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合法的破坏,让长城更悲哀

2017-01-03 20:39贺小青
求学·素材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长城文物建筑

贺小青

●事件动态

近日,有网友爆料,被民间称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长城,被人用砂浆抹平,完全看不出长城的样子。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称,他们是在用白灰对长城进行修葺,该修缮项目每一步都经过审批,合理合法。长城专家表示,看到小河口长城被修得“面目全非”很心痛。原本美丽的野长城,为什么在修葺后成了这样?

小河口长城有700年历史,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其原貌不仅野性、原汁原味,且城楼的门窗上都雕刻着精美花纹,城墙与台堡浑然一体,有“最美野长城”之誉,也有“第三八达岭”之美称。

【聚焦关键词】

合法性破坏文物

“合法性破坏文物”现象在城市建设中并不少见,从南宁市宗圣源祠、北京末代皇后故居、杭州西湖秋水山庄到今天的小河口长城,例子不胜枚举。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评道:“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660个城市千城一面。我们把几百年、上千年形成的千姿万态的具有个性的城市都变成了千城一面。我们把这样的东西交给后代,后代只能说我们这一代无知,我们这一代人没文化。”

人民网:以维修之名,行破坏之实。也许相关人员并非存心破坏,但恶果业已造成——原建筑失去了基本的美感,形神尽毁,惨不忍睹。

《羊城晚报》:修葺名正言顺,确有必要,但修缮长城须遵循法律法规,不能只有热情,不讲“套路”;不能只求安全,不求气韵。将长城修得面目全非,不仅全无昔日的精神风貌,还改变了它的具体形状,这是修复还是破坏?

【层层深入】

①根源:缺乏态度的修缮。

在历史建筑形态整体保护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最美野长城”还是惨遭了不幸。这类建筑的保护,技术含量并不高,技术也非常成熟,并有大量成功的保护修复案例可供借鉴,但 “最美野长城”等大量历史建筑还是不断被“羞辱”,问题显然不在于修复的技术和能力,也完全不是项目辩称者再三强调的资金短缺问题,地方政府缺的不是钱,他们真正缺的是历史态度,是缺德。

②危害:“最美野长城”的乱修复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最美野长城”历经风雨沧桑,浸入了我们先人的智慧和血汗,蕴含着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力量,是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形象标识,凝聚着民族太多的历史情结。当无知者和傲慢者强行把一个扭曲的历史景象推到大众的眼前时,大众从视觉到心理都会受到伤害和打击。

③对比:文物修复的正确打开模式。

历时8年,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顺利完成所有“手术”,这是经过数百位专家和文物修复工作者之手和经过前期勘察、方案设计、实施修复三个阶段完成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王津师徒为修好一组铜镀乡村音乐水法钟,精益求精地修了8个月。

上述这些文物修复的例子都值得我们借鉴。文物修复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旧如旧,在不影响我们观赏文物全貌的前提下尽量少地干预它。 “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小河口“最美野长城”的教训我们应该吸取,而谋定而后动的修复理念,我们也应该遵循。

猜你喜欢
长城文物建筑
登长城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文物失窃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文物掉包案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