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2016-12-27 17:07温阳阳崔政
学理论·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

温阳阳+崔政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不但影响了网络舆论的正常秩序,更危害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往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往往就理论而谈理论,忽视了其社会现实性。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小说、电影、电视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传播;而当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阵地发生了改变。其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自发性等特点,在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大肆传播该类信息,频频编造诋毁历史英雄人物、否定毛泽东历史功绩,反对共产党领导的网络段子。也就是说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备了网络传播的特征,欲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本质,需从网络现象入手,重点对其传播特征展开深入分析,以期揭示本质,从而肃清危害。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传播特征;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4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指出:“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1]虽然,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长时间的批判,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重点放在史实探讨和理论研究上,往往就学理而谈学理,社会现实性略显不足,无法透视这一思潮的全貌。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反映了社会现实的诸多方面,不应做单一的理论探讨。随着网络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内容传播的阵地主要集中在网络,然而深入探讨网络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新发展、新特征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以网络发展为背景,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视野,对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负载结构,从而认清其本质具有一定意义。

一、何为历史虚无主义

尼采曾言:“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2]“虚无主义”中的“虚无”是价值完全毁灭和无的过程。社会意识形态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出现和发展发生了变化,以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世界取代了价值世界,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之前以“超验领域”作为价值观核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虚无主义”的历史进程由此开始。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概念,认为世界是虚无的,人们的存在和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虚无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形式的虚无化表现,若将虚无主义进行分类,可具体分为: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民族领域中,德国哲学家F.H.雅各比在《给费希特的信》中首先使用,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根本否认民族的存在。在文化中,虚无主义常常以文学著作、影视作品为载体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抹杀和否定。在历史中,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苏联的工业化、农业化也遭到全面否定。

有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借歪曲历史本来面目证明‘学习西方的主流文化是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由之路,从而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3]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丑化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中国最终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运用的是主观主义方法,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谈到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泛起要追溯到近代中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陈序经首先提出,“全盘西化”,他认为,“西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都比中国得好。就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上,我们也不及西洋人的讲究。”[4]这些文人和知识分子通过报纸、刊物、著书等途径宣扬中国文化的出路唯有彻底西化,胡适、陈序经等大学者纷纷表示支持、赞同。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特别是人民革命的胜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极大发扬,历史虚无主义得到了一定的抑制。改革开放之后,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又开始在中国重新泛起。中西方政治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再次引起人们对中国历史和道路选择的争论,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小说、电影、电视等文学艺术作品上借反思“文化大革命”之名,实为“纠正”社会主义;借反思历史之名,歪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谛。梁柱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总结为三个表现特征:第一,历史虚无主义集中表现为对革命的否定。第二,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重新评价历史。第三,有着鲜明的政治诉求,力图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5]。

由此可见,自近代中国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征总是依赖不同的媒介,而其传播特征和传播媒介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也在发生着改变。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借助文学和影视作品为传播媒介,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途径以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兴的网络平台为主要载体。历史虚无主义在互联网上公开直白表达自己的观点,引来一些缺乏是非辨别能力的网民跟帖“点赞”。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声音不断,但其主张从未沉寂,当前,要对网络空间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新的传播症候进行深入分析。

二、网络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亦弥漫其中。当下中国,大众利益有时会受到部分带有官僚主义作风人员的侵害或不利影响,法制化表达渠道不畅,而网民具有跟风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很容易被网络舆论所诱导,低门槛的网络环境就容易成为民粹主义的发泄途径。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恰恰利用部分网民对政府、社会的不满心理,将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网民拉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中。早在2013年,网络大V“作业本”在微博上戏谑“由于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之后,凉茶企业“加多宝”官微与“作业本”在网上互动,“加多宝”表示如果“作业本”开烧烤店就立即送10万罐凉茶作为支持。相关微博被迅速转发上万次[6]。除此之外,黄继光、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历史英雄人物屡遭调侃,雷锋等新中国成立后的道德模范也频遭非议。更有甚者认为历史记载和人民群众口中的蒋介石不是真的蒋介石,只有蒋介石日记中的他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然后,将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矮化,并且诋毁、污蔑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思想理论,否定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

