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2017-01-10 13:21李承福周德丰
关键词:人生哲学钱穆天人合一

李承福+周德丰

摘要:钱穆整个哲学体系紧紧以心性论为核心。他的心性论认为宇宙是以天之性为最高主宰,以心为天地之本质,以人文生命为最高理想,以人心为核心的整体大生命。他从性到心,再从心回到性,从天到人,再从人到天,充分体现了其心性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方法论和思想路径。心性论是贯穿钱穆宇宙观、历史观、文化观、知识论以及人生哲学的红线。

关键词:钱穆;人生哲学;心性论;心性合一;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42

在钱穆先生的心性论观念中,“性”是一种像天一样的自然性,钱穆认为:“性字的含义中,似有一种动力,一个向往,一个必然要如此的意向。一切有生物,尤其是人,显然有一个求生、好生、重生、谋生的倾向,有一个生的意志,这就是性”[1]9。《中庸》里解释说:“天命之谓性”,性跟生命相关联,往往直说性命。“中国人性字,涵有两种意义,一是生之本质,一是生之可能。而古代人用性字,则可能更重于本质义。”[2]具体来说,“生命亦从物质中来,凡物质亦同有性。不论有生物无生物,亦莫不有性。则宇宙大自然,实即一大生命。……此宇宙大生命即见于心。此心亦即为宇宙大生命之主”[3]192。而心乃由性而起,“中国人言性又言心。心由性来,性相通始见心,心相通始见性。”[3]647“且问人类这个心由哪里来?那自然说是天生的。……我心即天心。天就在你我身上,就在你我心里。”[4]108

钱穆哲学的心性论就是以形而上的天之性统摄宇宙一切,把生命看作性的本质,再把心归结为生命的核心,认为整个宇宙生生不息流转不止的现象全都在于心与性,因此,心性定当是宇宙化育、人类历史文化、心智认知、人生真谛的关键。

一、心性论的宇宙观:“我心即天心”

首先,钱穆把宇宙做一整体、大生命系统的哲学阐释,人是这一整体之中心。他将宇宙整体分为四大圈:天地万物圈、生命圈、心灵圈、人心圈。天有形上与形下两重含义,形上之天即是包含了宇宙一切的整体,即天理、天命、太极。形上之天是宇宙整体最外一圈,逐渐层层循此演变转化形下之天、地、万物,进而是生命圈、心灵圈,最里面是人心圈。

宇宙“为一整体全生命”[5]47,“乃是一有机的,亦可谓即是一生命总体”[6]11。人类小生命分有宇宙大生命一部分性能与作用,并构成宇宙大生命一部分,即是天人一体。“人类小生命即从宇宙万物和合之大生命来,而此大生命即在此小生命中”[6]194。

其次,钱穆先生认为宇宙生命本体的本质是宇宙之性,体现为道,即是化与育之历程。性,即宇宙的性能,特性,德性。“性”就是形上之天本质,“有生无生万物必须依性而存,率性而动,性是天在万物之中的本质、真理,或曰天理、天道,性属天,而这个本质展现的过程就是道,一切由性发出的行为叫做道”[1]11。“德性之表现为道”[6]100。钱穆特别强调“性之本体是理”、“率性皆是道”[7]222。

而宇宙之性内涵是化,是育,是生生不息,至健至诚。宇宙之性在于生生不息,化育不止,此即谓之道。“盈天地皆一德一性之相通,即为天地之中心,为万世之常轨”[6]108,“天地之道必曰化”[6]71,“道之作用,则以两字可以包括,曰‘化,曰‘育”[6]12。“若论本体,则只有化,并无变”[6]75 “化”是指无生之运动,“育”是指有生之运动,两者实际上相通一致,因为宇宙万物都是阴阳一气之化,人“亦自大化中来”[6]72。化育就是宇宙世界的创生过程。上天之道其性即在此,道之德性就在于生生不已,谓天地之大德曰生。

再次,钱穆认为宇宙化育是有目标与理想的,道之动也就有本然方向性,这个方向就是宇宙之“理”,纹路,规律,其趋势是创造人文生命。“天地万物中一气运行,即属有机的,即具有生命性”[6]431,“由自然生命中创造出一最高理想之人文生命”[6]432。所以宇宙整体是有灵的,或曰性灵、心灵。先有天心,后有物心,最后有人心,此心在天地无生之中是生命趋势,在有生之中就是生命意志。心是宇宙大生命之主。“天地间一切事物,千变万化,总是天地生物之心之表现”先有“‘天心,后有‘人意。天心创造出自然与生命”[6]192。

