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美学观念在山水村镇夜景照明中的应用

2017-01-06 07:39
照明工程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夜景村镇山水画

李 曦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中国山水画美学观念在山水村镇夜景照明中的应用

李 曦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本文尝试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观念运用于山水村镇的夜景照明设计中,通过分析传统山水画的审美与寄情,结合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从构图、线条、色彩、虚实四个方面在夜景照明中再现山水画的美学体验,探讨出一种既具现代感又能给人以传统空间感知情趣的照明设计。

山水画;美学观念;山水村镇;夜景照明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村镇的夜景照明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定位于发展旅游观光的山水村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装饰性“千镇一面,百村同貌”的夜景照明,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品位与艺术内涵,已经很难带动旅游经济,更需要的是富有诗意并且能够反映地域人文特色及内涵的照明设计。本文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观念运用于山水村镇的夜景照明设计中,尝试探讨出一种能给人以传统空间感知情趣的照明设计。

明代画家恽向在其《宝迂斋书画录》中提到中国画所追求的是“至平、至淡、至无意,而实有所不能不尽者。”也就是说自然景物不过是画家通过笔墨借以表达的一种“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从这个角度来看,山水村镇夜景照明也是一样,即通过运用照明灯具和科学技术这种“笔墨”把山、水、植物等自然景物与建筑一起,组成一幅供人们感知、体验的“图画”,其最终表达那隐藏于景色中的传统审美情趣与空间诗意。

1 传统山水审美与寄情

中国人对山水的审美总是笼罩着一种对于时光流逝不可抵挡的哀伤,有着肃穆与伤感的的气氛。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叹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种对山水的传统审美与寄情体现在感怀山水的繁盛与亘古,同时叹息世事的沉重与无常。山水空间里似乎杂合了一种时光易逝的伤感。繁盛的物品消失于一瞬,如何不产生沉重无常的感慨?

然而,山水的丘壑山林之美,同时也是化解这些愁苦与忧伤的妙方,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把醉酒与山水关联起来,用大醉于山林来忘却尘世间的韶华易逝。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直接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山水不仅是美学象征更是他们生死观和价值观的寄托。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人对传统山水的审美,带有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怀,由山水自然的亘古长久引发的慨叹,亦可以在山水中得到化解与释怀,这种微妙的寄情不仅体现了其“天人合一”的智慧,还彰显出其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

2 山水画的美学特点与审美情趣

中国人传统山水的情感寄托,成就了传统山水画首要的美学准则。自六朝以来,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上就有了“气韵生动”之说,传说荆浩继六朝的人物画“六法”后提出了山水画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表达出内在的气质与韵味。随后“气韵生动”更是成为中国艺术关于“形”的最高标准。中国画的美学特色是,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1]也就是说,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的形体表达,是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和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的基础上的,但最终的要求是表达出其内在的被赋予情感寄托的气韵。

传统山水画在表达上以引导人的自由的想象来显示画中的情感和气韵。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这种即要求真实又要有很大概括性的特征使得山水画的审美情趣是一种“见其大意”的移入式的情感想象,很自由。同时,郭熙也对山水画意作出了规定“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也就是说,画面中的一切景物都是在营造一个具有稳定性的整体境界,给人情绪的感染,来诱导观者的身体以行、望、居、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的是整个生活、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

3 山水画美感经验与夜景照明设计意象的结合

在夜景照明中体现传统山水的审美与寄情,与在山水画中描绘自然一样,首先需要使照明设计营造的意象效果成立,并且激发和唤起的是同中国山水画审美中相同的美感经验,即表达出广阔长久的自然环境和自由豁达的生活理想。其次需要能够让观者在欣赏景观之时,与自然进行更多的互动,在行望居游的惬意中产生对自然独特的感知,忘化生死与时间的流变,在“游”(走、看、望)与“居”(长期感受)之中,使自己内心的节奏与自然内部的生命节奏达成统一[2]。

“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3]北宋的全景山水画在刻画自然景物时,表达的是一种宽广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实再现,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广阔和整体的“可游、可居”的生活与自然境界。在夜景照明的远景、中远景的照明设计中,也应客观的、整体性的描绘自然,采用接近物体本色的灯光整体描绘,使人感受到整体自然和人生的牧歌式亲切关系。

“状难言之景列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4]。南宋的小品山水画工致精细,选择极有限的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来抒发某一种浓厚的诗情画意。这种细节真实,追求诗意的小品山水画美学特色对夜景照明中的建筑及景观细节照明设计也颇具参考意义,选择某一对象的着意营造,安排观看点位置,在对这些有限对象的细节忠实的描述中,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诗趣、情调。

