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速滑强国成功经验及对我国启示

2016-12-28 01:05汪宇承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6期
关键词:滑冰荷兰强国

汪宇承

(北华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吉林132002)

自1924年夏蒙尼冬奥会以来,速度滑冰就一直是冬奥会上的比赛项目,在21届冬奥会历史中,共产生162枚金牌,165枚银牌,158枚铜牌。从金牌的分布情况看(表1),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荣获冬奥会速滑项目的金牌,其中美国荣获金牌数最多,占29块,是速滑项目实力最强的国家,其次分别为荷兰与挪威,无论是金牌总数还是奖牌总数,均名列前茅,排名3-8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前苏联、德国、东德、加拿大、芬兰。以上国家或地区获得金牌数量,占冬奥会历史上金牌总数的86.4%,是名副其实的速滑强国,它们在许多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我国速滑项目作为冬奥会的潜优势项目之一,借鉴和学习传统速滑强国的宝贵经验,对我国速滑运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探讨一些传统速滑强国成功的经验,以期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为我国速滑运动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1 世界速滑强国成功经验分析

1.1 特殊的国家地理位置造就广泛的群众基础

探索国际冰雪强国的成功经验,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就是,传统的冰雪强国都具有较强的地缘优势,如荷兰、挪威、北美加拿大和美国等,这些国家都有一定的国土面积处于寒带,很多地方常年积雪,因此当地人对冰雪运动情有独钟。早期的速滑运动,就起源于北欧的一些国家,并逐渐普及成一项全民热衷的运动。荷兰是最早举行以竞速为主要内容的滑冰比赛的国家,随后欧洲以及北美的很多国家也积极的响应并组织比赛。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推动了速滑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处于的维度较高,到了冬季城市的里多运河就会结冰,这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滑冰场地,因此每年渥太华都会举办冰雪节,使得里多运河成为滑冰、冰球运动的乐园。在那里居住的居民因此就有机会从小接触冰雪运动并积极地参与。同样是在荷兰,每年全国组织了大大小小的速滑比赛几十项,国家队的选手都是经过不同比赛层层选拔出来的,只有最高水平的选手可以不参加选拔,因此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寒带较长的冰雪期为速滑运动项目提供了所需要的独特条件,这种优厚条件的条件为速滑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就奠定了北欧和北美少数国家在该项目中的独特优势。

1.2 国家对速滑运动高度重视

当代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政府力量的介入,政府重视对竞技体育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传统速滑强国竞技体育保持高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对其发展的重视。在荷兰,会在国家层面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全国的速度滑冰训练与比赛,这个组织即荷兰滑冰协会,是基层滑冰组织的最高机构,尽管这个组织并不具备官方的色彩,但是他的人员构成、组织形式以及管理等均具有专业化的特点。首先全国各地俱乐部的成员共同推选进入协会的代表,这些代表包括管理者、技术人员以及教练员,随后代表们再选择地区以上的相应机构人员,最终由地区的机构选出整个协会的领导组,负责全国滑冰项目的一切事宜。而在俄罗斯,尽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已经取消举国体制,但是在竞技体育中俄罗斯仍旧在俄罗斯体育运动与旅游委员会下设了为“运动训练中心”的机构,来保证整个国家队的训练与比赛工作。同时通过运动训练中心,来与各个单项协会保持紧密的联系。而加拿大为了保持自己在速滑运动上的竞争优势,则推出了有针对性的运动员长期发展计划(LTAD)。这个LTAD计划为年轻选手教练、管理人员以及其父母提供了运动员的发展模式和框架,有助于运动员在技能发展的不同阶段确保其训练与比赛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加拿大的体育中心已与LTAD专家制定并公布了一份参考文件,以推动速度滑冰运动的发展。

1.3 完善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世界上的速滑强国都十分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因为只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才能时刻保持高水平运动员的数量和质量,获取更加优异的运动成绩。在荷兰,进入到全国比赛的运动员必须参加各个级别的比赛,通过各种选拔后,才能进入总决赛。通常一个运动员往往在每年的10月份就开始进行初级比赛,取得规定名次后,进入到第二轮的选拔比赛,到了12月末,总成绩与名次达到一定标准的运动员会参加最后的选拔,只有全国各个赛区的前几名选手才能最后进入到国家级别的总决赛中,落选的选手仍然有计划参加低级别的全国比赛,以保持较佳的运动竞技能力。这样每位运动员每一个赛季都会在各种不同的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锻炼与成长,这样也极大地促进了青少年速滑运动水平的大幅提高。在2008—2009赛季世界青年赛中有2人共10次获得女子中长距离项目的冠军,捍卫了荷兰速滑强国的地位,展现了与其地位相称的后备人才资源和良好的青年运动员培养机制。作为老牌的速滑强国的俄罗斯,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个地方政府对于竞技体育运动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在青少年培养方面给予较大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在各个加盟共和国中,均有负责管理竞技体育的机构,专门对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运动员选拔、青少年培养等问题负责。俄罗斯联邦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速滑比赛,并在全国建立了各种青训网络,当地在小学就开设滑冰体育课,开展各种级别的比赛,为冰雪苗子的成长提供了广阔平台。

