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分流术和L—P分流术在正常颅内压脑积水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差异

2016-12-28 13:14孙书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0期
关键词:脑积水

孙书光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分流方式在正常颅内压脑积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 80例正常颅内压脑积水患者, 根据选择分流术方式不同分为脑室腹腔分流组和腰大池腹腔分流组, 各40例。脑室腹腔分流组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 腰大池腹腔分流组实施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分流术)。观察两组症状改善情况、评定两组预后, 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步态不稳改善率、小便失禁改善率和进展性痴呆改善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预后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腹腔分流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 腰大池腹腔分流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压正常脑积水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二者预后和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区别, 值得借鉴。

【关键词】 脑室腹腔分流术;腰大池腹腔分流术;脑积水;正常颅内压;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061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是患者影像学检查有脑室扩大表现, 而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处于正常范围内, 患者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小便失禁、病情逐渐进展的痴呆。分流术在改善脑积水方法具有显著优势, 并且有显著疗效, 分流术中有脑室腹腔分流术、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三脑室造瘘术等[1-3]。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正常颅内压脑积水患者, 观察脑室腹腔分流术、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正常颅内压脑积水患者, 均有步态不稳、小便失禁及病情进展性痴呆, 年龄均>18岁, 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脑室扩大, 但脑脊液压力不升高[70~200 mm Hg(1 mm Hg=0.133 kPa)], 本组患者均为首次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或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排除标准:颅内压升高患者、梗阻性脑积水患者、本实验前已经有分流术史患者。根据选择分流术方式不同分为脑室腹腔分流组和腰大池腹腔分流组, 每组40例。脑室腹腔分流组患者中男25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56.3±9.6)岁;所致脑积水病因:脑外伤所致脑积水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积水12例、脑出血所致脑积水5例、脑肿瘤所致脑积水4例。腰大池腹腔分流组中男2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7.1±8.8)岁;所致脑积水病因:脑外伤所致脑积水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积水13例、脑出血所致脑积水4例、脑肿瘤所致脑积水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脑室腹腔分流组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 在右额发际内侧2.5 cm与中线旁2.5 cm为中心取切口(长约4 cm), 行颅骨钻孔后把硬脑膜切口, 行深度约为4~5 cm侧脑室穿刺, 置入分流管并固定, 从额部到腹部(脐部上正中4 cm)建立皮下隧道, 分流管置入腹腔内, 固定引流管, 做好术后处理。腰大池腹腔分流组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 侧卧位下选择L3及L4或L4及L5椎间隙实施穿刺, 置入引流管向上约8~10 cm, 建立皮下隧道引导引流管到髂前, 在左侧腹部脐旁5 cm切开打开腹腔, 置入引流管腹腔端, 妥善固定, 做好术后处理。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大临床症状(步态不稳、小便失禁、进展性痴呆)改善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两组治疗后预后情况进行评定(包括预后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大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脑室腹腔分流组治疗前后步态不稳分别为37例和13例, 24例得到改善, 改善率为64.9%;脑室腹腔分流组治疗前后小便失禁分别为28例和11例, 17例得到改善, 改善率为60.7%;脑室腹腔分流组治疗前后进展性痴呆分别为33例和9例, 24例得到改善, 改善率为72.7%。腰大池腹腔分流组治疗前后步态不稳分别为38例和15例, 23例得到改善, 改善率为60.5%;腰大池腹腔分流组治疗前后小便失禁分别为27例和12例, 15例得到改善, 改善率为55.6%;腰大池腹腔分流组治疗前后进展性痴呆分别为32例和10例, 22例得到改善, 改善率为68.8%。脑室腹腔分流组步态不稳改善率、小便失禁改善率和进展性痴呆改善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预后情况 脑室腹腔分流组预后良好5例、轻度残疾11例、重度残疾1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5例;腰大池腹腔分流组预后良好4例、轻度残疾13例、重度残疾1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脑室腹腔分流组预后情况和腰大池腹腔分流组预后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脑室腹腔分流组术后发生导管堵塞2例、术后感染2例、术后颅内血肿1例;腰大池腹腔分流组术后发生导管堵塞3例。脑室腹腔分流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 腰大池腹腔分流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的临床治疗有效措施主要是分流术, 分流术能够改善脑脊液生成过多或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相关临床症状。研究表明, 对脑积水患者实施分流术后12周, 患者的步态不稳症状能够得到显著改善, 且有较高的改善率[4]。脑室腹腔分流术在脑积水治疗中应用较多, 是把脑脊液从侧脑室通过引流管引出而进入腹腔。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是新兴的分流方法, 此项分流术是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在腰骶部经引流管进入腹腔, 此项引流术不穿刺脑室, 能够降低手术风险, 与脑脊液的循环路径一致。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手术过程中皮下隧道短, 手术创伤小, 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少[5]。

本文结果显示, 脑室腹腔分流组步态不稳改善率、小便失禁改善率和进展性痴呆改善率和腰大池腹腔分流组近似, 脑室腹腔分流术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均能够有效改善正常颅内压脑积水患者的步态不稳、进行性痴呆及小便失禁症状。在预后方面, 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的预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的预后评定)情况和对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患者预后近似, 说明脑室腹腔分流术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压正常脑积水患者, 均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在术后并发症方面, 有研究报道称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有1/3患者可出现术后并发症, 在术后并发症种类中, 分流管堵塞最为常见。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操作中, 穿刺进针较深或过浅, 或者穿刺的位置选择不当, 均可导致术后分流管发生堵塞, 而在穿刺操作过程中, 穿刺针会损伤周围脑组织及组织中血管, 引起出血, 当血凝块形成和或损伤的脑组织均有可能使分流管堵塞[6]。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过程中创伤大(皮下隧道长、所需手术时间较长等)容易引起术后感染。而对于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可因椎管狭窄而受到影响, 使分流管发生堵塞及分流管移位等, 在术后需要多次进行调压处理, 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更换[7]。

综上所述, 脑室腹腔分流和腰大池腹腔分流治疗颅内压正常脑积水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二者预后和术后并发症相似, 可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流术,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光亮, 赵向南, 王方艺.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积水的临床分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 21(7):433-434.

[2] 付鹏, 宁波. 微创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346例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4(1):20-22.

[3] 刘军, 陈治标, 蔡强, 等.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成人外伤性脑积水分流管的选择.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5):268-270.

[4] 张秀和.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12(36):5-6.

[5] 王键铭, 陈大伟, 胡国章, 等. 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12(30):417-420.

[6] 杨武军, 谭德彩, 谭远光, 等.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32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15(2):104-106.

[7] 杨坤, 刘宏毅, 邹元杰, 等.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正常压力脑积水.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8(2):101-103.

[收稿日期:2016-08-23]

猜你喜欢
脑积水
脑积水在临床上怎么治疗
脑积水的后遗症有哪些,你知道吗
源自脑积水的老年痴呆
脑积水是怎么回事?
先天性脑积水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脑积水如何治疗
记性越来越差就是老年痴呆吗
小樱问:真的会有“脑子进水”吗?
优质护理模式在脑积水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痴呆可能因为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