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架初探

2017-01-07 19:49黄文祥顾永安
职教论坛 2016年25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指标体系架构

黄文祥 顾永安

摘 要:在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背景下,众多新建本科院校也选择将国际化作为发展战略与手段之一。文章旨在梳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总结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主要组成要素,初步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架构,为进一步研制具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的“标同准异”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作者简介:黄文祥(1970-),男,江苏姜堰人,常熟理工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估;顾永安(1967-),男,江苏南通人,常熟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新型大学研究”(编号:15YJA880021),主持人:顾永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研究”(编号:2015ZDIXM031),主持人:顾永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5-0017-0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高校多将国际化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选择,期望通过走国际化之路,“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学校在世界上的学术影响力,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学校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增强学校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的贡献力。”[1]基于这样的认识,众多高校将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拓宽学校的办学空间作为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学校发展的必然目标,在文化交流、学生交换、教师培训、科研合作、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但总体而言,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不平衡、参差不齐等问题,对高校个体而言,“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因办学层次不同,较早就将国际化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步骤与举措也有着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但对占据本科院校超过三分之一比例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因办学层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对国际化的认识不深,在办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片面地理解国际化的内涵,零星地甚至盲目地进行国际化合作,缺乏整体思考与设计,处于从众或盲动的状态。这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事业的科学发展,更无从促使新建本科院校借助国际化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后发优势,在高校丛中谋得立足之地。

目前,我国尚无国家层面针对本科院校国际化水平方面的评估指标,仅在理论上和局部地区有过一些探讨和实践。为此,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征和办学现状,研究并尝试构建科学合理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可以借助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国际化程度与质量进行评判,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引导向作用,有效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科学设计,有目的、有体系地推进开展各项国际化工作与活动,提高国际化质量,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内涵也一直处于不断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较早的是国外学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美国学者布茨、加拿大学者奈特和日本学者江渊等。布茨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国际体系,他认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包括: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培训流动、跨国研究、研究者和学生的跨国流动、保证教育扶持与合作的国际体系[2]。奈特提出“国际化是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性的维度(视角)整合到全体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经历中,以及大学的教与学、科研及服务功能和全过程中”[3]。奈特的这一界定被研究者广为接受。江渊赞成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说,将其分为“基于现象的国际化”和“基于目标的国际化”两个层面。前一层面关注人员的流动、保证学分和学位的制度、大学管理规则、合作活动标准、国际研究和教育网络;后一层面则关注前一层面所关注领域的努力与进展[4]。

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定义。其中,被广泛认可的研究者有刘道玉、陈学飞、杨德广、顾明远等。刘道玉主要从质量、空间、资源及理念四个角度阐释高等教育国际化,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强调要提高各国大学的水准,使大学教育的水平有可比性,为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强调大学的开放性,既要到国外办学,也要接纳外国大学在本国办学;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地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强调要不断改革创新、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大学教育既要满足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又要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5]。陈学飞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强调的是态度、观念方面的国际化,它是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是一个国家为成功参与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做准备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渗透到中学后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6]。杨德广主张要加强国际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他认为,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意识、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才[7]。顾明远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注意吸收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面向世界培养具有从广阔的国际视角和全人类的视角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加强外语教学,开设有关国际重大共同性问题的课程,设置研究区域性国际问题的系科,进行广泛的人员国际交流,积极进行教育和学术的跨国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发展[8]。

国内外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解释不一,但大致上可分为两个视角:一是过程说,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将其看作一种历史现象、趋势与过程。一是结果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结果的静态的呈现。基于此,我们大致可以如此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在国际间开放、交流的过程与结果。它包含高等教育机构、人员、学习与研究活动、课程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9]。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近些年发展较快的加拿大、日本等国,都开展了相关的评价活动,他们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通用指标,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NAFSA)、美国教育协会(ACE)等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国际化测量指标,以美国教育协会(ACE)为例,其在2001年对全美144所研究型大学中做了一项关于大学国际化的问卷调查,对大学国际化程度进行评估,并进行了综合排名和单项指标排名。其所使用的六大指标是:(1)明确表示的国际化承诺;(2)课程的国际化;(3)致力于国际化的组织机构及设施;(4)从外部渠道获得的用于大学国际化的资金;(5)学校在师资国际化方面的财政投入;(6)国际学生和国际教育科研合作项目。英国主要是以巨大的经济利益为动因驱使,引导大学增强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英国大学在政府层面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针对大学国际化的自建、自评、自改、自我发展的制度。其中主要是从活动策略和组织策略两个层面来衡量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其中活动策略主要考察学校促进国际交流、开发海外课程、开展跨国(境)办学方面的情况;组织策略主要考察学校是否明确国际化的战略意义、是否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是否建立相关的质量保障体系。澳大利亚AUQA(2011年8月已改组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对大学进行国际化方面的外部质量审核,其“国际化主题审核”主要围绕“教学及科研的国际合作”、“国际学生经历(本土)”、“课程的国际化”、“跨国(境)教育及其质量保障”、“学生交换”、“教师交换和合作”等方面对大学进行评估。而在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2005-2008》中提出的国际化自评主题包括:(1)实现具有国际高水平的教育质量;(2)通过国际科研合作网络提高科研水平;(3)增进与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机构等)的合作关系;(4)通过内部机构改革和人员能力建设实现“自身国际化”;(5)形成长期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相较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我国特别是大陆地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方面,无论是观念认识,还是研究及实践,都存在较大差距。不过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工作,并有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如广东省在2010年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9所学校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外部评价试点。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9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161个观测点。其中9个一级指标是:理念与战略、组织与制度、基础条件、人员的国际性流动、教学与课程、资金来源与投入、师资的海外背景、国际/港澳台科研合作、特色项目。再如浙江省出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提出7方面12项指标,其中,将外国留学生百分比、外派交换生和交流生百分比、外国文教专家百分比、专业教师访学三个月以上百分比、全外语和双语课程的比例等作为衡量国际化最具基础意义的5个指标。又如江苏省在2013年出台《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省级监测评估细则》,将“国际化水平”作为二级指标,下设“本科院校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和学生比例”、“留学生占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比例”、“职业院校专业课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比例”等检测点。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要素

