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如何为林彪讲三国

2017-01-09 02:05刘统
新传奇 2016年46期
关键词:司马懿林彪曹操

北大教授如何为林彪讲三国

“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一名出类拔萃的谋士,可惜英年早逝。而范晔是南北朝时期宋国的重臣,后来因参与谋反而被判杀头罪。两位古人的权位与林彪相似,一正一反、一成一败。毛泽东以古喻今,用意不言自明。”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田余庆于2014年12月25日早晨去世,他一生治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公认的最有成绩的历史学家。图为《田余庆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出版茶话会

林彪为跟上毛泽东思路苦读史书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却选择了退隐,在养病中观察形势。他发现跟上毛泽东思路很不容易。因为毛泽东博览群书,饱读经史,经常在讲话时旁征博引,使大家目瞪口呆。

1958年,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请林彪出山,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刚出来工作,就经历了一次深刻教训。1958年5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讲话,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例,说明年轻人要胜过老年人。最后他提到秦始皇,称其为“厚古薄今的专家”。林彪不以为然,插了一句“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料毛泽东严厉地说:“秦始皇算什么!”林彪立即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心中的懊恼可想而知。于是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跟上毛泽东的思路,必须刻苦读书。

其实,林彪读书的范围相当广。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列宁的著作、政治理论读物、历史、中国传统经典、古典文学名著都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给中共干部开列了“干部必读”书系。主要是马恩列斯原著,以及苏联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联共(布)党史》等等。这些林彪都读了,有些著作他看了几个版本,肯定是读了多次。但读得最多的,是中国古代史书。特别是《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这两大套史书,是毛泽东随时翻阅的,甚至外出视察也随身携带。他不仅在讲话和谈话中经常引用其中的典故,还经常推荐一些篇章给别人。

林彪的秘书张云生回忆:“1966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我亲眼看见毛泽东推荐林彪两本线装书:一本是《三国志·郭嘉传》,另一本是《宋书·范晔传》。郭嘉和范晔究竟是何许人?他们对主席和林彪有什么重要性?不看不知道,看后如梦方醒。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一名出类拔萃的谋士,他随曹操征战十余载,为曹操出了许多好点子。可惜英年早逝,时仅38岁。而范晔是南北朝时期宋国的重臣,掌管禁旅,参与机要。他后来因参与谋反而被判杀头罪。两位古人的权位与林彪相似,一正一反,一成一败。毛泽东以古喻今,用意不言自明。”

为了学好中国历史,林彪下了不少功夫。因为一些古籍不容易读懂,林彪就想到请教专家学者。从1964年到1966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田余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兹全先后在毛家湾讲授过魏晋南北朝史,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谭其骧在上海为叶群讲过中国历代疆域沿革。专家的讲授,对林彪读史很有帮助。

为林彪讲史,叶群代听

在给林彪讲授的教授中,北大田余庆教授的讲课很有特色。不过,当时林彪身体不好,不能久坐,请叶群代他听讲。据1964年2月29日田先生的讲课记录显示,其主要内容是:

抓全局:战略思想与各方面的关系。如形势力量对比,历史人物有关。

如曹操,主要任务是对付割据势力,当时条件只能起统一北方的作用。初期(建安时期):争地位,自己无地位,树立地位。不做士大夫摇头的事情,不同时树立两个敌人。如官渡之战后,刘表和袁绍的两个儿子从南北两面夹击,当时曹操部下意见:1.两方面都打;2.先打袁,后打刘。曹操初期时,实力弱,对人宽。投降过来的报赏高,叛逆出去的不追究。后期实力强时改严。曹操做了在最困难情况下的工作,司马懿只做了扫尾工作,曹操给他留下的事不多了。

蜀国:孔明不战不行。不能巩固军队,不能战就不能守,以攻为守。蜀国的战略是必打,以弱对强,采取攻势,要快才行。政治号召是:要打复兴汉室的招牌,必须北伐中原,孔明的战略不会有大的结果。

魏国:最大的敌人是吴国,曹魏的主力都在淮南。每次打了以后就撤退。如第一次曹操打张鲁后,司马懿建议再伐蜀国,曹不听。因他内部矛盾很多,陷下去后就不能自拔。第二次曹真、司马懿伐蜀,半途退回。第三次曹爽伐蜀败回。三次都是临时决定,没有大决心。

曹方在关陇战场不能出击的原因:1.地形:双方拉锯的地方。2.没有打头,吴是最大的敌人,不在乎蜀国。3.每次出兵都绕过去了。

魏吴战场:曹操赤壁战后不敢南下。曹丕几次想打,过不了江。第三次曾想碰碰运气,但没有水军不行。司马懿时代更趋于防御了。内部矛盾甚多,必须先给予时间培植司马氏党羽。只能胜不能败。打胜能树立地位,如打公孙渊,地位大大提高了;打败则司马氏全垮掉。

吴国:有弱点,只防守。只有周瑜有北伐中原的抱负。周瑜曾想分三路大军:一路出秦川,中路出襄樊,东路出合肥,三路伐许昌、洛阳。但吴水兵厉害,骑兵就不行了。吴几次到外面搞马,如到辽东去搞马,每次派将领带兵时,只能给步兵,骑兵很少。因此只能在水上发挥作用,最远只能打到淮南,过不了淮北。

司马懿讲先打蜀,因为打蜀不太难。但司马氏自己内部忙于应付。司马懿时代的曹魏经济恢复不快,到灭蜀时曹魏经济才转强。

三国经济:生产经济长期遭破坏,恢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当时社会经济水平还很低下,洛阳附近都是树木成林,生产未恢复。魏文帝时屯田数目多些,但魏明帝时奢侈太过,经济又逆转。当时洛阳附近的大猎场,鹿食庄稼都不准打,庄稼被破坏得很厉害。

曹魏靠屯田,曹操靠民屯。司马懿搞军屯,只是局部问题,民屯是全社会的问题,是适应兵乱以后的生产方法。司马懿的战争属于统一战争的范围,打了一些漂亮仗,但从历史长远与社会条件联系看,意义不大……

叶群写史论显露林彪学史的诚意

上世纪60年代是个革命的年代,那时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线,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帝王将相都受到了批判。在当时的大学里,历史课讲的都是农民战争,土地制度。但是田先生给叶群讲课,完全没有投其所好。而是推荐叶群读《三国志》、《晋书》、《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从第一手史料中去研究历史。特别强调当代的史学著作多是空论,不要受其影响。这种坚持历史真实的态度是可贵的,是要具有学者的严谨和坚持真理的勇气的。

讲完课后,叶群拿出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古代的一位优秀的战略家——陆逊》,请田先生提意见。这篇文章发表在1962年6月2日的《人民日报》,署名叶群。在这篇文章里,叶群通过吴蜀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分析了陆逊诱敌深入、善于捕捉战机、不打无准备之仗的特点,打败了比他年长和经验丰富的关羽和刘备。

文章特别强调了陆逊善于集中优势兵力,从战争全局出发,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来部署和使用兵力。不受各种意见干扰,不动摇决心。文章总结道:“从大胆的诱敌深入,坚持积极的防御战,从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从高度的指挥艺术和冷静的策略头脑,从顽强的忍耐精神和临机决断的魄力来看,陆逊确实给后人留下了积极的因素和优秀的遗产。”这些观点,与林彪的军事思想和论述有很多吻合之处。今天来看,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实际是林彪的。这也可以看出,林彪、叶群学历史是真心实意的,也做到了古为今用。

(《南方周末》刘统/文)

猜你喜欢
司马懿林彪曹操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司马懿何以能绝处逢生
老谋子司马懿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上)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