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西周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2016-12-29 07:26朱晓汀
东南文化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骨颅骨墓地

朱晓汀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210016)

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西周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朱晓汀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210016)

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西周墓地出土了67例西周人骨,对其性别、年龄、人口寿命、体质类型、身高情况的分析特别是对颅骨形态特征的研究表明,梁王城西周组居民属于蒙古人种,具有中颅型结合高颅、狭颅的特点,同时具有狭额、高眶、阔鼻、正颌的面部特征,并且具有长狭的下颌。梁王城西周组居民的颅型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面部特征与东亚类型、北亚类型比较接近;体质形态与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出土的同时代人骨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小于梁王城西周组与梁王城大汶口组、殷墟中小墓III组、滕州前掌大B组之间的差异。

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西周墓地人骨蒙古人种体质人类学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西,自2004年至2009年共进行了6次发掘,揭露西周时期墓葬71座,收集人骨标本67例。笔者对出土人骨进行了性别、年龄鉴定,对保存较好的骨骼进行了观察、测量,并进行了初步的体质类型分析。

由于我国目前出土明确为周人族属的人骨材料极其有限,仅有陕西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陕西铜川瓦窑沟和甘肃合水九站出土的先周文化墓葬等几批材料[1],而江苏境内的周代体质人类学材料几乎为空白,因此,梁王城西周墓地出土人骨材料对于认识西周居民的体质特征,研究周人与相关文化居民的亲疏关系,探讨周人的来源与构成具有重大意义。

一、性别年龄情况及人口寿命研究

鉴定以骨盆形态为主,结合颅骨、下颌骨及其他相关骨骼对性别进行综合判定;以耻骨联合面的形态变化、牙齿的萌出或磨耗情况为主,结合颅骨骨缝及骨骺的愈合情况对年龄进行综合判定。

(一)性别年龄鉴定

共鉴定骨骼标本67例:性别明确者40例,不能鉴定性别者27例,鉴定率为59.7%;男性标本21例,女性标本19例,男女性别比为1:0.9。

(二)人口寿命研究

1.死亡年龄分布统计

在67例标本中,年龄段明确者59例,鉴定率为88%。青年期及中年期死亡年龄略高,未成年即夭折的比例为13.6%(表一)。

2.平均寿命研究

将梁王城西周组出土的所有人骨视为同一代人来编制简略生命表,进行平均寿命的计算,梁王城西周组居民的平均寿命为男性30.83岁,女性31.18岁,女性略长于男性(表二、三)。

二、颅骨的形态特征研究

梁王城西周墓地出土人骨中,可用于形态观察的颅骨共30例,均已成年并可明确鉴定其性别,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颅骨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的观察标准依据《人体测量手册》的相关著述[2]。统计结果见表四。

两性差异比较大的非测量项目如下。颅形:男性主要有卵圆、盾形、楔形三种,女性皆为盾形。梨状孔:男性皆为心形;女性仅一例可供观察,为梨形。翼区:男性可供观察的仅有2例,均为H型;女性可供观察的仅有1例,为X型。额中缝:仅观察到一例男性标本存在,女性标本未发现。

计统布分龄年亡死民居代周城王//梁一表23.7)(%比分3 2 3 1814190 59596 2 67)数百(计)合(%5.1 3.4 5.1 30.5例分15.8比(明0 15.8例别性数)3 2 3 4 2 5 0 19196 2 27(%比分0 0 0 3136例(0 0 0 6 7 6 0 19190 0 19)(%不数女26.30 100百分10.50 0 0 38.138.10 100 1023.8))比例(.60 0 0 8 5 8 0 21210 0 21男数百))详-2)35)性)详-6)55)(56-不(0岁不(3(24-)龄(7-14)性21.123).8(36-期(15-期龄年.60 100 100 0 0 100计期阶儿期期10.5期合段年总(年年32.20 100 889 3 100((百定婴年年年幼X)龄老儿中青0 0 0 10明31壮年少确计者龄期年70.4段22.27.4 100年成判未

