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2016-12-27 17:33钟治民
科教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科举社会图书

钟治民

摘要 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北宋科举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内容和程式及其改革,科举制度对文学、图书领域的影响。此外,其它方面也有所涉及,诸如法律制度、社会公平性研究等等。本文最后指出当前研究在纵向历史的大视野方面略为缺乏,强调对科举制度的研究不光要揭示其历史地位,更应发掘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科举 社会 文学 图书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69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唐时期,兴盛于宋代,终结于1905年的晚清政府,在中国延续了1300余年的历史,可谓时间长久、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科举制度在传统社会中不仅是士子的考试制度,更是国家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思想领域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历代科举制度不尽相同,甚至同朝科举之制也不断革新发展,但总体而言科举制度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呈现出某些稳定的特征。在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中,北宋时期的承前启后地位较为突出,一方面北宋的科举制度在隋唐的基础之上有了较大的革新和完善;另一方面北宋确立的科举制度为南宋以及明清两代大部分所因袭。对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研究探讨对于理解北宋的思想源流和社会结构以及梳理中国科举制度史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对于北宋科举制度的关注和研究已较为充分,并取得相当的成绩。本文拟就北宋的科举制度对21世纪以来国内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为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近十余年的文献来看,学界对北宋科举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内容和程式及其改革,科举制度对文学、图书领域的影响。此外,其它方面也有所涉及,诸如法律制度、社会公平性研究等等。

1北宋科举制度对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影响

由于科举考试是国家的选官制度,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试图学而优则仕、获得优越的身份地位和经济回报,都必须凭借科举之途。所以,虽然参加科举考试的仅仅是极少数的士子,但它所动员的力量却是整个家族。换言之,一个士子最终中试及第,不单纯是个人天资和努力的结果,更与其后家族严父慈母默默的付出和支撑密不可分。而士子及第的荣誉,更是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阶层的流动。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认为,宋朝的科举是选拔文人官僚的途径,也是吸纳游民、防范游民武装集团形成的手段,体现了专制政权权力普遍化的倾向。吴伟《科举制与北宋士人阶层关系研究》表示,科举的制度保障和公平竞争原则最大限度的实行,促使北宋士人阶层迅速壮大并崛起,广大士人以科举中第为终身奋斗追求的目标。葛文红《北宋科举制度下的家族与家学》以同安苏氏家族、浦城章氏家族、深州李氏家族和尉氏刘氏家族为例,通过论述这四个家族的发展轨迹,揭示了科举制度与家学与家族兴衰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为,科举制度的经学研究导向,影响着士大夫家学的传承,进而影响家族的兴衰存亡。

科举制度对社会结构或家族延续的影响,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传统一直强调学与仕之间的联系相关,因为家族与科举分别是古代士子“学”和“仕”的载体或依托。

2北宋科举制度的内容和程式及其改革

北宋科举制度的内容和程式己较隋唐更为完备,也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性,录取人数也大大增加。然而,整个北宋时期,科举取士的制度并非一层不变,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部分学者关注到北宋科举制度的改革问题。譬如,朱敬义《北宋科举制度改革六次论争及相关问题之考察》讨论了北宋关于科举制度改革的六次论争,包括武举科存废之争,糊名、誊录制度存废之争,学校取士与科举取士之争,德行取士与考试取士之争,文学取士与经术取士之争,逐路取士与凭才取士之争。叶晋晋《北宋党争对科举改革的影响研究》探讨了北宋纷繁复杂的党争如何影响科举制度的改革,主要论及北宋科举制度改革决策背后的党争博弈,以及科举改革在党争干扰下的实际效果。赵维平《北宋科举改革与守旧述评》指出,宋有关科举走向的争论,除司马光的改良方案外,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学校贡举与科举贡举两个范畴。苏丹《简论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指出,北宋科举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格科举制度,改革考试程式,提倡公平竞争,阻止试场舞弊,保证取士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二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纠正士“习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流弊,为封建统治阶级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李剑波《试论北宋科举考试规程的改革与完善》探讨了北宋改革完善科举考试程式的相关措施,并分析了这些措施对当时科举考试所产生的一系列积极影响,即在形式上促进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更有利于选拔人才,同时也指出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革除科举制度固有的弊病。黎日圣《宋代科举诗赋与经义之争研究》研究了北宋进士科经义与诗赋的争论,认为唐、五代进士科考试内容对北宋科举考试改革有一定影响。陈峰《宋代科举考试制度》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宋代科举考试的过程和科目、宋代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的举措、宋代科举制的地位和影响。

