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森林包裹下的山水智城

2017-01-07 09:49张志国
绿色中国 2016年11期
关键词:滨水绿道石斛

张志国

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因气候温和而得名,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早在2014年,温州市就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很多人都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温州的森林城市称号是拆出来的。

人多地少的温州市,开始“创森”以后的4年间共投入森林城市建设资金162亿元,相当于“创森”前30年的总和,绿化造林56万多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88%,城市环境与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带来了美丽温州与美好生活。放眼望去,温州已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形成了全新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并向着山水智城进一步“升级”。温州通过“拆围透绿、拆违建绿”和“见缝插绿,应绿尽绿”, 布局山水型森林城市,把“盆景”做成“风景”,让百姓人人享受到绿化“生态福利”。

建成各类公园上百、森林村庄上千

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只有0.31亩,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五分之一,建设用地非常紧张,绿化用地也很紧张,为了缓解城区土地资源紧缺、可供绿化土地不足的问题,温州市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实施“三改一拆”、“两拆两绿”、闲置地清理、“金角银边”等行动,千方百计解决城市绿化土地不足问题。一是持续开展“拆围透绿、拆违建绿”和“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塘河沿岸绿化等系列行动,挖掘绿化空间,把违法建筑所占的“金角银边”地块现已全部进行复绿,尽可能还绿于民。2010年至2015年,温州市通过“三改一拆”复绿建绿,城区新增绿地约2432公顷。其中滨水公园100多座,精品公园30多个相继建成。市区新建成的白鹿洲公园、九山公园二期、汇昌河滨水绿地等,都是在“拆、改”基础上兴建起来的。二是严格落实新建小区绿化率不低于30%的要求,确保城市新开发区域绿化用地得到优先满足。三是着力打造都市生态景观核心区,在城市中心区域的三垟湿地,专门规划建设了一个面积达13平方公里的城市湿地公园。在年近7旬的黄老伯眼里,昔日的会昌河水上公园,是一片破烂的老厂房和城中村旧民房。如今,他可以与老伴、孙子在公园里散步游乐,走在绿色长廊赏“塘河清晓”,何等惬意。“家门口就有这么美丽的公园,真觉得自己就生活在繁花绿树之中。”黄老伯的感慨挺诗意。

为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回归自然、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向往心理和休闲健身娱乐需求,使广大市民能够“人人进入森林,人人享受森林”,温州市大力开发森林游憩资源,于2011年开始启动百大森林公园建设和绿道网系统建设计划,构建城乡一体,包括城市森林公园、城郊森林公园、远郊森林公园的城市森林游憩地体系和串联市域各类森林游憩地、旅游景点、城市、乡村的绿道网络体系,努力拓展居民生态福利空间。目前,全市已批准建立了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省级森林公园、8个市级森林公园和90多个城镇城郊森林公园,建成包括城区绿道、交通绿道、森林绿道三个类型总长3800多公里的绿道网,昔日的荒郊野岭,通过公园化改造,如今都变成了一处处市民观光休闲健身娱乐的好

去处。

在拆违建绿的同时,温州人还向瓯江的洪潮发起了冲锋。温州市城区防洪堤景观工程全长约11公里,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该工程“以堤为体、以江为景、以绿为主、以文为魂”,向江面延伸出十数米,堤坝上建设景观带,一颗颗棕榈、榕树威武挺拔。堤上内设城市道路,路景堤合一,功能多元,不但是一条保障市民生命财产的防潮安全堤,又是一段彰显瓯越文明的旅游风景线,更是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休闲文化园。

绿色长廊,江景画卷,人在堤上,堤在园中,移步异景,漫步在堤上观光赏玩的游客络绎不绝,聊起城市绿化建设赞不绝口。

滨水景观带与防洪堤“紧密相连”,既是坚不可摧的水利设施,又是与水相亲的沿江休闲长廊,更是景色宜人的大型开放式公园。通过绿化串联的防洪堤,打造城市和谐客厅,改善城市机能的滨水绿肺,主打“绿色生态”牌,绿地面积38公顷,植被以乡土乔木为主,绿化率约60%,宛如一幅靓丽的绿色长卷铺展在瓯江南岸。

曾经,温州市区绿地不多,想找一个公园游憩不容易,数来数去就是中山、马鞍池、绣山等公园,如今,通过“创森”新建一大批精品公园、滨水公园、城郊森林公园,温州变“绿”了,休闲的去处变多了,这是许多温州市民的共同感受。

老百姓眼中的温州 绿化越来越好

杨克服(银行从业者):我平时不爱出门,除了上班时间外,就喜欢待家里看看电视看看杂志。可前几天被朋友硬拽着开车出游,才发现温州的道路两边树多了,空气也新鲜了许多,仿佛来到了一个新的城市!

