时蒙古人的各种主张,所以更具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蒙古族知识阶层通过宣传蒙古民族过去的辉煌历史,为唤醒蒙古人的民族自信心,振兴蒙古民族所做的努力。

二、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恢复并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是民国年间蒙古文期刊恢复并发展时期。抗战结束后内蒙古地区进入国共两党政治势力激烈争夺和较量的新阶段。内蒙古东部地区及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地方,因苏蒙联军的解放而很快处于中国共产党的控制之下;而内蒙古西部地区,大都处于民国政府的统治之下。国共双方都在匆忙中出版报刊,除满足自身工作需要外,还力争控制舆论,进行政治宣传。

(一)东部中共控制区报刊的兴起

在内蒙古东部,在中国共产党势力尚未到达之前,除个别地方因稳定地方秩序的需要,短期内出过报刊,如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等蒙古族党派出版有《人民之路》(1945年10月18日创刊,蒙古文,不定期)等报刊,进行拥护苏蒙红军,发动群众,争取民族解放的宣传。1946年1月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成立后,出版有《东蒙新报》(三日刊)。1946年1月,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科左中旗团委主办的《团友》(蒙古文),油印。1946年4月中国共产党全面掌握了内蒙古东部地区自治运动的领导权后,由于宣传革命理论,统一民众思想的需要,报刊出版发展迅猛。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将《东蒙新报》改组为《群众报》(蒙汉文两版),使其成为自己的机关报,成为引导各报的核心。1947年1月1日,该报又改为《内蒙自治报》。1947年9月1日起,又成为中共内蒙古工委的机关报。1948年1月1日改为《内蒙古日报》,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此外,还先后出刊有《人民知识》(蒙文月刊)、《内蒙古周报》(蒙文)等刊物。在辖下各盟,先后有锡察行政委员会的《今日新闻》(约1947年5月创刊,隔日刊)、《群众》(蒙古文,不定期,1947年7月1日创刊)、《牧民报》(1948年4月创刊,蒙古文,不定期)、《生产报》(蒙古文,不定期);呼伦贝尔地区有《呼伦贝尔报》(1946年10月10日创刊,蒙古文)等。甚至一些旗县委或政府也出有报刊,如中共西科中旗委员会的《草原之路》(蒙汉合璧)、《西中报》(蒙汉合璧)等。军队报刊亦颇活跃,有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兴安军区的《战斗画报》(蒙汉合璧、半月刊)等。

在内蒙古境外,1945年10-11月,旅居长春的一些蒙古族人士曾在苏联红军驻军的领导和支持下,出刊过蒙文铅印小报《蒙古人民》(不定期)和《民报》(周刊),以宣传苏联红军的功绩,介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1946年3月15日,内蒙古报社主办《内蒙古周报》(蒙汉合璧),在张家口创刊,铅印,16开。1946年7月1日,兴安报社主办的《内蒙古》(蒙古文、旬刊),在海拉尔创刊,油印,16开。1948年4月1日,内蒙古日报社主办的《人民知识》(蒙古文、月刊),在乌兰浩特创刊,铅印,16开。1949年1月10日,内蒙古日报社主办的《内蒙古周刊》(蒙古文),在乌兰浩特创刊,铅印,16开。1947年2月15日,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出刊《蒙声》(蒙汉合璧、半月刊),在张家口创刊,铅印(蒙古文石印),16开,借以传达中央政令,沟通蒙汉感情。

(二)西部国统区报刊的艰难恢复

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旗《阿旗简报》(蒙汉合璧)和《奋斗日报》继续在陕坝出刊。另外,绥远省的报刊事业有所恢复。还出刊针对蒙旗的《奋斗日报蒙文版》(蒙汉对照、三日刊)。各报社还为保护同业利益,1947年9月5日成立归绥日报业公会。“为保障新闻自由,研究新闻学术,并联谊记者情感,增进记者福利起见”。1947年10月,成立归绥市新闻记者公会。有原在伊克昭盟的《民众日报》(蒙汉合璧)等党部报刊迁来包头市出刊。其他各县亦有报刊复刊或问世。期刊的情况较报纸稍好,但大多集中在归绥。还针对蒙旗,出刊《新蒙半月刊》(蒙汉合璧,1947年6月15日创刊)。一些社会团体也出刊物,如1947年1月1日,蒙古青年励志社主办的的《蒙古青年》(蒙汉合璧,月刊),在归绥创刊,石印,16开。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绥远省境内扩展自己的控制区域,为指导工作和加强宣传,也积极出版报刊。除中国共产党伊克昭盟工委的《蒙古报》(蒙汉文两个版)仍在出刊,并于1949年9月改为《伊盟报》。另外,1945年10月,国立边疆文化教育馆主办的《中央边报》(蒙汉合璧),在南京创刊,铅印,16开。

总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经历了受挫和恢复发展等不同变化。就该时期蒙古文期刊内容特点而言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和时代性。以蒙古文字(包括合璧)来办刊不仅体现了蒙古民族人民的愿望,而且对蒙古民族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显示了其民族性;办刊的地点而言,既有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又有其他地方(南京、张家口、长春、日本东京等),体现出民国年间蒙古文期刊的地区性特点;时代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刊载内容之政治性、综合性以及传统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办刊主体上官办、民办、官民合办都有,在印刷上有石印、油印和铅印。持续时间上大多断断续续不等。办刊者办刊理念个个有所不同,但在客观上就蒙古文期刊作用而言,满足蒙古族人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各类近代知识提升的需要,开阔了眼界,为当时和将来蒙古文出版和印刷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蒙古联盟自治政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七三三年甲年度行政概要[Z].1938.

[2]二木博史.关于蒙疆政权时期蒙古语定期报刊[G].日本蒙古学会纪要:第31号,2001.

[3]忒莫勒.内蒙古旧报刊考录[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9月历史大事记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论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
论解放战争时期桂北武装起义的历史必然性
华北解放战争中我军政治工作思想和实践初探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延边地区的剿匪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力量消长及中共取胜原因
解放战争究竟打了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