4 “可游可居”的夜景照明的设计策略

在夜景照明中再现山水画美感经验,除了整体的设计意象的成立外,还需要具体的设计策略,下面结合传统中国山水画在构图、线条、色彩、虚实四个方面的特征,具体讨论如何将中国山水画传统文化意境的美感用艺术照明的手段重现于夜间的山水村镇。

4.1 构图

中国画讲究“章法”。“章法”又称布局、构图,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至于经营位置, 则画之总要 ”。[5]中国画不讲究透视,散点透视不固定在一个视点上,远看近看均可,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亲近协调的关系,激发人的身体活力,鼓励人与自然相互互动做到“可游可居”。“可游可居”的观察方法是线性的,通过“游”把可视的兴趣点连成线,构成一种游动的线性画面结构。如三角形构图的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见图1),仍以小溪、瀑布、白云的线性律动,引领人的视线往深处走,表面上颇具团块感的山水画,实际上有虚有实,由律动的线疏通游走的。

图1 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Fig.1 “Myriad pines map” Li Tang from Southern Song Dynasty

在山水村镇的夜景照明设计中,得天独厚的山水景观为打造特有夜景提供了良好的实物载体。借鉴山水画的构图思想,在分析了区域的景观载体,结合夜间视线要求的同时,应确立一个以突出主要游览路线为主轴的夜间功能照明体系。在主要的景观游览路线上,着意塑造山水空间的感知变化,因遁山高水低的自然地貌,忠于景物的真实质感,主次分明,大胆取舍,构造空间的明暗,引导观者在设计的路线中步步深入,行、望、居、游。夜间景观设计要素诸多,山石、水体、建筑、植物、路径、灯具、光源构成夜间景观设计的要素,其中路径既是动态观赏的“线”,起到连接各景点的作用,又起到安全引导的作用,它的亮光指示方向,引导游人到达各景点。

在山水村镇西安汤峪镇夜景照明设计中,设计结合汤峪镇重要道路与景观区域,确定了以保持暗色天空为背景的汤峪河及两侧的建筑为主导的游览线路。暗色天空背景不仅更适于打造充满雅韵的夜景景观,还能减少夜景照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保持原生态环境不受影响。两山一川的游览路线从休闲过渡到繁华而后又回到宁静,结合游览路线确立七个主要夜景观赏点,分为远距离、中远距离、近距离以及重点景点这四个层级。确保在远距离观赏点看到对山体的轮廓线,在中远距离上看到灯光细节的刻画,以及建筑轮廓、结构的特色,在近距离观察点和重点景点上则深度刻画,用泛光的手法凸显特征。如图2所示,在中远距离的观赏点上,近处的硬质驳岸一直延伸到重点景观,加上山体重峦叠嶂和若隐若现,好似一幅清雅的夜景山水画。

图2 西安汤峪镇夜景照明设计中远距离观赏点效果图Fig.2 The effect drawing of night illumination design for Tangyu Xi’an from a long distance view

4.2 线条

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骨法用笔”置于画论“六法”中的第二位紧接着中国画一贯讲究的“气韵生动”美学基本原则,可见线条笔触的重要意义。元画在其审美情趣上就对笔墨有突出的强调。美学大家李泽厚说“中国画的笔墨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1]线条本身的流动转折,墨色的本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

在山水村镇的夜景照明设计中,一方面光以山水景观和建筑作为表现载体,通过发挥其强大的可塑性,可以创造出独立于自然和建筑的形式美。另一方面,作为表现媒介的光,强化了自然景物以及建筑物的优美造型、与轮廓,体现自然景物以及建筑物这个载体本身具备的形式美。

图3 杭州西湖宝石山夜景照明Fig.3 The picture of Baoshi mountain in West Lake Hangzhou

在杭州西湖宝石山景区夜景照明设计中,山的轮廓被照亮而凸显,但并不只是轮廓,整个山体的走势亦被清晰呈现,亮度山顶部向山腰逐步递减,仿佛水墨退晕一般,被点亮的山体景观带,皆是根据设置的主要观测点依景而设,并对山体方位的选择,山势的走向进行了着意的刻画(见图3)。

4.3 色彩

谢赫的画论“六法”中用“随类赋彩”概括了中国画的色彩的特点。“随类赋彩”从审美的角度上阐释了中国画色彩的意向性特征,“赋彩”是色彩表现的方法和过程,“随类”则是作为色彩表现的前提和选择,其中所要顺从、跟从的“类”又作何解释呢?中国传统山水画青绿山水的色彩并不是追随自然物体的固有色,也不是完全像水墨黑白那种抽象色,而是注重色彩的象征性、表现性和色彩的装饰功能,作为主体的人在对物、色、意诸因素进行归类后, 选择的能够体现了客观物象内在本质与人的情感因素的概括色。

