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烟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研究初探

2017-01-04 10:52高政绪管恩森李园园王大海尹子杰王德权杨少杰席元肖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烟蚜放蜂烟区

高政绪,管恩森,李园园,高 凯,王大海,尹子杰,李 洋,王德权,杨少杰,席元肖,夏 磊*

(1.山东潍坊烟草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205;2.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103)

潍坊烟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研究初探

高政绪1,管恩森1,李园园2,高 凯1,王大海1,尹子杰1,李 洋1,王德权1,杨少杰1,席元肖1,夏 磊1*

(1.山东潍坊烟草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205;2.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103)

为有效防治烟蚜,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调查潍坊地区烟田烟蚜种群发生情况,开展人工温室大量繁殖烟蚜茧蜂和田间释放烟蚜茧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潍坊地区烟田烟蚜主要发生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接蜂时烟蚜量和接蜂量是影响烟蚜茧蜂繁殖的重要因素;大田放蜂生物防治效果达76.4%,防效显著;大田放蜂应在田间蚜量发生较少的5月中旬,同时随着放蜂次数和放蜂量的增多,防治效果提高。

烟蚜;烟蚜茧蜂;生物防治

烟蚜是一种对烟草为害严重的世界性分布害虫,在我国各大烟区都有分布。其为害时间长,发生数量大,是烟草主要害虫[1-2]。烟蚜不仅通过取食汁液对烟草造成直接为害,而且排泄蜜露诱发烟叶煤烟病和传播各种烟草病毒病,是目前造成我国烟叶生产经济损失最大的害虫之一[3-5]。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烟蚜已开始产生抗药性,同时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药残留增加,烤烟质量下降[6-8]。

烟蚜茧蜂是烟田中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蜂,田间基数较大,对烟蚜的自然寄生率高,最高可达90%[9-10]。烟蚜茧蜂易于人工饲养繁殖,通过对烟蚜的产卵寄生来控制烟蚜的发生。关于烟蚜茧蜂生物学、生态学、繁殖利用和防治烟蚜原理的研究已多有报道[11-15]。但相关研究的区域性较强,为此,调查了潍坊烟区烟蚜的发生为害规律,研究了烟蚜茧蜂的规模化繁殖技术,并进行烟蚜茧蜂田间释放防治烟蚜效果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烟草为中国南方育种中心提供的亲蚜品种云烟203;供试烟蚜和烟蚜茧蜂为从本地烟田人工捕获得到的当地种;花盆、接蚜毛笔、收蜂器等有关繁放蜂工具由云南绿叶生防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烟蚜茧蜂繁蜂室用60目防虫网覆盖,防止烟蚜茧蜂飞出;繁蜂温室可调控温湿度,温度18~28℃,湿度50%~80%,利于烟蚜和烟蚜茧蜂的快速繁殖。

1.2 方法

1.2.1 烟蚜调查

在潍坊诸城贾悦镇选取烟田,从5月1日烟苗移栽到7月中旬,每5 d调查1次。采用随机取样法,每块烟田取5点,每点取10株,调查整株烟上的烟蚜数量。调查期内试验地块未喷施任何化学农药。

1.2.2 烟株栽培

当烟苗长至5~6片真叶时,将其移栽至花盆内,用提苗肥液浇足定根水。确保通风透光,温度18~28℃、湿度50%~80%。

1.2.3 烟蚜繁育

当烟株长至有效叶6~8片时,开始接蚜,每株均匀接20~30头。

1.2.4 烟蚜茧蜂繁育

在潍坊诸城烟蚜茧蜂繁殖基地2—6月间开展试验。当烟蚜繁殖到一定密度,达到2 000~3 000头·株-1时,吸取成蜂或打僵蚜叶放入棚中寄生烟蚜,按照1∶50~100比例接入。

