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与成果分析

2017-01-05 01:28王腾麻超尹江权
建筑建材装饰 2016年14期

王腾 麻超 尹江权

摘要: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伴随地表建筑荷栽的增加、地下水位的下降,高层建筑物桩基存在不均匀沉降的风险,为有效监测施工与竣工期间的变化情况,工程实践中通常采用水准联测的形式,周期性采集监测点高程变化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科学预测未来时段的高层建筑变化状态,本文就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进行分析,探究其沉降流程与形变规律,确保建筑物工程安全施工。

关键词: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成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TU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6)14-166-01

1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要求

1.1仪器设备。高精度测量工作中,不仅要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而且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此外,还需要采用与观测精度相适应的仪器附件。因而仪器及其附件,在经常使用过程中需做定期的检定。

1.2观测时间的要求。在基础荷载的作用下,地基土层的压缩是逐渐实现的,因此,基础的沉降量亦是逐渐增加的。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个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并根据沉降量的变化情况作适当调整。

1.3沉降观测时需要坚持的“五定”原则。(1)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2)所用仪器、设备要固定。(3)观测人员要固定。(4)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5)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2监测工程概况

现某居住小区共计6栋高层建筑,主体结构17F-22F,均为后注灌注桩基础、框架剪力墙结构,为有效监督建筑物浇筑施工与封顶装修期间的桩基沉降情况,现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开展周期性沉降监测工作。

3工程技术要求

工程沉降监测过程中,监测点位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与沉降监测点,其中基准点与工作基点在小区域测绘中,采用《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作为技术标准,采用闭合环或附和线路形式,以二等水准标准进行基准点与沉降监测点间的联测。其施测周期与稳定性判定要求如下:

(1)主体施工期间自第3层起,每3层观测1次。

(2)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装饰施工期,预计装修期半年左右,按沉降速率随时间的递减规律,分别在施工完成后的第1月、第3月、第5月各观测。

(3)竣工交付使用后每半年观测一次,直至楼体稳定终止,即最后几期所测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应小于0.01-0.04mm/d,说明基础沉降已趋于稳定,即可停止观测,然后移交给建设单位。

4监测实施与成果分析

考虑该小区6栋高层建筑的情况,为便于工程实践分析,现选取其中的l号楼为例,进行沉降过程阐述与成果数据分析:

(1)沉降观测参考基准点。工程中在远离建筑物沉降区之外,埋设沉降观测参考基准点、工作基点3个,编号BM1-BM3,便于基准点几何水准联测,将参考基准点兼作工作基点使用,作为本项目的高程起算基准点,由此3点构成闭合基准网,经多次高程基准网复测成果表明,该基准点基准网稳定可靠。(2)沉降观测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规定,并结合建筑物设计要求,沉降观测点选择在建筑物的四周和重要的承重部位、沉降缝和后浇带两侧,并根据楼体规模和沉降缝留置情况,共1#楼布设沉降观测点8个,点位分别置于建筑物四角及构建物中间部位,布点高度均为标准F1层±0之上0.3米处。(3)监测点数据采集。沉降监测点位高程数据采集中,以TrimbleDini03精密电子水准仪为主要仪器,三人一组以每增加3层为一周期,对1号楼进行数据采集,并利用Trimble Data Transfer传输至PC端,然后进行测站等权平差,提高水准线路观测的精度,最后将周期性观测数据汇总至电子表格,以便后期数据分析。(4)数据成果分析。将高层建筑物周期性采集的沉降数据进行统一汇总后,利用日期间隔与周期性沉降差值,求解单期沉降变化速率,以判定建筑物桩基变化情况,同时采用沉降总量一时间函数曲线,对比分析楼体特征点的沉降情况,进而判定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以1#楼J1A3点为例,其沉降总量一时间函数曲线图如下:

从各监测点数据分析看,主体施工期间沉降量不大,建筑物整体沉降相对沉降较为均匀,各点不均匀沉降差异量均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5结论

本文以某居住小区沉降监测工程为例,阐述了其基准点与监测点布设方式、作业标准与流程,并针对所采集到的沉降监测数据建立函数变化曲线,直观显示监测点的沉降变形规律,进而有效指导工程实践:为探究与分析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多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灰色模型建模预测等方式构建沉降数学模型,对提高数据预测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