两性非测量项目在出现比例上存在的差异如下。眉弓发育程度:据眉弓突度、眉弓范围、眉间突度几项非测量形态的观察结果,可以看出男性略强于女性;前额形态:男性呈倾斜状的所占比例较大;眶形:男性以方形居多,也有长方形、圆形,女性可供观察的仅有2例,分别为长方形、方形;鼻根点凹陷程度:女性皆为不显(0级),男性则有2例为稍显(1级);鼻前棘:男性标本有1例为稍显(2级),其余6例为不显(1级),女性仅有1例可供观察,为不显(1级);梨状孔下缘:男性有锐型、鼻前窝型、鼻前沟型三种类型,女性有锐型和鼻前沟型两种类型;乳突:男性较女性略大;枕外隆突:男性稍显的比例大于女性;矢状脊:男性的出现率大于女性;下颌圆枕:男性的出现比例高于女性;下颌角形态:男性外翻的比例较大,女性内翻的比例较大;颏型:男女两性都为圆形、方形两种,方形在男性中所占比例大于在女性中所占比例。

男女两性在非测量项目上几乎相同的项目如下:颅顶缝不复杂,以微波型、深波型、锯齿型为主;犬齿窝均较浅;所有可供观察的标本皆为铲形门齿;齿弓形状绝大多数为抛物线形,仅有1例为U型;腭圆枕出现率男性为50%,女性为57%。

综上,男女两性在非测量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的项目极少,仅在颅形、梨状孔、翼区等项目上有区别,这可能与此几项特征可供观察的个体数较少有关;男女两性在铲形门齿、齿弓形状、腭圆枕出现率等项目上比较一致。女性在眉弓、鼻根点凹陷、鼻前棘、乳突、枕外隆突、矢状脊、下颌圆枕等几个特征的发育上弱于男性,前额倾斜比例小于男性、下颌角形态多为内翻(男性多为外翻),女性中方形颏的比例小于男性,这些差异应属于性别上的差异,应不存在人种类型或种族的差异。

梁王城西周组铲形门齿100%的出现率、表现为不显或稍显的鼻根凹陷和鼻前棘都是蒙古人种的标志性特征,梁王城西周组居民应归属于蒙古人种。

三、颅骨测量性状的研究

(一)颅骨测量数据的统计

梁王城西周墓地可供测量的头骨男性10例、女性10例,测量条件比较好的颅骨男性5例、女性4例。对这几例颅骨进行测量的结果显示,梁王城西周组颅骨具有中颅型结合高颅、狭颅的特点,同时具有狭额、高眶、阔鼻、正颌的面部特征,并且具有长狭的下颌(表五)。

表二//梁王城西周组古代居民男性组人口简略生命表

表三//梁王城西周组古代居民女性组人口简略生命表

(二)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地域类型的比较

将梁王城西周组与亚洲蒙古人种的北亚、东北亚、东亚和南亚四个区域类型进行比较,比较的项目包括颅长、颅宽、颅指数、颅高、颅长高指数、颅宽高指数、最小额宽、额角、颧宽、上面高、垂直颅面指数、上面指数、鼻颧角、面角、眶指数、鼻指数、鼻根指数。梁王城西周组有13个项目落入蒙古人种变异范围(表六)。未落入蒙古人种变异范围的4项,其差异状况如下:颅宽高指数略大于变异范围,眶指数略大于变异范围,颧宽值略小于变异范围,受颧宽略小的影响上面指数大于变异范围。从中可以大致梳理出梁王城西周组居

民异于现代蒙古人种的形态特点:更狭的颅型、略窄的颧宽、更高的眼眶。

表四//梁王城西周组男女两性颅骨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的统计

表五//梁王城西周组男性主要测量项目及指数的平均值(长度:毫米;角度:度;指数:%)

续表五

表六//梁王城西周组头骨测量值与亚洲蒙古人种各类型的比较(男)(长度:毫米;角度:度;指数:%)