在钱穆看来,心性是一体两分的。性是心的根深处,“性属体,心属用”[5]181,心由性起,性乃天赋。天地万物“各有其德其性,即其心”[6]153,天心、物心、人心作为生命之灵,会通于本性。

就人心来说,由性所起之心,特指本心,是先天之心,此处原始本心与性是一体,心与性自然合一,而后来心与外物接应经验,有变易了的缘起之心(也称习心、成心、放心),这就需要修养功夫,回到原始本心,从心到性,再次实现心性合一。而且人心圈达到宇宙整体性灵最顶端,故人心最灵,最能表达天地之灵,可以反映天心,可以上达天德、天性,赞天地化育,弥补宇宙,融彻万物,承继天心,开创新生机,展出新宇宙。“创造乃人类心灵上之事。”[5]224由此,天道演化出人道,天性化育出人心,人道反过来协同天道,人心延继天心,一起完成道的创造化育,天人在此合于一心性。因此,“人心为宇宙之核心”[7]225。

总之,天之性即是宇宙生机,天地大德,化育不止,从性到心,再从心到性,心性合一。天心演化,终至人心,从天到人,再从人到天,天人合一,“我心即天心”[4]108。钱穆的心性论处在其宇宙大生命的世界观核心位置。

二、心性论的历史文化观:“天理即在人情”

当宇宙结构与天地万物演化的终极之性归结于“我心即天心”后,“我心”究竟包含什么,如何形成文化,展演出历史呢?

钱穆首先将“人心”做智、情、意三分:1.营生之智慧;2.乐生之情感;3.求生之意志。智是后天经验缘起的智慧。而情与生俱来,是人心最先基础,是天之性在人文生命本然体现,是人心的生命与价值真实体验。“人生最先只是一情感。此是人生之本源。”[6]177人欲属于意志,求生意志由天所命,“由性生欲”[8]206。“情与欲皆根于性”[8]204,意欲为万物有生原始共有,但人异于其他有生在于人不仅有个体的意欲,还生出群体的情。“情感的背后便是性。唯由天赋,故称天性。情从性来,性从天来,一切人文都从自然来。”[3]641由于一切道、理皆由性之本然所定,人之情根于性,所以人之性与情中显然不能没有天理。由心性合一,不难得出情理合一。对于人文生命来说,“天理即在人情”[6]637,“人心中因情见理”[8]175,“人文社会之一切理,其本皆在情”[8]204。因此,人心、人情是人文社会包括文化与历史在内一切真理的本源。

“人文界一切,皆由人性展演而来”,“一切人文演进,皆由心发源”[9],所以现实文化“都是心的表现,即民族性的表现”[7]323-324。同理,各种文化的个性与差异,“此不同存在,主要在心,亦说在性”[10]。而历史流变同文化一样,“天旋地转,本于一心”[3]632。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心转则时代亦随而转”,“其机括则在人心,更要乃在每一人之心”[1]64-65,“人类文化前程乃起脚于一己内在现有一心”[3]1034,“开万世之太平,关键则在当前之一心” [3]721。

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指出:“文化是指的时空凝合的某一大群的生活之各部门各方面的整一全体”[11],个体的人心汇聚为大群的文化心,个体的人汇聚成大生命的民族,历史就是民族的文化进程。“文化必有一体,主体即民族”[12],“文化是体,历史是此体所表现的相”[4]129,“文化乃是历史之真实表现,亦是历史之真实成果”,因此“舍却历史,既无文化”[13],民族、文化、历史“三名一体。一而三,三而一。三名实是同一事实”[14]。

作为三名一体的民族、文化、历史,其中的人物是灵魂,人心终是动力。“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表现者,历史的主宰者”[15]69,历史文化大生命、大传统“一切气运兴衰,背后决定在人”[15]46。人物,特别是历史人物,扭转历史气运靠的是人心,是该民族的文化心、历史心,即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一人之德可以变成一时代的气运,气运转而时代就复兴了”[16],此“德”就是指向民族文化精神的人心。“人心变,斯理是亦必随而变”[17],“心和性向着善前进,故历史也会向着善前进,文化也向着善前进”,“发扬至善之性,便可创立太平之运”[2]72。

