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泡泡

2016-12-28 13:43丁小华
未来英才 2016年22期
关键词:泡泡导学课文

丁小华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小学语文课本中小泡泡的作用,以及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小泡泡,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神奇的作用。更好地指引我们教学。每一个“小泡泡”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大部分是体现该学段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要求的提示语,承载着导思、导学、导行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运用好文中的提示语“小泡泡”,让它发挥神奇的作用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泡泡导思导学神奇作用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改进, 我们的教材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在我们小学语文新教材课本中,插入了许多以“小泡泡” 方式呈现的提示语。为什么叫“小泡泡”呢?因为它在教材中仅一两句话,位置也不固定,有时在课文中间,有时又在课文末尾,甚至在单元总结部分。尤其是中低年级课本中,课文中的小泡泡非常多。它虽小却很实用,在教学中可发挥极大的作用。每一个“小泡泡”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大部分是体现该学段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要求的提示语,承载着导思、导学、导行的作用。是为了体现师生的平等关系和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是在启发孩子们自读自悟,自主延伸,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讨论。但这些小泡泡并未受到老师们的重视,有好多老师只是把它当做课文的一个提示,有的也只是在讲课的时候一带而过,对于课文中的小泡泡去研究的老师则是更少了。所以,课文中小泡泡没有起到应有的的作用,钻研教材,拓展延伸,探索教材规律乃至开发教才就大打折扣了。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些小泡泡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有着怎样导学、导思的作用。

一、抓住字词,引导学生掌握规律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掌握字词一直是重点。我们指导学生学会字词并理解字词,然后学会运用文字。“小泡泡”中常会就此给出一些提示,以便学生能尽快解词会意,掌握规律。例如“我发现‘历是由两个认识的字组成的”,“这两行词语都是……”,“我知道‘犹如是什么意思”,“我发现带点的字都表示动作”。此外,在学习了查字典的方法后,不少课文中就出现了相应的“小泡泡”练习,如“通过查字典,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既锻炼了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又教会了学生解词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自三年级起,课文加大了从联系上下文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内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完成了低段到中段阅读的过渡和衔接,如“联系上文,我读懂了‘迫在眉睫的意思”,“‘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

二、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通过此过程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新知的体验。新教材中的“小泡泡”有意识地启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质疑能力,在课文的关键点、高潮点、兴趣点上都恰到好处地出示了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如《万年牢》一课结尾,提示学生“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出思考,逐步把握了“万年牢”的含义。又如《赵州桥》一课中对“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出示了“小泡泡”,要求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思考作者如此写的好处。学生经过学习和分析,了解了“不但……而且……”这组关联词,进而掌握了句子承上启下的作用,积累了新的阅读知识。

三、发挥想象,引导学生再现情景

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为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内心真正被课文所蕴含的美感所打动,应注重创设一定的情境。在不少课文的关键地方,都出现了“小泡泡”,意在引导学生边读边再现画面,边想象边感悟。《乡下人家》一课,为让学生感悟农家风景的美丽及春季勃勃的生机,“小泡泡”提示:“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让学生交流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谈谈对“雨后春笋”图的感受,从而唤醒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如《观潮》中“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蟋蟀的住宅》中“我好像看到了作者认真观察的情景”等都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走入文本,加深体验。

既然小泡泡给我们小学生的思维、语言等方面起到了这么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运用好文中的提示语“小泡泡”,让它发挥神奇的作用呢?现结合我们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几点看法。

1、以兴趣为起点,了解“小泡泡”。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此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教材呈现的“泡泡”产生了一定兴趣的时候,并乐此不疲时,就会产生预料不到的效应。

2、吹起“小泡泡”,找准教学提问的切入点。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泡泡”是这样提示的: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我们就可以“泡泡”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到这句话,然后围绕这句话展开教学。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学生边读边划。

3、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这句话: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4、课文介绍了哪些景物和物产?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词语。《玩出了名堂》的小泡泡语是“真想不到,玩还能玩出名堂!”与课题照应。教学时以此为主线串起几个环节的教学:列文克怎么玩,玩出名堂?我们怎么玩,也能玩出名堂?《万年牢》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一课末尾“泡泡”语的提示为:“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思考,逐步把握了“万年牢”的含义,课文的学习也就圆满完成任务。

5、凭借小泡泡,体会语言的精妙。教学《颐和园》一文,写“站在佛香阁”看到的景色,“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旁边有“泡泡”提示:“‘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真好。”教学时,可这样引导:

师:“慢慢地滑过”还可以怎样说?

生:慢慢地划过。

慢慢地驶过。

……

师:那,怎么不用“开过”“驶过”偏要用“滑过”呢?

生:“滑”过,让我们感觉到船不费一点力气就轻轻在湖面上溜过。

生:湖面很平静。船划过去以后就像溜冰一样,

生:如果用“划”生做动作----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师:那就请同学们读一读,让昆明湖的静和绿也走进你们的心里,把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的情景表现出来。

总之,灵活使用“小泡泡”,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生机无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小泡泡,让它发挥神奇的作用。只有关注小泡泡,才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泡泡导学课文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巨型泡泡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