1.2.5 烟蚜茧蜂释放

当烟株叶片有80%以上的烟蚜被寄生形成僵蚜时,可打僵蚜叶或吸取成蜂田间释放。

1.2.6 烟蚜田间防治处理设计

在潍坊诸城贾悦选取试验田,试验设对照(不施药不放蜂烟田)、施药田、放蜂田3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对照田固定5个烟株进行调查,按烟株从下至上分叶位进行,计算整株烟蚜数量、僵蚜数量。施药田、放蜂田按10点取样法,每点固定取5个烟株调查,每次取样调查50株,调查时间从5月15日放蜂开始,每8 d调查1次,共调查4次。放蜂田同时在潍坊5个产烟县诸城、临朐、安丘、高密和昌乐设置试验,统计田间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田烟蚜发生动态

调查结果(图1)表明,潍坊烟区烟蚜种群数量变化有2次高峰期,第1次高峰期出现在5月下旬,蚜量较高,平均每株蚜量为2.76头;第2次高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发生量较小,平均每株蚜量为0.3头。第1次高峰期蚜虫多为无翅蚜,而第2次高峰期多为有翅蚜。据此可知,大田烟蚜茧蜂放蜂时间为5月中旬以前,也就是在第1次高峰期发生之前。

图1 潍坊烟区烟蚜发生动态

2.2 温室烟蚜、烟蚜茧蜂的繁殖

在玻璃温室繁蜂小室内,3月1日选择长至5~6片真叶的漂浮烟苗500株,移栽至直径30 cm的花盆,每个繁蜂小室放置50株烟,加强水肥管理,控制温度18~28℃、湿度50%~80%。3月20日接蚜,每株接25头。表1表明,接蚜后10 d,烟蚜数量为2 289.5头·株-1,是接蚜时的91.6倍;接蚜后20 d,烟蚜数量为4 234.6头·株-1,是接蚜时的169.4倍。繁殖数量大,可有效满足下一步烟蚜茧蜂的接种及扩繁。

表1 烟蚜繁殖的情况

接蚜后20 d开始接蜂,按照每株烟接入42.3头(蜂蚜比1∶100)计算应接入棚内的烟蚜茧蜂数量,在每个繁蜂小室接入烟蚜茧蜂2 115头,接蜂后开始调查记载烟蚜茧蜂的繁殖数量(表2),每10 d调查1次,共调查3次。接蜂后烟蚜茧蜂繁殖很快,接蜂后10 d,平均僵蚜量1 685头·株-1;接蜂后20 d,每株平均僵蚜量3 409.3头;接蜂后30 d,每株平均僵蚜量2 604.7头。在此环境条件下,烟蚜茧蜂的繁殖效率较高,可有效满足大田放蜂防治烟蚜的研究。

表2 烟蚜茧蜂繁殖的情况(蜂蚜比1∶100)

研究不同接蜂量试验,按照每株烟接入84.7头(蜂蚜比1∶50)的数量计算应接入棚内的烟蚜茧蜂数量,在每个繁蜂小室接入烟蚜茧蜂4 235头,同样开展上述调查。表3看出,接蜂后10 d,平均僵蚜量2 524.9头·株-1;接蜂后20 d,平均僵蚜量4 827.3头·株-1;接蜂后30 d,平均僵蚜量3 234.3头·株-1。表明蜂蚜比影响烟蚜茧蜂的繁殖效率,在一定范围内,蜂蚜比越低,繁殖效率越高。

2.3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虫口减退率

试验研究了对照区、施药区和放蜂区的虫口减退率。表4表明,相比对照,化学药剂防治区虫口减退率最高,可快速有效控制蚜虫数量;放蜂防治区虫口减退率较对照高,相比施药区虫口减退率低,但仍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治烟蚜的方法。

表3 烟蚜茧蜂繁殖数据调查(蜂蚜比1∶50)

表4 各处理田间虫口减退率的变化

2.4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5个产烟县的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田间防效见表5,统计数据为50株烟的蚜虫数量。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对烟蚜具有较好的防效,且随着放蜂时间的推移,防效在升高,说明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存在滞后期,防效不会和化防一样见效快,这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16]。放蜂后16 d,临朐和安丘的防效最高,分别为57.1%和57.9%,各县平均防效为55.3%。放蜂后32 d,高密的防效最高80.0%,各县平均防效为76.4%。

