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有俗有雅

2016-12-29 20:51郑嘉励
特别文摘 2016年24期
关键词:盗墓贼广陵散古物

郑嘉励

古人尚厚葬,于是盗墓也大兴。据说曹操曾亲自参加盗墓,所以安排后事时考虑格外周详。田野工作者比书斋中的学者有心得,此为一例。

无论曹操的那些事儿是真是假,他充其量只能算半个“业内人士”。古往今来,有更多专业的盗墓家,各怀鬼胎,千姿百态。

多数的盗墓贼都做贼心虚。西汉广川王刘去疾生性贪婪,盗掘战国魏王子墓,见到尸体裸体仰卧,面容虽死犹生,仓皇逃脱。

汉广川王胆子小,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如今无所畏惧的人,讲科学、讲方法,不惧鬼神,只怕电警棍与牢房。他们的工作方式是:有人放哨,有人作业,分工明确,持之以恒,而且通常夜间作业。

古人中偶尔有胆识过人的。山西大同的北魏皇后墓“永固陵”,金代时屡遭盗掘,墓内留有金代正隆、大定年间的多条题记。盗墓贼将随葬品洗劫后,竟然引以为傲,闲庭信步,在墓壁上题词留念。

古人的闲情雅致,今人多有不及,但论胆识气魄,丝毫不让古人。现在的个别地方,这厢国家的考古队发掘,那厢就有人公开盗墓,贯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终于发现考古队员无外乎“面朝黄土背朝天”,跟自己一样的“没花头”,手中的锄头也不是冲锋枪,索性就不怕。

多数的盗墓贼,肆意毁坏古物。晋武帝时的不准(人名)最具传奇色彩,他从魏襄王冢获得两部失传已久的文献《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嫌弃墓室内光线太暗,遂以竹简取火照明。今日两本书残缺不全,据说就是因为他一把火烧的。

多数盗墓贼唯利是图。这无须举例,凡被盗之墓总是遍地狼藉,金玉重器不翼而飞,坛坛罐罐砸碎一地。

古人很庸俗,只认识黄金白玉。现代人有品位,陶瓷器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三大价值,电视上的“专家”说烂了,我不爱听,不就是多少钱嘛,何必弯弯绕绕。现在的被盗之墓,墓底犹如扫把扫过,干干净净,因为“专家”说,所有古物都有价值、实实在在的价值。

可要全这么说,也有欠公平,其实历史上从来不乏风雅的人。比如,宋徽宗是好古的雅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为了遍搜三代吉金,怂恿下属探宝、专家“鉴宝”。盗墓的风气如瘟疫般蔓延,纵然有心师古,人心早已不古。

《笑傲江湖》中的曲长老,倒是真风雅,他爱琴如命,叹息嵇康《广陵散》未能流传,一心发掘晋前擅琴名人的坟墓。有志者事竟成,掘过数十个古墓后,终于在东汉蔡邕的墓中,寻得此曲。可惜,这种真名士,本身就如同《广陵散》,只会在小说中出现。

(摘自《考古的另一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矢风)

猜你喜欢
盗墓贼广陵散古物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北宋盗墓笔记,已填坑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小偷盗文物后厄运连连 留条归还:千万别偷古物
智擒盗墓贼
古物(七绝)
简论嵇康与《广陵散》
什么样的《广陵散》,什么样的嵇康
我的爷爷不是“盗墓贼”
《广陵散》故事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