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016-12-27 17:10王爱萍
学理论·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

王爱萍

摘 要: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时代下,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在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防范其负面效应,探索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50-03

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价值的基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必然会形成体现当下时代特色的价值观念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的统一体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2012 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提炼概括。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如何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防范网络的负面效应,对于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及其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以新技术的应用、海量信息处理及充分互动为特征的新媒体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此后,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又发展出很多新兴媒体形式或载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2]。互联网等新媒体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它对传统的传播媒介、传播环境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资讯的共享性与同步性。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地域阻隔、科技落后等因素阻碍了人们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打破不同国度、文化、族群、阶层的限制,实现资讯的全球共享;打破技术传播的限制,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实现全球即时播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媒体”,实现了资讯的全球同步共享。

2.虚拟现实性。网络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建了网络虚拟空间。网络依托计算机通信设备和网络编码实现信息的传播,脱离了书籍和报纸杂志等实体;通过通信软件为用户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虚拟的环境与技术,而无须人员在场;通过信息技术对人们社会生活进行实时再现,创造“虚拟现实”。网络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文化、信息交流空间,通过数字化的信息传输而实现。

3.交互性与平等性。互联网等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播者和受众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有着相应的控制权,可以自主决定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可以互换,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是受众。此外,在网络上,每个人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网络上的交流也是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被隐形,人们可以自由表达、平等交流对问题的观点、见解。

4.低制约性与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网络消解了绝对的权威,没有人可以完全掌控网络;网络环境下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个人的言行完全依靠道德自律,现实社会的法律规则往往鞭长莫及。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和接收任何信息,这导致网络很容易受到低俗文化、网络病毒等的污染,从而滋生各种网络犯罪行为。

互联网不仅仅引起了一次大众传播媒体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人类通信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变革,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数字化生存”的最先体验者,大学生首当其冲地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互联网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交流的便捷性,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资讯的主要渠道,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是良莠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理想价值属性、现实价值目标、道德价值要求等多层次价值理念,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3]。我们将从以上层面展开,分析互联网时代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全球化视野与民族认同感弱化。信息的联通和共享加速了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交流,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地球已然成了地球村,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大学生借助互联网等资源,能够共享到全球资讯,关注全球问题,形成全球视野。但由于西方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在互联网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其无疑已 成为事实上互联网世界的中心,更多享有着世界话语权,更为便利地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推销其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对自由民主充满向往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蛊惑;追求时尚和国际化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弱化了民族认同感。

2.多元价值观与价值取向迷惘。网络使得不同地域、民族、背景的文化观念,打破了地域、阶层等诸多限制,在网络平台上交流碰撞,形成了多元价值观。这有利于大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批判吸收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树立更趋于科学合理的人生价值观。但由于网络上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传播者,网上信息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大学生而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辨别信息能力有限,很容易受新奇事物的吸引和过激言论的影响,很多学生感到价值选择迷惘,甚至出现价值选择偏差。

3.开放的网络环境与道德自律的弱化。在现实社会,群体生活中的个体言行受到社会规范、群体舆论的制约。而在网络世界里,人们不需要以真实面目出现,可以尽情进行个性化和主体化的表达。除违法违纪行为,不需要为自己的网络言行承担责任。网络虚拟空间给人以极大的“自由”,但也使一些人放松了道德自律,随意发布不当言论。大学生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渴望自主选择,追求自由平等,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想做的事,行为随意性增强,法律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淡化,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甚至忘掉自己的社会责任。

4.便捷的交往方式与人际关系的淡漠。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足不出户即可交天下友,道天下事。丰富的网络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但也为在现实中适应不良的学生提供了“避难所”。一些在现实交往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会退回到网络世界中,在虚拟的网络沟通中获得满足感,回避真实的人际互动、情感交流;一些学业受挫的学生会缩回到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获得虚幻的成就感,甚至荒废学业,心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代赋予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的课题。但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成因是复杂的,仅仅分析互联网,就事论事,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式不足以解决问题。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着眼全局,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有效开展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1.社会环境影响。年轻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网络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我们看到,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恰逢我国社会处于工业化社会中期阶段,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消费文化盛行,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功利化取向凸显,在某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的状况。社会现实是一本更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网络环境往往也是社会发展不够准确的晴雨表,深刻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取向。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价值困惑,或者价值盲从。

