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和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建设的重点和路径研究

2017-01-05 14:23
大陆桥视野·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连云港园区基地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深化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和中哈物流中转基地(以下简称“一园一基地”)建设,是我市在东西双向开放中极其重要的“试金石”,如何通过“点”上的载体建设及功能完善,形成“线”上的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进而带动“面”上的港产城联动发展,最终在“体”上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和地区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等相通,是事关我市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

一、深化“一园一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顺应当今发展大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沿海开发战略的迫切需要。顺时施宜为智者之举。随着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国际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之间、各城市之间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开阔。在这大好形势下,深化“一园一基地”建设,是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鲜明表现,是我市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作出的重要抉择,能够推动我市更好地融入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更好深入地与中西部地区的互动合作,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要素资源,在更深层次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实现与国内外重点城市和地区协同发展。

(二)是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要途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是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化“一园一基地”开放载体平台建设,打造重点面向中亚、日韩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宗货物集散交易基地,能够推动连云港成为国际仓储物流枢纽城市,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征的重大产业,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还能以“一园一基地”为原点基地,以仓储物流为主要产业,带动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仓储物流产业发展基地,必将推动电商等产业发展,催生一批市场主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

(三)是深度激发活力,构建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战略实施,我市提出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并大力支持港口物流发展。目前,物流园周边产业园区公用仓储物流设施严重缺乏,迫切需要大型、专业化物流园。同时,连云港港区内和城区大港路、中山路沿线散布众多中小型堆场,既不便于管理,也影响着港容港貌和城市交通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结合主体港区环境整治和结构调整等要求,逐步将城市发展区的仓储物流设施整合到物流园,既打造国际物流品牌,丰富提升港口功能,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又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当前“一园一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一)“一园一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目前,园区内智慧物流服务中心正在紧张施工,园区专用铁路工程已获得省发改委立项批复,内河码头24-35号码头泊位围堰清除工程完工,新云台码头结构仓库施工正在推进,中哈铁路装卸场站、大宗散货交易中心、保税仓等项目完成工可编制,正在与哈国开展合作细节谈判;公路港二期工程正在开展拆迁前准备工作;中外运上合物流中心项目已完成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等工作。今年中哈物流中转基地已开始盈利,上合园仅今年上半年园区物流业总收入实现7339万元,同比增长30.05%;实现物流业增加值6605万元,物流业从业人数达到495人,物流量达到383.18万吨,目前园区已成功获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首批江苏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全国优秀物流园区。

多式联运体系基本建成。在公路方面,园区加快内外道路提升,G228、大岛山路、金沙江路、中云台大道全面按序推进。在铁路方面,上合园已入选国家“十三五”货运枢纽项目,园区铁路专用线工程已正式立项获批,将与连盐铁路同步建成使用,进而连接陇海铁路,实现与陆桥沿线和上合组织国家有效衔接。皮带机隧道工程今年底即将贯通。“连新欧”、“连新亚”班列已覆盖中亚五国、欧洲及沿线主要站点,实现了与阿拉木图、塔什干、伊斯坦布尔、杜伊斯堡等点对点的对接,形成了更大区域的互联互通。在内河运输方面,疏港航道、盐河航道建成通航,已实现千吨级船舶直通京杭大运河。

项目招商工作全面展开。园区进一步优化调整招商策略和思路,制定园区招商项目手册,包括园区专用铁路和公路港等基础物流项目、冷链物流中心和跨境电商等增值物流项目、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和工业原材料配送中心等公共服务物流项目等20个招商项目;制订出台《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鼓励投资适用办法(试行)》,增强园区政策吸引力。加快宣传推介,推进园区门户网站建设,打造对外交流合作的网络平台。围绕“一带一路”以及国内重点城市,依托国际物流通道布局招商合作网络。积极走出去,引进来,今年上半年,园区共洽谈合作项目10个,其中江苏公铁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连云港国际物流园投资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在园区注册运营,新增注册资本20.17亿元。