那么人心、人情的内核又是什么呢?心之本体、内核即是仁!钱穆认为孔子提出“仁”为人心之同然,即孟子所谓的人之原始本心,所以称为仁心。“凡人心必皆仁,仁即是人之特性标识”[8]33,把仁作为人类本质属性,人文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仁是人道不动真理,因仁是人类原始本心,此心上通于天,可谓是自然与人文之接寻处,亦可谓是人类生命之特性与本质。”[8]85而且进一步把仁扩大,“以人心窥天心,则天地只是一仁”[6]55,万物的存在本身就是天地生生不息之大仁德的体现。天地生万物之时,万物便分有仁心,而人心之仁,是天地之仁的大用。“故心之本体即是仁”[8]67,“宇宙造化之本体,亦可谓之是一心,亦可谓之是一仁”[18]。

当人之心内核归于仁心之后,钱穆把仁心放入人类历史文化之中,这就有了历史心与文化心。仁心作为人类群体之心,为人心之同然,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内在于每一人之心,又超越于一身之外与他心相通。因为仁心在人类有了文化之后,得以在人类社会之中相会通,并且在现实生活世界的绵延中创造出人类特有的精神世界,构成宇宙全体的一部分,所以仁心又称为人类文化心、人类历史心。这个文化心、历史心不是外在于人的个体心,恰是认识个体心的两种维度,正是通过文化心与历史心体认得到个体心中的同然之处,个体心会通而成的群体大心不断演进,才有文化心与历史心,反过来,也正是有人类群体的文化心与历史心,才使现前的个体心呈现出当前容貌。

正是如此,人类历史文化的渊源与历程取决于形上之天性——天理,而人文生命界中,天理即在人情,人情又在于仁心,故一切人文现象均为仁心所定。天地所赋人文生命的仁心是人类的原始本心,但在人们生活中会蜕变为己心,变为人类个体后起的私心。由天到人,自然是合一的,合在生生德性的“仁心”,而后世通过人生德行修养功夫,去除己心、私心的遮蔽,发现仁心这一人文生命同然之处,并践行天理与“仁心”,也就同天与性再次合一了。

三、心性论的知识论:“即心即道”

钱穆的心性论认为整个认知过程就是心性交涉、合一的过程,最后的结果就是知识真理。

认知是心之功能,是缘起心、习心的作用。前面将人心解析为智、情、意,但就作为认知主体的人来说,在认知过程中人心是以三分一体的完整意义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认知事物过程中,人心是整体出场,“人心所知并不全是良知”[8]196,“心知绝非纯理智,更先见者乃情感”[8]202,所以钱穆说认识这个活动亦是智情合一,实是一心。

确定了认知的主体是整个心知之后,认知的对象和结局也就呈现出来了。“智识必附随对象而起”[9]111,“‘知乃自觉地直接对象接触而来”[19],就是说致知必须格物。心知对象分为天、物等自然物质,心、史等人文生命两大类。但作为总体形而上的天,人只是其中一个点;形而下的天是宇宙大生命圈的最外层,人只生活在其中一部分,接触极为有限的一小部分;各种有生无生的万物圈也是无限的广袤,同人的生活打交道也仅是局部;心对自我的体认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自觉自省;人更是只生活在人类历史长河的一刹那。因而作为心知的对象是有限的,所可能认知的也仅是有限的一部分。然而心知本身就是天之性的化育终极内核,跟宇宙大生命同构,一切心知对象和心知本身都是上天按本然之性化育所出,都是宇宙大生命一体之各个有机部分,是天心、物心、人心的各种样态,因此心知必然能认识到世界的部分真理,实现心性合一,即心即理。

钱穆提出了四种心知认识对象知识,达到心性合一的途径:1.“就经验而思辨”,因为一理万事,“每一事是一经验,集合万事散殊之经验,而成一客观经验,便可经验到一理”[9]72。2.“会通小我”,心知获取的经验并非小我经验,而是在人类群体生活大背景下取得的,把私人小我经验扩大绵延到人类经验总体,超越私人小我主观性,达到客观经验。3.“直觉在先”,“理智根源还是直觉”,“人类心灵,其先也只是直觉用事而已,必待语言发明逐渐使用,然后逐渐从直觉转化出理智来”[9]120。4.“真理会通论”,“科学根本也应该是人生的,科学真理不能逃出人生真理之外”[9]60,他说,学必博,乃思以求通,所通者即道也,“必求此自然真理之与人文真理相会通相合一者,始奉之为真理”[20] 。