夜景照明中的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凸显性,可以很快的吸引人的视觉注意力,但是有色光一直以来只在娱乐和商业场所广泛使用,南京秦淮河景区的夜景照明,丰富的有色光的使用营造出瑰丽繁华的视觉奇观,但这样绚烂的光色并不适合营造宁静致远的传统空间诗意。光的表现以景观为载体,如画论中“随类赋彩”所述,体现这个载体本身所具有的质感特点。通过对质感与内在本质的表现,可以获得微妙的视觉效果与细腻的情感表达,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比如在针对建构筑物的特色构件的照明设计中,应从竖向层面和横向层面的对比上,通过运用泛光的手法凸显事物本质的自然特征,对应于中国画淡彩的技法,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增加其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夜景照明设计中,没有以有色LED勾勒轮廓的绚丽表现,而是以高显色性的灯具,由上而下的洗墙照明,在此光色衬托之下,通过上下部分的明暗变化、光色对比,刻画和彰显了丰富的细节和质感,体现出了建筑立面的竖向层次的变化,图案关系上更易于凸显建筑层次美感,与池中水倒映的镜像一起展示了更自然纯净、浓郁厚重,更“可居”、“可游”的空间诗意(见图4)。

图4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夜景照明Fig.4 The picture of Chinese Imperial Museum in Nanjing

4.4 虚实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隐藏、松动、含蓄为虚,显露、实在、明确为实。实处是画,虚处也是画。古人追求无画处皆成妙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者相互衬托、对比,又相互依存。中国画是以虚空传递丰盈,于不着一字中表达不尽的风流。[6]通过“虚”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化物景为虚像,通过虚实画面空间表达意境的载体。

山水夜景观设计中的“实”,毋庸置疑,是指被灯光照亮的物质,是满足人们观赏需求的主要载体,如山体地形、水体、建筑、植物、道路等。山水夜景观设计中的“虚”,则是景观中实体元素没有被照亮的部分, 是一种与“实”互为图底关系的空间感受,以人们的主观体验而存在。“虚” 不仅是对“实”的衬托,更是对“实” 的虚化。人们通过对景观中“实”的体验而产生对 “虚”的感受,从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的空间。

在我国台湾法鼓山朝山大道夜景照明设计(见图5)中,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山径上,从开始就沿弯曲的道路均匀设置12盏灯整体通亮的设计,到用8盏灯将这条路部分照亮了,让上山的小径在光影里穿梭,再到最后只亮在小径的转弯之处的5盏灯。设计一步步的推演,以虚实对比、明暗呼应,来体现光影引导观者行、望、居、游的功能,那亮在转角的5盏灯就如同在人生每个岔口的指引我们前进的导师一般,温柔而坚定为我们指引方向。

图5 我国台湾法鼓山朝山大道夜景照明设计演进Fig.5 The Evolution of night illumination design in Mountain monastery Road Dharma Drum Taiwan

5 总结

中国绘画和山水夜景照明作为两种艺术形式,其本质都是将视觉中的景致及其意境给予表达和呈现。中国画和山水夜景照明都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和再现,而是通过哲学化的空间美体验来表达逍遥豁达的心境。

现代社会,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人们想在山水中回味的是在那种无目的的漫游状态中一次次回望那座青山,体验亲近身体的空间美感,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由此可见,山水村镇的夜景照明设计,应利用照明灯具和科学技术,以实体山水为素材,以光影为画笔,打造一幅真实版可游历的山水画,使人能重温心中向往的恬静旷远、潇洒如仙的生活方式。

[1] 李泽厚. 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90.

[2] 董豫赣. 出神入化化境八章一[J]. 时代建筑,2008(4):101-105.

[3] 郭熙.林泉高致[M]. 周远斌,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107.

[4] 欧阳修.六一诗话[M]. 黄进德,批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78.

[5]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90.

[6]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30.

The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Used in Mountain Village-Landscape Night-Illumination

LI Xi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45,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principle for mountain village-landscape night illumination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by analyzing the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traditional landscap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landscape painting can be reproduced in night illumination design form four aspects: picture composition, lines, col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thingness and essence. Therefore, the modernized night illumination design also has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experience.

landscape painting; aesthetic conception; mountain village; night illumination

TU113.6+66

A

10.3969/j.issn.1004-440X.2016.06.013

猜你喜欢
夜景村镇山水画
不妨写夜景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Lightroom让夜景照片更通透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城市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