各项政策支持逐步到位。在资金支持上,由省市共同发起设立的30亿元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发展基金进入正式运作阶段(首期注册资本20亿元),将重点投向中哈物流合作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园区等领域,对“一园一基地”的发展带来长期红利。在市级层面,园区财政体制参照市对徐圩新区财政体制执行,对存量部分财力归属所在区域,对增量地方留成财政全额留用,这一针对上合园的财税封闭政策已落地执行,将对园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口岸通关便利化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三互”、“三个一”的口岸便利化改革试点,组织实施了启运港退税政策,建成了保税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区域通关一体化实现了与陆桥沿线海关和长江经济带海关的无缝衔接,为园区的长远发展筑牢基础。

(二)“一园一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未理顺。目前,上合园已基本形成了“管委会+开发公司”的运营模式,但是人员体制、综合治理、人才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园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园区管委会人员基本为全市相关部门抽调挂职,时间短、稳定性差,不利于保持各项工作的延续性;园区规划范围内涉及多家行政主体,且由于物流行业特殊性,综合治理工作难度大;物流专业人才急缺,缺少有力的专项政策扶持。

园区重点项目用地审批繁杂。园区发展用地保障和审批问题已成为制约一园一基地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园区整个规划范围内涉及海州区、连云区、开发区、徐圩新区、云台山景区等五个行政主体,在园区内实施的项目需要到不同的区级政府职能部门审批,用地需要与各个板块沟通协商,程序多、矛盾多,征地拆迁尤其是涉军用地更是流程繁杂,严重影响项目审批效率和落地发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待完善。目前“一园区一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显薄弱。主要表现在: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港口通过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公路、铁路、内河、航空等建设滞后;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贸易等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园区服务功能有待拓展。目前物流园区的服务功能较为单一,中转联运能力不强,在专业化物流领域的物流设施和金融物流、商贸物流等增值服务发展相对缓慢,物流设施能力有限,增值服务薄弱,尚不能为物流参与的各方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制约了物流供应链整合和一体化服务发展。招商引资的手段尚弱、渠道不畅,融资发展、负债发展、借力发展、服务发展的理念尚需进一步树立。

园区便利化程度有待提高。与上海、天津等自贸区内设立的先进物流园区相比,上合园区在口岸监管模式创新力度上相对落后,园区通关信息化水平较低,尚无连接政府服务、综合运输及物流企业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未能实现物流资源的聚集和共享,由于检验检疫和海关查验手续繁琐等原因,导致货物滞港时间较长,使得对时间敏感的货主转向其他园区,影响了园区的竞争力。

三、推进“一园一基地”建设的重点路径

(一)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能力。一是进一步提升港口通过能力。加快深水航道建设,推进专业化泊位建设,加快现有码头设施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做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进一步加密航线航班,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港口集装箱航线突破70条。二是强化陆上运输能力。加快推进陇海客运专线徐连段、连淮扬镇、连盐、连青等快速铁路建设,加快连盐铁路徐圩港区、赣榆港区进港铁路支线及上合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实现干线公路直通进港。三是加快构建区域性国际空港,“十三五”期间建成使用连云港新机场,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建立新机场集疏运体系,优化完善航线网络,开辟日韩航线、巩固深化港澳台和东南亚航线、拓展连云港经乌鲁木齐至哈萨克斯坦及周边国家的国际航线,打造联通国内外重要城市的“空中丝绸之路”。四是加快海河联运。完成连申线灌河航道整治工程,打通连云港服务苏北及长江经济带通道,推进徐宿连运河前期工作,提升内河航道疏港能力。

(二)提升陆桥运输功能,打造国际联运品牌。一是提升新亚欧大陆桥运能。争取中哈两国铁路公司提升合作层次,扩大班列运输货物品种、来源地和对陆桥沿线地区的覆盖面。加大集装箱“五定班列”开行密度,争取“连新亚”“连新欧”成为精品班列。二是优化大陆桥运输组织。优化集装箱“ 五定班列”运行径路,优化过境货物进出境流程,简化国际中转、集拼和分拨等业务进出境手续,提高运输换装效率。三是深化大陆桥运输合作。加大争取力度,争取国家层面能尽快整合并建立新亚欧大陆桥合作协调机制,推动跨境多式联运单证标准化。争取省政府制订连云港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规划,并申报国家级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