2.学校教育薄弱。传统的德育课程更多以灌输为主,教学内容不能够很好地结合现实、结合学生的困惑,不能满足学生对未知的探索和思考,在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重品牌轻内涵、重形式轻实效,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时代来临,学校没有很好地抓住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的契机开展价值观教育。目前高校的网络教育形式呆板单一,内容陈旧僵化,脱离社会实际,不能够对学生形成引导。而互联网世界恰好满足了学生对于未知的探索,满足他们自由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与此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乘虚而入。

3.家庭教育不足。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家庭教育重学习轻成长,忽略对孩子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大学阶段,在学生成长不足的情况下,简单地把孩子交给学校和社会,忽视了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不少家庭在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相对都是缺位的,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互联网时代,由于知识结构的差异,有些家长不了解网络,无法与孩子沟通,更多的时候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打击唯恐不及。而有的家庭本身未能提供适合孩子的成长环境,孩子的个性发育不良,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更易形成偏颇的价值观念。

4.学生能力欠缺。埃里克森指出,在人格发展阶段中,青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在对自我认同感的寻求中,可能会参加各种组织,为的是努力“寻找”他自己[4]。大学之前,在学业的压力下,学生自我思考和探索受到很大局限,价值观更多地受到学校、家庭和伙伴的影响。大学阶段,学生有了独立的成长空间,也有了更多的价值困惑,在价值观的迷茫探索期,面对纷至沓来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他们往往显得措手不及。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平面化阅读,弱化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不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而在现实交往或生活遇到压力时,网络为他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的空间。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互联网等新媒体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深远影响。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应该调整思路,把握契机,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的优势,规避不利方面,创造性地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

1.创新教育理念。理念创新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改革的先导。首先,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实现信息的开放,勇于面对复杂多元的价值理念,以科学的价值理念做引导,相信学生可以在多元选择中明辨是非,自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其次,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见解的主动性都大大增强。价值观教育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为双向交流和沟通,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鉴别力,使其真正成为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价值观归根到底是人的价值观,它一方面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应积极促进个体的发展。在个性充分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价值观教育更需要结合学生学业职业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内在生命诉求,引领学生成长。

2.加强网络等平台建设。互联网时代,各类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目前很多高校的媒体建设形式单一,主要局限于网页建设、手机短信的编发,内容滞后,滞后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形式呆板,教师和学生很少访问。因此,急需加强网络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除网络之外的博客、QQ群和空间、微课、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力;丰富价值观教育内容,关注时事热点,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敏锐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同时,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共建清新文明、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3.发挥“载体合力”的整合优势。进行新旧教育渠道的融合,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其生动形象、方便快捷的传播特点受到大学生的追捧,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育中都有着丰富的价值观教育资源,传统的教育实践环节恰恰能弥补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不足,将传统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和新媒体实现有机结合,形成线上和线下的合力,这样,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如虎添翼。多渠道推进价值观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虚拟”和“现实”的有效互动。此外,传统教育渠道在价值观教育中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毕竟“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离开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教育关系只会成为“伤害和受伤的机会”[5]。

4.提高学生思考力和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包括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媒介素养不仅是资质,也是方法和技能,它决定了现代人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媒介生存能力[6]。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中,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关键因素,而其中的思考力、判断力的培养是核心。媒介素养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学校可以开设媒体教育相关课程,系统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媒介评判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享用大众传媒资源。同时,可以发挥高校多学科的优势,哲学、新闻学、管理学等学科能够有效加强大学生思考和判断力的培养,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互联网时代的价值观教育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树立大育人观念。社会环境树立了社会价值标杆。建设社会良性发展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大环境。我们不仅要以先进的理论引领人,更要以完善的制度、合理的规则引导人。如果说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么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则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直接因素。因此,大学生在高校校园环境中所接触到的道德标准、价值目标、学习的积淀、榜样示范、亲身体验和自我评价都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基本因素。在这个阶段,对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而言,家庭环境依然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后盾。互联网时代,发挥互联网等信息平台的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协作,才能有效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6-0720].http: //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3]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础构建核心价值观[EB/OL].人民网,(2013-01-14)[2016-07-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114/c49157-20188475.html.

[4][美] 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M]. 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黄岩,陈伟宏.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6]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浅议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