由此达到心知的终极真理是心性合一,“即心即道,即心即天”[21]27。心知的对象以外在对立面呈现在心知面前,而心知心觉主动积极求取真理形成的知识真理在心内,“论知识在心,是在我内部的,这便是一合内外”[22]。此终极真理与境界就是志道知天之学与阶段。“以物与事与人与己之心性之德之会通合一,融凝成体,即所谓道也。故志道之学,实以会通合一为对象,会通合一之至,而达于以天为对象之至高之一境”[21]18。各种系统知识学问之相通“其本源则实通之于一心”[5]74,心知认知的无非是天心、物心、人心的种种样式,知识就是心对心自身的认识,因而“求通皆须本乎心”[5]227,“致知则只在一心”[8]194,“一天人合内外,唯以此心为主”[5]72 。

四、心性论的人生哲学:“心走向心”

钱穆综合宇宙大生命观、历史文化理念、知识论中的心性论观念,把人生哲学作为心性论的最终落脚点。在他看来,“宇宙间,心灵价值最高”[23]31,从而确立“心”对于人存在的本质意义,突出显现了钱穆哲学的人本主义精神。

他谈人生,是先从“我”说起的。天地生成了一个个人,确切说是原人,但不是一个有个性的“我”,“我”只是人之心自觉到自身的发现,这是自然界与人文界的分水岭。而人人自称“我”,实际上都是人心自我设定的一种理想的向往意义上的“我”,而且整个人生就是一种向往,向往人生成功展示出自己设定的“我”——“真我”。因为这个“真我”“只在我心上觉其有,而此所有,又在我心上真实觉其是为我,……此觉则纯然由于我心,因此可以称之为心我”[23]89。

接着他把人生作了心的人生与物的人生、文化人生与自然人生两大类划分,然后突出心的人生与文化人生。他认为,心的人生、文化人生才是人之真生命所在,“心始是人生之主,心始是我之真吾,心生活才始是我们的真生活”[24]。他提出了“心体乃始是一真人真我”[25]的观点。心的人生与文化人生不同于物的人生与自然人生,后者只是要保存生命,延续生命,前者除此之外尚有其他目的,并且有选择目的的自由。正是这个自由才使人有可能设定“真我”,向往“真我”的实现。因此,自由成了心的人生与文化人生的起点、终点和本质,更是评判一切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标准,自由也是人文界从性到心,又从心到性的主体回归关键所在,是天人合一的关键点。

为了进一步把心的人生落在实处,又将人生细分成职业人生、闲暇人生、理想人生、道德人生四阶人生,道德人生渗透在职业人生、闲暇人生、理想人生之中,但高于这三阶层人生,是心的人生汇集之处,所以道德人生是人生最高阶层,是整个心的人生最根本之处。而道德乃人类自己内心要求,“凡属道德行为之主宰精神,乃必由内发,非外发,亦必系对内,非对外”,“其唯一最要特征,可谓是自求其人一己内心之所安”,“从不能于事上有一恰好安顿,而于自己心上,则务求一恰好安顿”[26],因此,道德人生就是求得心灵上的安顿。

钱穆提出“真我”追求的理想向往、心灵的安顿之归宿就是“圣我”。“我”成为“圣我”“始为人生一大理想,始为人生一大目标”[23]62,所谓“圣我”“实为最突出而又最普通,最特殊而又最广大最平易者,此乃一种人人所能到之人格”,“圣人乃人性我性各发展到极点,各发展到一理想境界之理想人格之标号,为人人所能企及,最平等,最自由,最庄严,最尊贵”[23]59。

为此就需要跳出自己躯体,跳出自己心个别心,心生活超越物生活,会通他人心,走向历史心和文化心。“人必成伦作对而后始成其为人,则我亦必与人成伦作对而后始成其为我。”“我之所以为我,并非有我此心对我此身而成有我,乃由我此心对我伦类之心之相感知而后始成其为我……乃通于人而始有我。” [23]67正是人伦关系使人心自觉到“我”。他打比方说,我若为人子,必求父慈,我若为人父,自尽己心而成为慈父,“己和他同属人,换言之,则同是我。我心即人心。此种人心之同然处,即是人心之常然处。此种同然与常然之心,中国人则名之曰性。我之为我,不在我身与人有别,而在我之心性与人有别”,“应该是具有了我之此心性,终始成为我”。人生就“是我只求在人之心性之中完成我”[23]68。