分析比较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以及国内众多高校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做法,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要素。

(一)教育观念的国际化

对本科院校而言,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要树立国际化观念,将其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制订相关的政策推进和保证国际化进程。与观念相配套的是国际化工作管理机构设置,如国际化事务委员会、国际交流处、外事处等。

(二)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如,美国提出的目标是:要让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通过国际交流,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再如日本以及欧盟提出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欧州公民”,都是强调人才的国际视野、全球意识。相比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我们在强调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时,应有所区分,不可泛泛而提。对于顶尖的学术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而言,需要有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而对于大多数类型不同的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则应以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促进学生对各国社会、文化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具有国际交流能力为追求。

(三)课程国际化

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课程,课程国际化是实现国际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讲究在课程中融入跨文化的知识与观念,讲究通过课程、教材建设和外语教学等途径,培养出具有国际观念、视野和技能的国际性人才[10]。课程国际化主要做法是,直接引进国外的课程内容,如使用原版教材,或在原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化的因素和内容。

(四)人员的国际交流

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和教师的国际交流,其主要内容包括:鼓励学生到国外留学以及吸收外国留学生到国内学习;面向全球招聘教师、选派教师出国进修,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

(五)科研学术交流国际化

根据科研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本科院校国际化实践情况。科研学术交流国际化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交流,扩大学校科研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学校科研队伍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科研学术平台。具体而言,主要考察学校在国外顶尖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情况,如被三大索引收录论文数;通过国际合作所申请并开展的科研课题项目情况;以及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情况等。

(六)办学模式的国际化

合作办学的类型和形式非常繁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引进来”,国内院校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学生;一是“走出去”,国内高校到国外办学,通过与与国外大学合作等途径,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四、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框架初构

在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成果,梳理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组成要素,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高校特色,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特点和办学定位,我们对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架构作如下初设。

分析表一的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估指标架构,不难发现,具有通用性质,即基本可以适用于所有本科院校。这其实很正常。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本科院校所具有的共性要素。但需注意,作为一种办学类型,新建本科院校与学术研究型大学、教学学术型大学是存在差别的,具体地说,在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与“985”、“211”本科院校是有着区分与不同的。就以国际化而言,“985”和部分“211”学校是将国际化作为目标的,而其他众多高校则是将国际化作为手段的。前者的办学定位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或是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这类学校多是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的着眼点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中能够成为领尖人物,这一类学校是将国际化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的。而后者的办学定位可能是面向国内,面向地方,培养能够满足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这一类学校不是以引领或参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和竞争为目标的,对其而言,国际化只是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而已。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后者,仅是将国际化作为手段。为此,如何去较好地解决好使具有通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架在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中有效发挥效果问题,是构建并实施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答案是“标同准异”。即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但各指标所占的比例与权重可以作适当调整,这样可以使评价指标既兼顾本科高校的共性,又兼顾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

“标同准异”为下一步完善、细化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指明了方向。在我们的后续研究中,将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观测点与权重比例,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加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使评价导向更加具有新型大学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戴者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和实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2][3][4]曾满超,于展.中日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基于文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3).

[5]刘道玉.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6]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7]杨德广,王勤.从经济全球化到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0(4).

[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9]周文鼎.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及内涵[J].理论与实践,2010(9).

[10]李盛兵.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指标体系架构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云控平台雾计算架构的网联汽车路径控制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
VIE:从何而来,去向何方
企业架构的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