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中频频出现,近两年关于网络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新症候的研究也逐渐进入学术界的视角,相关文献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媒体传播中的新特征进行了丰富的分析。有些学者对网络空间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提出几点特征:第一,它总是片面取材,用冷静、客观的科学方法解释其论断的合理性,对历史做出结论和评价。在科学之名的掩盖下传播其丑陋之貌。第二,说理多数采用通俗的文字,以“质朴”的语言更容易让人理解。它经常将历史说得生动形象,便于大多数人接受,看起来平易近人。第三,利用大众心理学,用貌似平易幽默、“接地气”的说法,引发人们某种心理共鸣。第四,迎合一些人所谓反思“中国宣传史上传播手法失误”的心理 [7]。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形态和特征 :“以所谓‘科学否定英雄和英雄行为;以所谓‘摆拍否定正面宣传;以所谓‘假设否定历史规律和人民选择;以所谓‘真相抹黑领袖人物和历史进步人士;以所谓‘人性否定革命斗争;以所谓‘阴谋否定党内思想斗争。”[8]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兴网络媒体,如,微信、微博、论坛等衍生出各种各样适合网络传播的形式,呈现出分散化、隐蔽化、虚伪化等新特征[8]。然而,众多学者的研究尚存不足,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学理依据的同时并没有将研究纳入新的学科体系中。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虽然是一种社会思潮,反映的是当下社会现实问题,但在学术研究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就特征而谈特征,忽略重要的理论依托,导致研究失去可靠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与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路径的改变,网络作为传播学领域中的一部分,其背后有着复杂的作用机制,因此,网络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有必要纳入到传播学的体系中。

三、网络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征

传播学认为,任何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都受到其传播媒体的形塑。同理,历史虚无主义信息与网络传播媒介同样存在着相互形塑。在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中,媒介、传播者、受众都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再到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同阶段的传播特征。

首先,从传播媒介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媒介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化的变迁过程。在媒体商业化之前,媒体信息被“把关人”所监管,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路径受到限制,少量集中于小说、电视、电影等文学艺术形式。进入21世纪,随着WEB2.0的兴起,“把关人”效应缺失,博客作为主要的自媒体平台具有发表言论门槛低、审查力度小、传播能力强的特点,历史虚无主义利用这些自媒体特点对其主张进行肆意宣传[9]。2010年前后,微博和微信的诞生进一步扩展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这些自媒体常常以短小、碎片化的网络段子推动一个话题从小到大、从浅入深,并伴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最终形成不可小觑的累积效应。

其次,从传播者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者经历了从实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到匿名的网络“公知”的转变历程。网络“公知”缺乏最基本的学术训练和研究能力,他们常常以匿名身份语出惊人——不仅没有摘下“价值中立”“还原事实”的旧面具,又增加了曲解近代史、诋毁历史英雄的新招数。网络大V和一些网络“公知”作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推手,总是不失时机地借助新媒体有意无意地为其主张搭建平台;而少数所谓知名专家学者打着讨论学术的幌子,坚持学术无禁区,实则为历史虚无主义理论的阐释者和辩护者。

最后,从受众来看,高唱诋毁英雄、否定历史曲调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正好迎合了受众的肤浅性心理。他们利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众多矛盾,将这些社会矛盾片面化解释、无限化放大,最后引向“体制问题” “文化问题”和“历史虚无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使一部分民众利益受损,他们对社会的很多现象产生不理解、不满,对党产生不信任。在网络世界中,受众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大量转发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进一步激发他们潜在的心理,由此可见,他们在承担受害者角色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着制造者的角色。

四、小结

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理论和危害,而缺少其社会现实性的关注。以其现实的传播方式变迁为线索,可以看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媒介形塑了它的传播特征。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报刊、小说、影视等媒介贬低中国文化,宣扬西化才是唯一出路。进入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打着“学术”的幌子歪曲中国近代史。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具有匿名性、自发性特征的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舞台”。他们总是将一些小文章、小段子化整为零,以煽情耸动的标题夺人眼球,在分散的表述中逃过监管得以广泛流传。因此,严厉整顿网络监管系统,加强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的宣传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中传播的必要捷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01.

[2]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80.

[3]龚书铎. 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5):49-51.

[4]罗荣渠.中国文化之出路[C]//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363-364.

[5]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120-128.

[6]陈鹏,栾红 . 邱少云真的在烈火中一动不动?[EB\OL] . [2016-05-15] .http : //www.china.com.cn/news/2015-07/29/content_36173718.htm.

[7]孟威.抵制“英雄诋毁说”“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逆袭及其克服[J].人民论坛,2015(15):56-59.

[8]杨建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0-114.

[9]徐蕊,崔政. 基于媒体传播特征变迁的“公知”群体话语建构研究[J].学理论,2016(3):162-164.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浅析当代影视剧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特征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