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热点事件的舆论传播与群体心理

2017-01-05 09:05李玥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浪微博

李玥

摘 要:新浪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分享、传播及获取的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主要媒体之一,以其便利性、可接近性及参与受众的广泛性成为在当代可以产生巨大舆论影响力的新媒体,呈现出的热点事件舆论使微博成为公众舆论新的集散地。

关键词:新浪微博;微博热点事件;舆论传播;群体心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05-02

一、新浪微博传播特点

(一)信息简短,时效性强

微博最突出的特点体现在“微”字,新浪微博网站以140个字作为最大限度,保证了微博短小简洁,而这也充分迎合了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要求。对发布者来说,遇到紧急事件可以迅速发布微博并配上图片、视频。对受众来说,简明短小的微博方便读取,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获取有效信息,从而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除了借助电脑终端,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通信设备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加快了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速度,缩小了时空的限制。

(二)传播主体多元性、草根性

新浪微博的开放和匿名使公民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压力和束缚,在网络世界发出声音。微博传播中模糊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激发了普通大众表达的欲望,在这里平等观念得到提升,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的话语霸权,使精英阶层的话语权下移,彰显了草根性与平民化的传播个性。

(三)交互性强

传统的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互动机制较弱,只有通过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形式进行信息反馈,并且反馈大多是滞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而微博的信息传播互动性超强,互动过程基本跟随新闻事件发生的始终,这种互动不仅客观真实地传递了信息,而且容易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形成意见领袖。另外,与传统的大众传媒严肃、权威的面孔不同,微博使普通大众在网络中成为意见领袖并“反议程设置”,把关人的角色不限于少数,更多的草根可以把身边亟待解决的事情变成微博讨论的热点。

(四)传播的群聚化和裂变化

在微博的传播环境中,公众在观看信息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即时发布具有个性的意见和看法,在传播的过程中,思想倾向一致的人会自动形成群体圈子,将群体圈子的意见汇总后扩散开去。一方面,用户可以根据兴趣爱好,不需要其他微博主的同意任意添加“关注”,其发布的信息会自动在关注者的页面上实时显示。另一方面,微博的“一键转发+评论”功能,使他的关注者看到信息后可以同时成为发布者,将自己获得的信息或者评论实时发布,与互联网上的无数个点轻松连接,而这些点又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不断增加的评论,使信息不断聚合,将信息进行核裂变式的传播,迅速生成“大舆论”。微博还设有“群组”功能,用户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群组加入后,可以跟不同区域内的人进行交流,实现了“零距离”“大范围”的交流。

二、群体心理推动新浪微博舆论传播的有利方面

(一)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满足群众知情权,避免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产生谣言

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开通微博,在微博的一些热点事件传播中发出主流声音,将政府的意见和态度公之于众,并通过微博与网民互动,倾听民意、收集民策,有利于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强化公民的知情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增强民众安全感,减少流言的传播机会;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制定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转变执政方式,促进民主。

(二)产生“蝴蝶效应”,激发全民参与,促进事件解决

“蝴蝶效应”是由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大体的意思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有可能会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洛伦兹形象地将其比喻成一只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给遥远的国家造成一场飓风。

在微博中,一定地区的公共事件一经发布,各个地区的群众会感受到相同的氛围,有可能还会引起热烈的讨论和追踪。而这些讨论近年来不止停留在事件本身,例如女大学生学费被骗事件的曝光,根据网友在微博上对此次舆论事件讨论的观点分析:人们同情当事人的遭遇的同时,渴望推动司法程序的进步、严惩诈骗犯罪分子。

所以,“蝴蝶效应”激发了民众的同情心,使得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有利于增强民众法治观念,促进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们的理性思考能力。

(三)群体规范提高网民公民意识和媒介素养

群体规范指的是群体确立的表明在特定环境中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标准。正面的群体规范有利于强化群体成员的道德认同、规范群体秩序,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纵观2016年上半年的网络舆论生态,网民媒介素养有所提升,在面对一则热度较高的新闻时,多抱有求证态度,“慎下定论”“等待真相”。如在广东弑医案中,“弱势”地位悄然从“患者”转至“医生”,后又有渐趋平等之势;而在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中,不止体现出女当事人对于新媒体规则的运用能力,在事件后期,舆论中还形成一股对女当事人的保护共识,“拒绝二次伤害”成了舆论主流。又如“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的假新闻,还出现了对于媒体“过于功利、盲目跟风报道”的探讨。此外,互联网管理日趋成熟,快播案、百度血友病吧事件、东北农村礼崩乐坏假新闻等网络关注热点出现后及时出手,斩谣言、正舆论,澄清事实,表明立场,相关舆情很快趋于平息。

三、群体心理推动新浪微博热点事件舆论传播的不利方面

(一)群体压力导致的趋同心理不能代表主流民意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即趋同心理。群体传播的这种“趋同”特性具有重大意义,它影响着人们对自己和对事物的认知甚至行为。当一个议题大到能在微博上引起网民关注时,趋同心理就可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其他人对这一事件的认知。但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调查表明,我国网民结构在城乡、性别、年龄、学历、收入上有很大的差距。网民多是城市中的10~39岁的学生和月收入500元以下及2000~5000元的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的人。很明显,这些人受教育程度低,媒介素养差,在一些舆论问题上很难形成自己的意见并且容易受到趋同心理的影响跟风发表意见,造成网络舆论的“一边倒”,不能代表主流民意,甚至有些时候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

(二)群体极化与网络民粹主义下的网民狂欢

群体极化最早是由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民粹主义是民主思想的一个分支,是相对于精英主义而言的。由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和高度自由性,一些本意是积极的网络民族主义极易走向群体极化和网络民粹主义。如在国庆大阅兵期间,影星范玮琪因没有发歌颂共产党的微博,而是发了一组孩子的照片遭到网友炮轰,大量网友在其微博留下负面评论;有小部分网友觉得“爱国不一定要发微博”并对范玮琪的遭遇表示同情,随后,这一小部分网友成了炮轰对象,甚至开启“人肉搜索”功能,有些行为已经对他们造成了人身和名誉上的伤害。爱国固然是好的,但是顶着爱国的名义随意侵犯他人隐私,把舆论演变成群体狂欢事件绝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对其进行审慎、严肃的处理。

四、利用群体心理引导形成正确舆论观

(一)政府转变执政理念,推进信息公开

根据谣言发生的公式,信息的渠道越是闭塞,群体中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的发生几率越大。所以政府在危机事件和一些紧急事件中应尽快发声,把真实的信息通过正确渠道告诉民众,保证公民知情权,提高政府公信力,规范网络舆论。

(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各有优势,结合二者优势,在微博热点事件中引导舆论;微博中的意见领袖也要提高素质,转变意识,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积极履行义务,不仅要引导舆论,还要在一些微博群体中落实正面的群体规范,提高群体成员媒介素养。

(三)网民通过积极的群体规范和健康的群体传播提高媒介素养

网民应通过正确的群体规范和群体传播提高媒介素养,提高认识和辨别问题的能力,在一些热点事件上做到理性认识、理性传播,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参考文献:

王雅蕾,方付建.舆情热点事件的热源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猜你喜欢
新浪微博
我国省级图书馆微博的社会网络分析
新浪微博数据爬取研究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网民微博转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社交媒体平台医患关系报道特点研究
微博的社会公信力现状探究及其未来构建研究
社交媒体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动机浅析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议程设置互动机制研究
微博中群体极化的呈现方式及动力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