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2016-12-28 18:21李昭群
未来英才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

李昭群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语文教材中的可习作资源,尽力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写作。先仿写句段,文章结构,进而根据文本扩写、续写,写读后感。充分拓展文章的内涵,激发孩子的习作欲望,训练孩子“学语言,用语言”的本领,使读与写密不可分,相得益彰。

关键词:课程标准;仿写精彩句段;模仿结构拓展文本;写读后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课是“学语言,用语言”的过程。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借此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发散意识,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读促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组织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模仿课文中的精彩句段

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因为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条通途,可以说,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北师大版语文在中年级的“语文天地”几乎都有设立了这样一道题:“抄一抄,仿照句子写一写 ”,这些句子都是本组课文里精彩的句段。句是构成段的最基本单位。文中有许多精美片断用了特殊句式,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写练笔。如教学《春潮》一课,教学时可在引领学生充分品读、感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仿写:“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体会作者把风描写成人,用词的巧妙。有学生这样写道:小雨点从云朵里跳了下来,兴奋地向大地宣告:“春天来啦!春天来啦!”他们兴高采烈地投入大地怀抱。

二、模仿整篇文章结构布局谋篇

着眼于整篇文章的模仿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如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顺序的安排等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把教落实到“写”上,进行练笔训练。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一课,全文每段开头都采用“我喜欢……”的句式,但中心一致。我让学生也模仿这样的句式进行篇章训练。学生思路大开,有写植物、动物的,也有写人物的……同时明白了散文的特点。

三、拓展文本激发创作潜能

课文中有好多地方都留有想象的空间,我们应好好地利用进行拓展性练笔,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的潜力。如教学《矛与盾》一课,我先让学生将文言文读通读懂,然后让学生去扩写本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不仅完整的描述了情节,而且也添加了对集市热闹场面的描写,以及卖矛者的吆喝的语言及神态,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使文章故事叙述更为具体。又如《鹬蚌相争》一课,让学生续写,学生这样描写鹬的语言:“我们如果互相让一步,也不会被渔夫逮住呀!”这样的续写有效的理解了这则寓言的寓意,不讲自明。

四、根据文本内容写读后感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内涵丰富深刻,情感真挚浓烈的文章,学生读后很容易受到感染,引发思考。因此,在教学这类文章之后,应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如学习《养花》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结合自身谈一谈“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有些孩子就写道:在家什么事都依赖爸爸、妈妈,就连吃饭穿衣这些简单的事情也是坐享其成,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了《养花》一文后,老舍先生的言行使我深受启发:只有劳动,才有收获,生活才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于是,我每天放学后就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拖地、洗碗、晾衣服……有时累得满头大汗,心里却有说不出的快乐。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触发了孩子的内心,深化了课文表达的思想,达到了真正的读写结合。

总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为写提供参考范本,读可为写带来更多启发。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依托《课程标准》的一轮复习侧略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问题导向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十年课改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