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嘱托 十年逐梦

2017-01-07 21:18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6年11期
关键词:开化县金星公园

耿国彪

2006年8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化县金星村考察调研时几番嘱咐当地的党员干部:“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把经济搞上去,为群众办实事。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这就是新农村。”

一份嘱托,十年追梦。

开化县上下同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干出了精气神、干出了新境界、干出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样本。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国家“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一批充满创新意义的改革项目落地开化。

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视察,并悉心指导,“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把经济搞上去,为群众办实事。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这就是新农村。”

十年过去了,现在走进金星村,村心公园大了,道路拓宽了,还有了银杏大道,那棵千年银杏树依然枝繁叶茂。记者所到之处看到和听到的是——金星村在变,整个开化县在变,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已清晰地呈现在钱江源头,铺展在三衢大地。

一份嘱托与一个山村巨变

1600平方米村口公园、3000平方米休闲公园、万米环村江滨绿色休闲长廊、7000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大型农家乐、休闲古埠头、水上游乐场……这是今天的金星村。“十年前,全村没有一辆小汽车,如今几乎一户一车;十年前,全村只有一条水泥路,如今村道全部硬化到户;十年前,露天厕所、垃圾池随处可见,如今排污一户一管;十年前,全村700多个劳动力有500多个在外打工,如今不仅外出的少了,还有越来越多的外村人来金星赚钱。”说起金星村十年来的变化,村支书、党的十八大代表郑初一如数家珍。

“总书记当年的那一席话,亲切实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们的兴奋点。”郑初一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依然激动,“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大家的积极性又上来了。”

十年来,金星村人始终将习总书记当年的嘱托铭记在心,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抓住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将近万亩山林确权到户经营。村民们像种田一样种山,像种菜一样种树,在家打理好山林就有收入。通过发展生态茶园,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生产名茶,全村从几户人家种茶发展到家家户户种茶,现在有1000多亩茶园。“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在金星成为现实。十年前,村里年人均纯收入不到6000元,2015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000多元。郑初一说:“村民有一二十万元存款的不在少数,他们有时会发愁地问我:这些多出来的钱,怎么投资?”

村民陈建军2007年就到上海做茶叶生意,去年他回村搞起了观光农业,“我越来越觉得老家才是块赚钱的宝地。”

村民夏成军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金星村游玩,就在2013年6月办起了农家乐,生意日渐红火。目前,全村开了10家农家乐,能同时接纳600位客人的游客接待中心也在去年投入使用。

金星村的“星火效应”在这十年间不断放大。开化县已建成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50个,今年床位数将突破1万张,2015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3124元,同比增长10.1%。2016年上半年,开化县在衢州市对县(市、区)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在浙江相关26县发展实绩考核中名列前茅,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考核总分第一,GDP增速、农民收入增长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市首位。

一份嘱托与一篇“生态资本论”

地处钱塘江源头、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国土面积2236平方公里、85%为山地、森林覆盖率80.7%、35万人口。这就是开化的自然禀赋。

既要“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又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既要保护绿水青山,又要做大金山银山。这关键在于科学的资源变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十年来,开化县在转型发展中写就了一篇实践版的“生态资本论”。

围绕资源变现,开化探索生态公益林林权抵押制度创新,开展了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启动实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宅基地物权、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改革;围绕着盘活资源、资产、资金,启动了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县国资委-国资公司-国有公司”三个层级的国资运营管理新体系。

桐村镇华山村林权股份制改革合作社牵头人詹小平算了一笔账:第一批入股合作社试验的,全村18户,加上村集体总共是1350亩连片林地。这里面有70亩毛竹,每年约有4万多元收益,支付租金后就有剩余可以分红。以后,陆续发展杉木、油茶等,大家拿到的分红会越来越多。

2013年开始,开化县紧抓国家主体功能区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的机遇,提出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导向,全域景区化、景区公园化为主线,打造全域国家公园,此举引来专业投资人的关注。