所有的人生要在我之心性中完成“真我”,“这就表现出一个大生命,这个大生命,名之曰文化的生命,历史的生命”[23]40。最后同宇宙大心融合一体,使“心与神,与物,和合为一,那是心之大解放,那是心之大安顿”[23]83。这就是“心走向心”的人生终极价值与境界。钱穆特别强调了“心走向心”的可行性,他认为人心能互通,生命能互融,身量有限,心量无限,“人心可以离开身体而另有表现”[23]32,在外面表现其生命而至无限,“人生不朽的机括全在人之心互相映照反应之中”[27],人生之所以如此,心之所以如此,还是共同源于人所共有的禀赋——天之性。换句话来说,从心走向心的人生历程,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实现与外面宇宙的合一,就是按照人与天的心性关系完成自我,在心性中由有限人生走向无限人生。

钱穆“心走向心”的人生哲学毫无疑问就是强调道德主体的心学,一方面是道德养成的内圣之学,另一方面又是融会家国天下,实现心性合一的外王之道。人生正是能最集中最直观展现心与性合一的载体,因而他心性论的哲学体系在人生哲学中得到了最终的融通。

综上所述,钱穆整个哲学体系都是紧紧以心性论为核心。他的心性论认为宇宙是以天之性为最高主宰,以心为天地本质,以人文生命为最高理想,以人心为核心的整体大生命,而把仁作为心的本体。他的观念是从性到心,再从心到性,从天到人,再从人到天,充分体现了其心性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方法论和思想路径。在其“我心即天心”的宇宙论、“天理即在人情”的文化历史哲学、“即心即道”的知识论、“从心走向心”的人生哲学等重要内容中,心性论构成了钱穆哲学的一个独特维度,是理解其哲学思想的一把钥匙,也体现了他对宋明理学,特别是朱子学说的阐释与弘扬。

[参考文献]

[1]钱 穆.中华文化十二讲[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9.

[2]钱 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九龙:求精印务公司,1962:18.

[3]钱 穆.晚学盲言(下)[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7.

[4]钱 穆.中国文化丛谈①[M].台北:三民书局,1975.

[5]钱 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长沙:岳麓书社,1986.

[6]钱 穆.晚学盲言(上)[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7.

[7]钱 穆.中国文化丛谈②[M].台北:三民书局,1975.

[8]钱 穆.文化学大义[M].台北:正中书局,1952.

[9]钱 穆.民族与文化[M].香港:新亚书院,1962:11.

[10]钱 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8:6.

[11]钱 穆.中国史学发微[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7:4.

[12]钱 穆.双溪独语[M].台北:学生书局,1981:43.

[13]钱 穆.湖上闲思录[M].香港:九龙人生出版社,1960:115-116.

[14]钱 穆.中国文化精神[M].台北:三民书局,1973:205.

[15]钱 穆.史学导言[M].台北:中央日报社,1978.

[16]钱 穆.中国历史精神[M].香港:邓镜波学校印制(增附三版),1964:135.

[17]钱 穆.中国历史精神[M].台北:阳明山庄,1983:34.

[18]钱 穆.朱子新学案[M].四川:巴蜀书社,1986:245.

[19]钱 穆.新亚遗铎[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9:854.

[20]钱 穆.中国思想史·自序[M].香港:新亚书院,1962:4.

[21]钱 穆.学龠[M].香港:香港自刊本,1985.

[22]钱 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79:95.

[23]钱 穆.人生十论[M].九龙:人生出版社,1963.

[24]钱 穆.人生三讲[J].香港:《人生》杂志,1966,31(2):.

[25]钱 穆.中国文化特质[M].台北:阳明山庄,1983:11.

[26]钱 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7:191-192.

[27]钱 穆.灵魂与心[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10.

(责任编辑 文 格)

Abstract:The entire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Qian Mu is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 Confucian mind. In Qian Mus Confucian mind, he believes that the nature of heaven is the dominant power of the whole universe, whose deities are the ultimate nature of both heaven and earth, and he also considers the humanistic life as the supreme idea, and humanity as the noumenon of humans heart. His theories from human nature to mind, heaven to humanity and reverse, demonstrates his philosophical methods of integrating of both mind and human nature, heaven and humanity. The Confucian mind is the thread to Qian Mus world outlook,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philosophy, knowledge theory and life philosophy.

Key words:Qian Mu;philosophy of life;Confucian mind theory;unity of human nature and mind;unity of human being and nature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钱穆天人合一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浮石绘话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论钱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贺麟人生哲学的精神向度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小人物生活折射出的人生哲学