1.4 科学化的运动训练体系

当今世界竞技运动水平较高的国家,都建立起了科学化的运动训练体系,国际上的速滑强国也不例外。无论是荷兰、加拿大还是美国等国家,不但建立起了系统的和完备的比赛机制,在不同等级运动员的训练上,也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俄罗斯拥有良好的冰上运动训练体系,各个冰上俱乐部、地方运动队,国家队等组成多层次运动队伍。在速滑传统强国加拿大,会有专门的力量师指导力量训练,教练员会根据运动员自身的运动能力以及技术特点来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项力量练习之后,又将运动员的力量情况及时反馈给教练员。荷兰国家队的训练体系从运动员的动作节奏、训练手段、战术配置、准备活动、即时恢复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形成了运动员独特的技术风格。

1.5 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

科技的投入对竞技体育项目的飞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主要的体育强国都非常重视对于速滑运动的科技投入,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同时改进运动器材以发挥器材的作用,这是世界速滑强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原动力。首先,是加强速滑运动的理论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原东德、挪威和美国等国家对速滑训练规律和训练理论的升华,促进了速滑成绩的第4次飞跃。而进入90年代,荷兰的几位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专家,专门针对速滑运动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速滑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的变革,促进速滑成绩大幅度提高。其次,是加强对速滑器材的研发。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荷兰的有关专家针对速滑冰鞋的缺点,开发出一种后跟能够分离的滑冰鞋并命名为clap冰刀,这种新式冰刀仅在国际性比赛中应用两年,就引起了跨世纪的变化,大量的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和打破,可以说clap冰刀的研制是科学技术指导体育运动实践的典型。另外,还有大量的学者将精力用于改进速滑服装、装备,磨刀设备等方面,都对速滑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最后,科学化的训练。科学化的训练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水平,这是速滑成绩能够得以不断进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荷兰的优秀运动员最大特点是专项体能水平强,在比赛的中后期能够有充沛的体能保证滑行速度而不降速,在短距离项目中动作频率快,通过弯道的能力强,每一步蹬冰动作的时效性强,反映专项力量的肌群速度、耐力水平出众。而美国队对运动员的训练更有特点,除了常规化的训练之外,美国队还注重科技服务应用于实际需要,采用优秀运动员跟踪测试,及时反馈等形式随时给教练员和运动员以技术支持,保证运动员在大赛中能够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2 对我国速滑项目发展的启示

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演变、形成不是偶然的,必有其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以上对国外速滑强国速滑成功经验的分析表明,国外的成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首先,他们都有较强的地域优势,无论是北美还是北欧,漫长的冬季为群众参与速滑运动创造了有力条件。在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甚至辽宁省也同样具备这样的地理条件,所不同的是,速滑项目在我国并没有群众基础,喜爱滑冰的人较少,参加专业训练的运动员更少。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或者体育群团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冰雪项目活动,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领域加快室内外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开发,在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则应促进冰雪项目产业化、集团化等方面发展,对一些冰雪项目给予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扶持,这样才能大幅度提高我国速滑人群的参与比例,从而为我国速滑运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口基础。

其次,他们都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以来对速滑项目也高度重视,1994年国家成立冬季项目管理中心,2003年各省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成立,速度滑冰项目也由三级训练管理体制变为由一个冬季项目管理中心或冰上项目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上下一致,有利于运动员的输送、管理、培养。近年来,黑龙江、吉林相继借助承办亚冬会的契机建成速滑馆,改善了训练条件,同时北京与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成功的契机,使得北方的速滑整体的参赛人数都有明显的增加。

再次,世界主要强国具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由于传统的文化与思想观念,以及现代人才教育的制约,导致乐于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口相对较低,同样乐于从事冰雪运动的人才则更低。与世界上的速滑传统强国相比,我们的总人口远远高于他们,但是我们的速滑后边人才数量则远远地落后和匮乏。因此,在一些速滑项目开展较好的省份,应该大力增加后备人才的储备,积极创设各种形式的比赛吸引青少年参加。

最后,世界主要速滑强国都重视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在训练规律和训练理论以及训练体系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在我国虽然近些年也加大了在冬奥会项目上的科技保障,但整体上研究仍显不足。另外我国对速度滑冰项目的制胜规律研究上,还存在模糊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训练方法和手段上存在着问题。在训练节奏、训练强度、对抗能力、应变能力、专项力量和体能分配等方面,并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些都是制约我国速滑成绩提升的重要因素。

[1]严力,刘贵宝,赵荫桐.荷兰速滑运动的现状与特点——荷兰速滑专家艾迪·沃黑因讲学连载之一[J].冰雪运动,1999,(03).

[2]詹建国.俄罗斯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运动训练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6).

[3]严力,刘贵宝,赵荫桐.荷兰速滑运动的现状与特点——荷兰速滑专家艾迪·沃黑因讲学连载之二[J].冰雪运动,1999,(04).

[4]王学峰,冯文权.从速滑世青赛看各国速滑项目的发展优势[J].冰雪运动,2009,(05).

[5]卢卓.中国与加拿大短距离速滑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对比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6]孙显墀,蒙猛,厉中山等.中国速度滑冰发展方向与技术风格思考——2008年世界青年速滑锦标赛、短距离世界杯赛观感[J].冰雪运动,2009,(05).

[7]苏国斌,王北铭,赵荫桐.科学技术在改变着国际速滑运动——对新型速滑冰刀的初步认识[J].冰雪运动,1998,(03).

猜你喜欢
滑冰荷兰强国
滑冰去远方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凡·高
在荷兰骑自行车
“雨课堂”平台用于滑冰课的初步实践
小老鼠滑冰
强国有我
骑行荷兰羊角村
荷兰医保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