梁王城西周组有9项指标落入北亚蒙古人种范围,包括颅长、颅指数、最小额宽、额角、上面高、垂直颅面指数、面角、鼻指数、鼻根指数;有1项指标(眶指数)略大于北亚蒙古人种的上限;有5项指标落入东北亚蒙古人种范围,包括颅宽、颅高、上面高、垂直颅面指数、面角;有1项指标略大于东北亚蒙古人种的上限;有10项指标落入东亚蒙古人种范围,包括颅长、颅宽、颅指数、颅长高指数、最小额宽、额角、上面高、面角、鼻指数、鼻根指数;有2项指标接近东亚蒙古人种范围,其中颧宽略小于东亚蒙古人种下限,上面指数略大于东亚蒙古人种上限;有8项指标落入南亚蒙古人种范围,包括颅长、颅宽、颅指数、颅长高指数、最小额宽、额角、鼻颧角、鼻根指数。

综上所述,从落入变异范围的项目数来看,梁王城西周居民的主要体质性状落入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北亚类型较多;从具体的项目来看,梁王城西周居民在颅型上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在面部特征上与东亚类型、北亚类型都比较接近。

B大79.56掌组190.1789.42 94.83 79.81 150.87.2沟前.5134.6542.9182.78138.4473.82 26.73 75136.2533.63 139.27火53.59 35.57汶138.6 176.1 82.15 .634.73 141.94组90.06 41.83 53王口140.64149.6775.24 79.75 79.62 83.02 105.84烧1893.86 75.08 35.52中.51413145.4 3642梁大72.08 44.88 56.42 28.96 2.674.83城Ⅲ84.63 25.67 76.27 73.81 93.72 33.55 42.43 76.12组53.38 140.1384.38 90.43 140.32133.0826.99 94.53 83.81 184.0399.35 53.98 76.09 35.35 34.96 179.2城组92.27 128.5 40.15 51.58 60.15 25.42 .98579.06 79.26 76102.9458.94 46.19 32.46组殷小137.1876站9413殷小7.34中7.34.168.67 4.67301738.34 .549.34 24.67 79.34 78.63 75.87 5078.23 1350.03 9.3430.23 186.81九墟墓13周0.63墟墓2.0413139.2933.62 1.4893.29 42.48 51.61 27.74 81.05 75.75 77.16 140 141 1055.1Ⅱ79.25 86.68 72.653.84 33.71 1.3314沟窑0.089.4513组91.51372.532.46 40.83 5526.38 83.33 77.25 76.9瓦99.55 53.24 79.87 48.21 25.03王周140组山6.5 .52.2 91.26.336 8.6 96.67 8 2 35.4281 2西1377.31343.25726.78718.9组76.97497.6.855.082.047.03990182.9 0.3 188.2 133.7 87哈1335.242.8李梁西74.855.226.185.876.775.698.85682.3特39.4(euek) FHft)93 51)8(n-pr-:51 14数52宽村(ba-5(n54:55 (ft-右数)72目48:4指阿zy)4517:8:1指52右8:1家b)17数(ss/sc)54f-(n-sd)48右(m(n-ns)55数100.66数(g-op)1指高高数数指宽69.25面长小宽高角宽高高面指长宽指组17根鼻57.43 47.4面高指鼻颅总颅-sd)颅51.41颅54.41眶眶项上78.59 (zy-78.47颅眶79.32最50.98 86.42 51.66 52.63颧额宽颅鼻47.06拉34.55 41.96 43.84 eu上49.92 47.09鼻:度数米;角;指(:%聚)析:毫组与代各周组城目王//梁长选西古分表度度所类七项

(三)与各相关古代组的比较

根据以上欧氏距离系数做组间连接聚类(图一),结果显示,在与同为青铜时代居民的对比中,梁王城西周墓地出土的人骨材料与殷墟中小墓Ⅱ、火烧沟组所代表的商人,西村周墓、瓦窑沟组、九站组所代表的先周至西周居民,阿哈特拉组、李家山所代表的西北地区青铜时代居民相比,都有比较远的形态距离;与梁王城大汶口组、殷墟中小墓III、前掌大B组的形态距离则更远。

表八//梁王城西周组与各相关古代组之间欧氏距离系数计算结果

梁王城西周墓地出土人骨在形态上与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出土的同时代人骨有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比其与梁王城大汶口组的差异要小。可见梁王城西周居民并非由新石器时代居民一脉相承发展而来,其中存在着外部基因的流入甚至是取代。与前文同一地点不同时代人骨之间的差异相比,梁王城西周居民与时代和地理位置都比较接近的前掌大B组居民的体质差异更大,这种体质差异所反映的社会层次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深思。