华埠镇华东村齐新自然村,一个年饲养量8000余头养猪场,在国内知名花卉企业森禾集团的全域景观设计和建设下,猪圈正变成花卉主题公园。这两天,公园与浙旅集团等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借资借力,准备在3年内把这个钱江源花牵谷景区打造成集山水观光、文化体验、餐饮娱乐、会议休闲、体育运动、养生度假、户外拓展、户外婚礼为一体的4A级综合性旅游度假休闲区。附近村民告诉记者,已有大约800张床位正在改建中。

吸引人的景观并不只有花园。借国家公园的东风,湖北卓越集团投资10亿元以上的钱江源水湖枫楼景区旅游开发项目正加快推进。项目负责人朱中华介绍,以“原味江南·钱江源”为主题,公司将建设融生态旅游、山地立体运动、文化体验、商务会议于一体的“钱江源森林小镇”。

也有投资人看好个性化的民宿作品呈现。上海山里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在林山乡禄源村建设裸心源度假酒店项目,试图呈现更生态的作品,将保留修复现有民宅,利用山谷自然形态布局,在项目中植入文化体验。项目建成后,预计将为村民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

龙海康体养生基地,总投资1.5亿元;长虹民俗苑,总投资3500万元;北源状元文化开发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仅在长虹乡一地,一串民营资本的注入,让生态资源快速转化为生态资本,产生一种“蝶变效应”。

开化县文旅委主任齐忠伟介绍,文化旅游已成为开化县社会投资的热点。去年,旅游投资20.92亿元,增长55.8%,为历年之最。今年上半年,开化服务业投资增长27%,25个总投资125亿元的生态旅游、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等项目相继开工,这些项目的相继竣工将成为开化新的发展引擎。

民营资本的大批注入,快速地改变着开化的产业结构。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25.47亿元,增长1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5%。2015年全县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占经济活动从业人员的20.6%。

围绕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开化干群迅速行动起来。不符合生态要求的项目坚决拒绝,符合条件的,全力去“抢”。国网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投资23亿的“金屋顶”光伏扶贫项目,从洽谈到开工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被开化人“抢”出来了。

“开化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以破坏生态换取GDP的邪路,不走‘捧着金饭碗过苦日子的穷路,开化正闯‘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的新路。”开化县委书记项瑞良表示,不考核GDP,不是不要GDP,开化要发展就要盘活山水资源,做好“生态+”文章,培育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崛起。

从资源整合、资源开发到资源与资本的有机融合,开化的“生态资源”正在变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美丽生态”正在变成“美丽业态”。

一份嘱托与一批“财富新传”

在“人人有事做”的背后有梦想,在“家家有收入”的背后有故事。

开化县音坑乡姚家村62岁的姚志国换上那套已经洗得发白的工作服,他依然保持着30年来早起去砖瓦厂劳作的习惯。不过现在他不是去烧砖,而是去儿子姚宏燕等人投资的“红窑里”创意民宿帮忙。在砖瓦厂里摸爬滚打多年,姚志国没有想到,年过花甲又转行到当下最火的民宿经济中。红砖厂拆除后保留的窑洞和烟囱经过中国美院专家的设计,已改造成特色民宿酒店。

同样忙碌的还有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村民余广群。他正在自家的“地字七号”龙门客栈内准备招待外地来的客人。

2013年,余广群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当时他只能靠亲戚朋友介绍一些熟人来,一年下来收入也就3万多元。2014年下半年,“九溪龙门景区”创下国家3A,村里成立了九溪龙门旅游开发公司,对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管理和推广。余广群适时对农家乐进行了改造提升。去年一年,他的农家乐收入就超过了50万元。