(三)统筹物流园区开发,构建现代化物流链。一是提升物流产业发展平台。争取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优先申报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推动国内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优先纳入国家专项规划。优化基础物流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培育高端物流服务,辐射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二是集聚物流发展业态。积极推进重点贸易、物流企业在上合物流园设立商贸物流、工业物料仓储、城市快递分拨等集聚中心。深化拓展上合组织国家食品、肉类等货源市场,集聚发展冷链物流产业项目。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矿石、食品加工等产业。三是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区港一体化”,合理消化短倒费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以港口为核心的“公铁水空管”多式联运,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做大国际商贸物流。一是积极打造国际商贸载体,加快建设大陆桥国际商务中心、徐圩新区丝路国家展贸中心、上合组织国家特色产品保税展示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国(连云港)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举办层次和品牌影响力。二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参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上合组织电子商务联盟建设,积极开展“直购进口”“零售出口”试点,推进国际电子商务认证结算业务。三是推动商贸物流集成化运营。推动构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贸物流信息网络,并实现与商贸、口岸等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一带一路”商贸、物流大数据信息中心。

(五)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贸易投资便利。一是加快口岸综合改革,推进赣榆、徐圩港区口岸正式开放和灌河港区临时开放。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实现申报、审批、查验、放行等各环节业务电子化。深化“三互”和“三个一”口岸改革,建成“单一窗口”。二是推进跨区跨境通关便利。进一步完善陇海兰新铁路沿线海关协作机制、新亚欧大陆桥检验检疫合作机制和“港地联动合作共赢”检验检疫合作机制,实现跨区域互助共享。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及日韩等国口岸部门联系,建立完善联合监管、应急处置、信息互通机制。三是争取连云港综合保税尽快获批并封关运作,尽早恢复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资质。

(六)推动临港产业集聚,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一是建立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加快建设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产品加工产业园,发展临港加工制造产业,发挥港口物流、商贸交易对加工制造的带动作用。二是搭建国际产业合作平台。推进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全省钢铁、石化产业向连云港转移集聚政策,加快推进连云港炼化一体化项目,做大做强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有色金属、木材等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平台。三是是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推动落实省政府与哈国铁路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哈国“霍尔果斯—东门”经济特区无水港合作经营和工业区投资力度,引导本市骨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四、推进“一园一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理顺体制机制。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一园一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一园一基地”建设中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理顺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行政管理体制,将园区管委会列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核定专门编制,组建一支稳定高效精干的园区开发管理队伍,争取园区管委会行使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权限,赋予园区规划建设、土地审批、企业注册、财政税收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力。支持园区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薪酬机制和奖惩机制。

(二)强化政策人才扶持。强化规划引领,制订全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争取“一园一基地”相关建设项目纳入国家、省“十三五”专项规划。加大用地保障,对“一园一基地”建设重点项目实行“优先供地、快速审批”,在计划指标分配上给予倾斜支持。着力解决行政主体分散问题,简化审批流程,将土地、环保等行政审批事项纳入市级统一审批。加大财税支持,加快推进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发展基金市场化运作管理;加大市级财政对“一园一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重视顶层设计,制定“一园一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办法,重点在国际范围内引进外向型经济、招商引资、物流、资本运作、信息金融、法律服务等高端人才。

(三)突出层层落实督查考核。围绕“一园一基地”建设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明确节点目标和责任分工,制定推进计划和评估方案,加大工作目标考核和督查力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形成真抓实干、多谋善干、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课题组成员:刘江船、周俊、乔萍、宋志文、吴迪、陆云亮)

猜你喜欢
连云港园区基地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连云港港再添一条徐州—连云港集装箱内河航线
郁州海运新开辟连云港—邳州航线
奇妙的连云港之旅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今年前十个月连云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92亿吨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