四、身高的研究

对梁王城西周墓地出土人骨中保存较好的10例男性肢骨和6例女性肢骨进行测量,依据《体质人类学》中记录的利用长骨推算黄种人身高的公式[5],根据每个个体的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腓骨的最大长分别计算出身高值,再将这几个值取平均值,进而得到每个个体的身高值。经过计算,梁王城西周组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6.4厘米,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56.8厘米。

五、小结

图一//梁王城西周组与其他古代人群关系的树状聚类图

1、梁王城西周组居民男女性别比为1:0.9;其在青年期及中年期死亡率略高,未成年即夭折的比例为13.6%;男性的平均寿命为30.83岁,女性的平均寿命为31.18岁。

2、梁王城西周组男女两性的非测量性状基本一致,存在的细微差异应属于性别上的差异,不存在种族或人种类型的差异。梁王城西周组居民应属于蒙古人种。

3、梁王城西周居民具有中颅型结合高颅、狭颅的特点,同时具有狭额、高眶、阔鼻、正颌的面部特征,并且具有长狭的下颌。在颅型上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在面部特征上与东亚类型、北亚类型都比较接近。

4、梁王城西周组人骨在形态上与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出土的同时代人骨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比其与梁王城大汶口组之间的差异要小。可见梁王城西周居民并非由新石器时代居民一脉相承发展而来,其中当存在着外部基因的流入甚至是取代;梁王城西周组与前掌大B组、殷墟中小墓III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5、梁王城西周居民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6.4厘米,成年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56.8厘米。

[1]焦南峰:《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人骨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3期;陈靓:《瓦窑沟青铜时代墓地颅骨的人类学特征》,《人类学学报》2000年第1期;朱泓:《合水九站青铜时代颅骨的人种学分析》,《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2期。

[2]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3]韩康信、潘其风:《安阳殷墟中小墓人骨的研究》,《安阳殷墟头骨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韩康信:《甘肃玉门火烧沟古墓地人骨的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古代居民种族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韩康信:《青海循化阿哈特拉山古墓地人骨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第3期;张君:《青海李家山卡约文化墓地人骨种系研究》,《考古学报》1993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

[4]朱晓汀、朱泓、林留根:《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研究》,《东南文化》2013年第4期。

[5]朱泓:《体质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3-154页。

(责任编辑:朱国平;校对:黄苑)

Human Skeletons Unearthed from the Western Zhou Tombs at the Liangwangcheng Site in Pizhou,Jiangsu

ZHU Xiao-ting
(Collage of Humaniti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12; Nanjing Museum,Nanjing,Jiangsu,210016)

The Western Zhou cemetery located at the Liangwangcheng Site in Pizhou,Jiangsu un⁃earthed sixty-seven sets of human skeletons.The study on their genders,ages,constitutional types,heights, and particularly in cranial morphology indicates that the residents of Liangwangcheng in the Western Zhou time were Mongoloids featuring mesaticephalic skulls with high and gracile braincases,narrow foreheads, high eye sockets,broad noses,square jaws and long lower jaws.The cranial shape is mostly close to that of the Eastern Asian division of the modern Mongoloids;the facial features a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Eastern Asian and Northern Asian divisions;the constitution differs from that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same period in Henan,Shaanxi,Gansu and Qinghai,however to a degree less than that from the Liangwangcheng resi⁃dents of the Dawenkou Culture,the Yinxu Group III,and Tengzhou’s Qianzhangda Group B.

Pizhou,Jiangsu;Liangwangcheng Site;Western Zhou cemetery;human skeletons;Mongol⁃oid;physical anthropology

K871.3

A

2016-04-22

朱晓汀(1982—),女,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吉林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质人类学。

猜你喜欢
人骨颅骨墓地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颅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曲阜奥体中心战国两汉与宋代墓地人骨的病理学观察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
探秘最诡异的人骨吊灯
最大坟场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探讨外伤性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14例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