金崇展(私营企业主):温州的公园越来越多、绿化越来越好,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植树造林只是一个开端,目前来看,后续养护管理还不是很到位,公园里一些私家车乱停,压坏树木的现象比较普遍。希望各大公园能开放公共停车场,让我们舒心惬意地享受绿色。

黄宰胜(机关干部):我在温州生活10来年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确实让温州的面貌焕然一新,自从建成了白鹿州公园后,我们一家三口一有空就到公园里溜达,天气好的时候,我们还带着帐篷到公园里露营,晒着太阳,看着孩子们在公园里玩耍,这种场景以前是很少见到的。此外,节假日我们还可以去温州的市郊森林公园休闲度假,呼吸新鲜空气,到森林里区已经成为温州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了。

4年来,在城市绿化、城镇绿化、村庄绿化、公(铁)路绿化、江河海岸绿化、农田林网、平原片林、山地造林、碳汇造林等十大工程的带动下,新建城市公园48座,滨水公园和小游园、附属绿地数百个;累计完成城镇绿化面积2500多公顷,创成省、市级森林城镇42个;完成村庄绿化面积5000多公顷,创成省、市级森林村庄1460个;建成森林绿道、城区绿道、交通绿道3800多公里。

落实“林水结合、林水相依”的水乡绿化理念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宋朝温州知州杨蟠所描述的山水美景在如今的温州得到了不一样的诠释。

桥北滨水公园:秋天最适合漫步,在这里有50多米宽的黄石山后河岸,河边有芦苇荡,不时有白鹭从水面掠过,对岸有人静静垂钓,一片秋日野趣之景。然而,这里曾是城区典型的“脏乱差”,一度垃圾堆积如山,随处的违法建筑。

来到轮船河绿道: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来锻炼的市民告诉记者,这个滨水公园可是拆除了永宁大桥、永中大桥和永中廊桥的桥底违章搭建,打通了罗东锦苑、滨河花园、中大锦园、罗东花园四个小区的河边围墙,还拆除了沿河2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厂房,才最终做到了桥下贯通和桥梁上下的互通,更形成了塘河(永中段)两岸都全线贯通。公园投资760万元,沿河慢行游步道3.5公里。

据记者了解,温州市落实“林水结合、林水相依”的水乡绿化理念,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亲水活力城市。开展“创森”以来,全市按照林网化——水网化的水乡绿化理念,建设海岸基干林带、“三江六岸”森林景观带、塘河生态文化森林景观带,努力构建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多功能、多层次、多效益的综合水网防护林体系。温州市区利用城区、近郊区河流众多、河网密布的有利条件,加强对市区、近郊区河流水系绿化和治理工作,切实加以保护,改善水质,恢复浙南水乡河网水系景观风貌,因地制宜建成了119个滨水公园和数百个亲水小游园,形成了贯穿市区的滨水绿色长廊,凸显水乡特色,让市民真正临水而居、依水而乐、傍水而旺。各平原县、市也结合当地条件,建设了一批湿地公园、滨水公园和亲水小游园。目前,温州全市已建设了滨水公园500多处。

2013年开始,温州市又按照“让水蓄起来、连起来、流起来、清起来、美起来”和“林水相依、林水相连、水清岸绿、鸟语花香、鱼跃草茂;水网纵横、小桥流水、曲径回廊、古镇小城、田园村舍”的要求,全力打造“美丽浙南水乡”,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掘金“林业经济”成农户致富新途径

在“创森”提出的2010年,温州的林业产业总产值约为90亿元。伴随着“创森”的高效推进,提高到2015年的245.44亿元。

温州是一个多山地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温州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森林资源发展保护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来抓,不断加大公益林建设、天然林保护、水源地保护力度,到处郁郁葱葱的山区森林植被,成为滋润丰收原野和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最重要的绿色屏障。在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温州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增加林业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贡献率,努力让森林致富山乡。

温州市通过实施森林旅游示范区及森林公园、特色林产品和种苗花卉基地等重点产业工程规划,使生态旅游、特色经果林、竹产业、种苗花卉、竹木加工等产业发展潜力被进一步激活。如今的温州,马蹄笋、杨梅、四季柚、瓯柑、猕猴桃等传统名优特产琳琅满目、远近闻名;花卉苗木、竹木加工、山茶油,都形成了自己品牌效应;而乐清市的铁皮石斛栽培和“铁皮枫斗”生产,成为林业经济的支柱之一,铁皮石斛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铁皮枫斗约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并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功能齐全的销售网络,成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永嘉县浙江四海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基地加工为一体的企业,该企业基地规划3000亩,现已建成1000亩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基地。山清水秀的永嘉具有种植铁皮石斛的先天优势,四海山又是楠溪江源头,有天然氧吧的绝好条件,在这里培育出来的铁皮石斛比预期的更好。“高山越冬之后,铁皮石斛中的石斛碱、石斛糖的成分都有效增加了,不但营养成分更高,口味也更佳。”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还将与农业科学院强强联手,计划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生态最好、品质最高、市场最广的原生态仿野生铁皮石斛示范园区之一,辐射种植面积达一万余亩,带动周边村镇三万多农民从事石斛产业。

种苗花卉、特色基地、竹木加工、特种养殖等正成为温州林业的支柱产业。借力“创森”,林业经济价值愈加凸显,也成为拉动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强大动力。

如今,“人人参与创森,人人服务创森”,这样的理念正在变成温州人的自觉行动。几年来,温州市共有1988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2.3%。温州市还建立了110个认种认养基地,开通网络认养平台,由市民个人、家庭、团体或单位自愿出资,负责一定面积绿地的建设或养护。市民捐资4500多万元,建立了110处滨水公园(小游园)认建基地,2011年来,全市社会民间投入森林城市建设的资金达20多亿,兴建公园164处,建设绿道597.5公里,实施602个村镇绿化,绿化造林5万多亩,200名温州人成为“爱绿护绿”好市民和“护绿使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多大的生态环境容量,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就允许有多快的发展速度,多持久的发展潜力。”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幼平说,“创森就是拓空间、促发展”。温州拓展空间,愣是在高楼林立间挤出了一片森林。

猜你喜欢
滨水绿道石斛
仙草石斛
石斛观赏价值
石斛莫打粉 久煎疗效佳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石斛莫打粉,久煎疗效佳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
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北京将新建500公里绿道
浅析滨水景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