3北宋科举制度对文学、图书领域的影响

科举考试的内容对于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决定了当时士子的读书方向和学习内容。在北宋,发生过多次关于科举考试以诗赋还是以策论为主的争论,影响所及,改变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甚至决定着某些文学形式的兴衰。祝尚书《“举子事业”与“君子事业”——论宋代科举考试与文学发展的关系》指出,宋代科举自“景德条制”后,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举子以应试为目标的显著特色;有司将“文章取士”变为“较艺”,而举子则“待问条目,搜抉略尽”,科举时文已与传统文学(诗歌、古文)背道而驰,故宋人将其分为“举子事业”与“君子事业”。因此他认为,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由“文章取士”向“较艺”的转变,促进了当时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赫广霖《论西昆体盛衰与北宋科举制变迁的渊源》认为,宋初科举考试中对诗赋的重视成为西昆体产生的重要基础,对诗赋艺术形式的重视推动了西昆体创作的发展,对学术修养的重视塑造了西昆体典赡的风格。而北宋中叶科举考试由诗赋到策论的内容转变,则是导致西昆体由兴盛转向衰微的重要因素。

由于对书籍的需求日益增多,北宋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促进了图书、刊刻的发展。沈如泉《漫谈宋代科举考试与图书业的关系》强调宋代科举考试与图书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科举考试极大地激发了图书编撰、刊刻、流通诸领域的活力,促进了宋代图书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宋代图书业的发展又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更多便利服务,大量图书的编印流通也为宋代社会文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科举考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苏勇强《北宋科举教育与书籍刊刻》认为,北宋学校和科举的存在,导致了当时社会对与科举有关书籍的旺盛需求,从而刺激了宋代书籍刊刻的发展和兴盛。

4其它视角

除以上几个主要方面以外,一些学者从其它角度诸如法律制度、社会公平性研究北宋科举制度,取得一些成果。赵冬梅《北宋科举解额考》关注科举考试中的解试,对解额作了具体而微的考证,梳理了解额的数量演变、科目分配以及地域分布等情况。穆朝庆《宋代科举解额分配制度初探》通过分析宋代科举解额分配制度,指出它体现了公正、公平的理性原则,也使权力资源分配面向诸社会阶层,减少各阶层之间在追逐权力时的矛盾,是巩固政权、安定社会的重大举措,同时对后世的选才制度多有启迪。林岩、张海燕《北宋科举考试与京城地区的寄应问题》认为,由于开封府与国子监在解额上享有优待,吸引了大批外地举子前来寄应取解,后来神宗朝盛建太学,为广大举子进京取解开辟方便之门,太学取代开封府成为京城地区集聚士子的中心。卢艳、陈恩伦《论宋代科举制对高校扩招的启示》指出,宋代科举取士的规模空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朝廷对文官人才的需求,激发了士人读书向上的热情,促进了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对国家和知识分子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他强调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对时下高校扩招具有重要启示。路任翰《北宋科举条制考》从法制的角度分析论述了北宋的科举制度,包括务求至公的考试条制、发解条制考、省试条制考、殿试条制考四个方面。他指出,北宋科举法制为后世所继承、发展,被南宋直接继承,并且对元明清的科举立法制度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张凯乐《宋代殿试研究》指出,宋代殿试以其规格高、组织严密、系统完善为后世所沿用数百年,彰显了顽强的生命力,两宋时期文化繁荣之盛、人才辈出,与此不无关系。但随着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殿试的功效开始没落,逐渐流于形式,丧失了原有的积极性。

总体而言,21世纪关于科举制度的研究已相当充分,取得成绩较为斐然。但当前的研究在纵向历史的大视野方面略为缺乏,即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以及与当代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之间的微妙联系的论述不够详尽,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科举制度的创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它的研究不光要揭示其历史地位,更应发掘其现实意义,这应该成为对科举制度研究的一个重要导向。

猜你喜欢
科举社会图书
“科举”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