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范式

2017-01-07 20:01
职教论坛 2016年25期
关键词:显性范式隐性

李政、徐国庆在《江苏高教》2016年第4期中撰文,描述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基于SECI模型,构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建立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范式。

首先,作者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式创新。具体而言,有以下特征:1.企业实践与学校学习的融合式创新。学校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理论积淀与问题反思的空间,而企业的实践环境则为学生提供理论转化与设计应用的平台,正是在两者之间不断地穿梭与融合之中形成应用层面的创新成果。2.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的融合式创新。应用型创新人才要能够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融合式创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可以相互转化,长期的隐性知识积累及其与显性知识的互动将为学生及其所在组织(企业)创造知识财富。4.以工程知识为载体的多要素融合式创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社会价值必须通过工程知识这一载体实现科学理论与技能技术的过渡与协同。

其次,作者借鉴了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模型,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范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框架。知识的创造主要由四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共同化(SocialIization),第二个阶段是表出化(Externalization),第三个阶段是联结化(Combination),第四个阶段是内在化(Internalization)。知识的创造始于共同化,在经过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的过程后实现形式知识与暗默知识的融合吸收以及在“质”与“量”上的扩大(即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并开启新一轮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在知识创新上体现出了如下三个特点:1.知识创新是形式知识与暗默知识融合的过程。2.知识创新是二元情境融合的过程。3.识创新是实践行动与学习反思融合的过程。

最后,作者提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范式。1.校企双主体开放式合作搭建共享型知识创造平台。2.“理实一体化”与“理实交叉式”安排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内在机制。3.制度群建设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多元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显性范式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