表5 放蜂区不同放蜂时间的田间防效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针对潍坊烟区蚜虫数量发生为害规律、烟蚜茧蜂繁殖和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效果开展了试验。结果表明,潍坊烟区烟蚜为害有2次高峰期,第1次高峰期出现在5月下旬,第2次高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研究确定大田烟蚜茧蜂放蜂时间为5月中旬左右,应早于为害高峰期。烟蚜和烟蚜茧蜂可在温度18~28℃、湿度50%~80%的环境条件下大量繁殖,且烟蚜茧蜂繁殖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烟蚜茧蜂接入数量与烟蚜数量比例的提高,繁殖效率提高。施药区虫口减退率最大,其次是放蜂区,对照区最小,说明烟蚜茧蜂可有效控制烟蚜的发生数量。烟蚜茧蜂对烟蚜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效,随着放蜂时间的推移防效在升高。放蜂后16 d,平均防效为55.3%;放蜂后32 d,平均防效为76.4%,防治存在滞后期。

本研究表明,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在潍坊烟区可有效应用,但规模化繁殖技术、放蜂防治技术和成本控制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在后续试验中应增加此方面的试验。

[1] 郭线茹,罗梅浩,党润生.烟蚜危害对烟草生理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5,10(2):95-99.

[2] 袁锋,冯纪年.烟蚜为害的经济损失研究[J].昆虫学报,1994,37(4):440-445.

[3] 陈杰,龙胜贤,肖慈平,等.烟蚜茧蜂在烟蚜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1):10931-10932.

[4] 崔宇翔,胡小曼,李佛琳,等.滇西北高原烟蚜茧蜂繁育及田间防治蚜虫效果[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6(32):123-128.

[5] 邓勇强.我国烟蚜生物防治的研究概况[J].广西植保,2007,20(3):19-21.

[6] 母少东,廖勇,刁朝强,等.烟蚜茧蜂防控烟蚜技术效果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33):75.

[7] 秦西云,李正跃.烟蚜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365-370.

[8] 任广伟,秦焕菊,史万华,等.我国烟蚜茧蜂的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00(1):27-30.

[9] 唐军,万祖轩,黄浩,等.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推广应用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4,34(3):133.

[10] 吴兴富.烟蚜茧蜂繁殖利用概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306-308.

[11] 吴兴富,赵立恒.烟田烟蚜茧蜂的活动规律及其对烟蚜的防治效果[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327-330.

[12] 杨于峰,史明惠,王那六.烟蚜茧蜂防治烤烟大田烟蚜技术及效果初报[J].云南农业科技,2010(4):122-125.

[13] 陈家骅,官宝斌,张玉珍.烟蚜与烟蚜茧峰相互关系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1996(1):8-12.

[14] 赵万源,丁垂平,董大志,等.烟蚜茧蜂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0,1(3):405-415.

[15] 周子方,任伟,周冀衡,等.规模化应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主要技术障碍及应对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59-9661.

[16] 邹钺,朱艰,李晓强,等.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应用前景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1):122-128.

(责任编辑:张瑞麟)

S435

:B

:0528-9017(2016)12-2027-03

文献著录格式:高政绪,管恩森,李园园,等.潍坊烟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研究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2):2027-2029.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1231

2016-06-18

潍坊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科技创新项目(2014-05)

高政绪(1981—),男,农艺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烟叶生产与检测分析,E-mail:gaozhengxu@126.com。

夏 磊,E-mail:xialei@sd-tobacco.com.cn。

猜你喜欢
烟蚜放蜂烟区
放蜂
烟蚜茧蜂寄生对烟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探
提高樱桃坐果率措施有哪些
蜂群室内越冬咋管理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
利用蜂蚜同接技术规模饲养烟蚜茧蜂
寄主烟蚜饲养周期与饲养质量关系研究
四种杀虫剂影响七星瓢虫搜索烟蚜行为的研究
湘西州植烟气候与国内外主要烟区比较及相似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