听鸟语、闻茶香。一群来自杭州、宁波等地的茶友,汇聚在开化御玺茶公园。

“这地方太美了,不仅是空气、景色,而且进入茶公园整个人就放松了,真是美啊。”来自杭州的张悦馨沉醉其中。

茶园变公园,茶园的主人汪秀芳就成了“园丁”。“这里的凉亭、茶室,包括徽派的茶叶加工厂都与茶园有机结合,相映成景。”汪秀芳介绍,茶公园总占地1080亩,其中核心的茶园占地200亩。她还在茶园里套种了1000株银杏、800株桂花、500株红枫,一年四季风景各异。

好生态加上好的保护发展循环模式,使开化县的生态经济发展初现成效。齐溪的九溪龙门、音坑的浪漫下淤、何田的淇源头等一批新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2006年开化旅游人数是76.35万人次,旅游收入4亿元,而2015年分别达到了689.79万人次、42.29亿元。今年上半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长16.2%和17.5%。

开化曾经面临过许多产业的集体消失,但近些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生态产业的大力支持,许多创业团队逐渐回归,比如红木家具产业,曾经外流在苏州、义乌一带有数千能工巧匠,他们纷纷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和“第一桶金”回乡创新业。又如“甲壳虫”一家企业就带动相关就业近千人,同时,全县各乡镇还有近30个来料加工点,带动了近4000人开展动漫产品的来料加工业务。现在,以“甲壳虫”为龙头的动漫小镇已集聚20余家上下游企业,一个日趋完善的动漫产业正在集聚。

“到我们这里旅游,就是来享受乡村慢生活的……”自称是“半路出家”的池淮镇潭头村乡村导游程卫萍自然的对话,亲切的语调,让人耳目一新。乡村旅游的火爆带动了这个村的发展,全村300多张床位,每户最少年收入5万元,最多一户达到80万元。“村子变得越来越好,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一半以上的外出打工者回来了。”程卫萍说最近正掀起一股村民“返乡潮”。目前,池淮镇1万多个外出打工者中已有3000多人回流。

国家公园所“派发”的生态红利不仅仅是乡村旅游,随着国家公园建设打响的“开化品牌”也成了老百姓“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路径。土味十足的气糕干火了微信朋友圈,被食客们称作“东方披萨”。80后詹琳开的微网店主打气糕干,兼售茶叶、土蜂蜜、辣椒酱等开化特产,2015年一年营业收入20多万元。

十年光阴,白驹过隙。为了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也为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开化人在执著奔跑,跑出了区域发展的加速度,跑出了民生福祉提升的加速度,也跑出了触手可及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虽然现在开化经济总量还不大,但都是以比较快的速度在追赶。在追赶中,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互促共赢的意义,更加坚定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的信心。”县委书记项瑞良表示,这也是过去十年留给开化“十三五”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采访手记: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通俗易懂十个字,过了十年再回首,依然倍感亲切又意味深长:有事做、有收入,这就是百姓最朴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书记十年前在金星村的这番嘱托,不仅仅是对金星村、开化县的一种鞭策,对整个中国来说同样是一种激励。这种鞭策和激励,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的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如何有效地转化为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获得感和幸福感不会从天而降。它源于百姓对改革创新顶层设计的高度认同,源于百姓对改革发展成果充分共享的高度认同,更源于百姓对发展目标和生活现状的高度认同。近年来,全国上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不断探索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的通道和模式,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做大金山银山,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脱贫致富奔小康与持续改善民生融为一体,涌现出了很多先进典型。今天报道的开化县的变化就是其中的一个

代表。

当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潮流。“十三五”时期,绿色经济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发展的优先地位,凸显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中国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在这爬坡过坎、逆水行舟过程中,我们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全力补齐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主要短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而开化县践行“两山”思想的做法无疑具有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开化县金星公园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二)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第六章 飞向金星
第六章 飞向金星
第六章 飞向金星
金星探测“黑科技”来啦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开化县林场退休职工、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余贵顺
优胜选手来自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华埠镇中心小学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